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相田 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由于近幾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新媒體平臺也被廣泛的應用,這也形成了一種新型的重要媒體傳播方式,而傳統媒體的地位也因此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在新媒體背景下,被視作為媒體行業的競爭代表的時政新聞,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腳步,充分利用現階段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優化傳統的傳播手段,實現創新轉型,立足舊陣地,開闊新領地。
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曾強調,要加強推動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途徑、平臺、內容、管理、運營等諸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全力鑄造一批形式多樣化、手段進步、具有競爭力的新式主流媒體,建立幾家具備較強實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及公信力的新式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時政新聞正可利用“傳播內容+新興媒體手段”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對傳播方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優化,進而滿足現代受眾群體的需求。
時政新聞是人民群眾了解我國新近發生政治新聞的重要途徑,因此受眾范圍特別廣,時政新聞對社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資源流通方式和速度在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認識到新聞速度的重要性,因此開始利用一切時間高效的進行最新的新聞報道。而傳統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聞觀點不可避免會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時政新聞必須結合新媒體,做到快速傳播、正確傳播和有效傳播。
例如在講述某地區的發展時,可以不再對官員的講話進行專注報道,而是利用H5這種新媒體報道形式,通過對當地的發展以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做一個全方位的展示,淡化官員色彩。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對受眾心理有一定了解,從受眾心理入手,選取他們有興趣的新聞話題,從而吸引受眾,再結合當下流行語,運用創造性的寫作手法,是時政新聞創新理念的首要前提。
在新媒體背景下,當前的時政新聞要想增強和保持影響力,就必須借用網絡新技術,實現全方位媒體呈現。《新聞聯播》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節目,也應積極的探索節目多樣化呈現的方式,可以將“想獲取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我們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作為新聞的結束語。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具有諸多差別,例如傳統新聞報道的方式較為單一和模式化,而新媒體新聞則更具途徑多樣化和碎片化特點。對比之下,當前新媒體在移動端快速發展,相對而言更具優勢。
2018年全國“兩會”媒體報道中,各大媒體都在不斷的優化新媒體報道的內容和體驗,主要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短視頻、融媒體和AR上著手,將這些現代科技元素融入時政新聞當中,讓時政新聞形式變得豐滿立體,實現了新媒體報道技術和方式的進一步升級。
因為時政新聞所報道的模式和內容都較固定,所以新聞應具有的價值通常會被忽視。因此,時政新聞應充分融合新媒體增強實時報道,從而加強報道的覆蓋面和吸引力。例如對領導的活動實況實施直播報道,來提高時效性。對會議新出臺的政策第一時間進行解讀和連線,來加強互動性。時政新聞融合新媒體就會對時政新聞的傳播要求產生重要影響,而主要影響有三方面:其一,在采編上,要求編輯記者具備快速、精準的采集、編輯、傳播等基本技能;在報道時,要始終堅持新聞的價值和以人文本以及社會效果;在傳播方式上,要有運用特技元素的體現。結合圖表、音頻等多種傳播方式,全景式密集傳播,達到提升黨政府聲音的傳達率,形成更強的宣傳效果。
習總書記于2016年在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提出,伴隨著形勢的發展,必須創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理念、內容、方式、形式等多方面,提高時政新聞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要順應具有分眾化和差異化特征的傳播趨向。因此,可以說,融合新媒體傳播優勢是促進時政新聞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應及時跟隨新媒體的腳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新途徑,對報道理念、采編模式、傳播內容及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突破創新,及時傳播具有精準性、實時性、權威性的新聞信息,進而在新媒體報道中獲得重要話語權。2016年的全國“兩會”還曾利用微博、微信和靚TV等平臺,收集大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再以采訪代表委員和訪問有關部門的方式為大眾解答,這在《兩會特別報道》中集中播出后,提高了傳統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
總之,當前是一個信息時代,新媒體是引導輿論和宣傳政治及國家其它重要事件的工具,且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收效,成為了人們知曉國家時事的重要渠道。而時政新聞是新聞報道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需要聯系新媒體的優勢,舍棄傳統方式,將單一形式轉變為多樣化,真正做到接地氣,貼近受眾,進而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