孫紅衛
[摘要]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非法向社會公眾集資,騙取集資款數額較大的行為。成立本罪,在主觀上要求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非法占有目的”是純主觀上的評價,在實踐中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應該結合使用詐騙的方法非法集資、非法集資數額較大以及行為人最后無法返還等方面綜合進行衡量。
[關鍵詞]集資詐騙罪 非法占有目的 認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構成集資詐騙罪的必要構成要件,通常情況下,表現為將非法募集的資金轉歸為自己所有,或者任意揮霍,或者占有資金后逃跑等。至于行為人在什么情況下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要依據行為人客觀方面的表現進行限定。
一、“非法占有目的”之立法概況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頒布的《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①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②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③攜帶集資款逃匿的;④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⑤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⑥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⑦拒不交代資金去向的,逃避返還資金的;⑧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但,“在處理具體案件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不能僅憑較大數額非法集資款不能返還的結果,推定為行為人不能返還的目的;而是行為人將大部分資金用于投資或者生產經營活動,而少量的資金用于個人消費或揮霍的,不應僅據后一事實認定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因此,在認定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時,應從通過詐騙方法非法集資、非法集資數額較大以及數額較大的非法集資款不能歸還三個方面對其加以限定。
二、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的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頒布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非法集資指公司、企業、個人或其他組織,未經有關機關批準或者違反法律、法規,通過不正當渠道,向社會公眾或者單位籌集資金的行為。《公司法》第84條第2款規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發起人不得向社會公開募集股份”。第85條第2款規定:“對已作出的批準如發現不符合本法規定的,應予撤銷。”因此,非法集資包括未經批準向社會募集資金與雖經批準但應撤銷,卻仍繼續向社會募集資金的行為。具體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發行各種書面憑證,騙取公眾資金。如發行股票、債券、彩票等。此情形通常由合法設立的公司、企業以其合法的身份為掩護實施的;二是通過開設地下錢莊、組織‘抬會”等進行詐騙活動。地下錢莊是指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私自設立的面向社會大眾吸收存款、支付利息及發放貸款、收取利息的金融機構。
根據《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詐騙方法指采取虛構集資用途,以虛假的證明文件和高回報率為誘餌,騙取集資款的手段。
三、“數額較大”的認定
根據上述《解釋》第三條第五款的規定,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巨大”;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特別巨大”。第六款的規定中,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巨大”;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二百五十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特別巨大”。
關于犯罪數額如何計算和認定,筆者認為,應以案發時被害人實際遭受的財產損失為準。因為本罪最本質的特征是行為人的詐騙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破壞了國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因而,判斷集資詐騙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有無以及程度的依據,是行為人的行為對社會和他人造成的危害,而非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所獲取的利益。因此,應將行為人揮霍、浪費掉的集資款和行為人在集資詐騙活動中支付的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的費用包括在內。對于案發時已經歸還的數額,由于行為人對這部分集資款無據為己有的目的,因而不能將其計算入內。但,集資詐騙罪的犯罪數額僅限于被害人受騙時直接遭受的財產損失數額,不包括間接損失、孳息等犯罪人實際獲得的利益計算在內。對于案發后追回的贓款應該計算在數額之內。
四、“無法歸還”的認定
據上述《紀要》,“無法返還''包括: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指非法獲取資金后攜帶集資款逃跑或花費完畢后逃跑;肆意揮霍騙取的資金指故意購買一些不必要的高檔奢飾品,到一些高檔娛樂場所消費以及隨意丟棄、低價處置所有的財物;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抽逃、轉移資金指將已經交納的的出資又通過某種形式轉歸為個人所有。隱匿財產指隱匿自己名下的不動產、存款賬戶、炒股等信息,或者私自將自己名下的產權交易過戶到他人名下,或者將自己名下的存款取出,然后人間蒸發;隱匿賬目指故意轉移、隱藏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銷毀賬目指故意將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予以毀滅。假破產指通過隱匿財產、承擔虛假債務或者以其他方式轉移財產、處分財產,實施虛假破產,嚴重損害受騙者利益。假倒閉指通過隱匿財產、轉移財產等方式使其經營的企業停業關門,嚴重損害受騙者利益;拒不交代資金去向的指非法集資后,隱瞞資金用途,致使資金無法返還。
“如果行為人將集資款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回報投資者,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目的是為了掩蓋罪行,或者是為了使更多的人上當受騙,以騙取更多的資金,最終不能歸還集資款的,應當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集資款的目的。如果行為人用于揮霍性消費的數額較大,因此造成無法返還集資款的,也應該認定行為人對無法歸還的部分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總之,在分析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時,應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