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楓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人才的培養方向也正在從研究型向應用型轉變。在此背景下,工程技術法語應運而生,且發展至今已十年有余。目前工程技術法語已利用外部教學化轉變(Transposition Didactique Externe)確定了應教知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應教知識轉變為實教知識。由于與應用型與傳統的理論型知識結構體系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目前的教學模式。因此,如何將工程技術法語的應教知識較好地轉變為實教知識就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教學化轉變自1975年由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弗雷特(Michel Verret)提出以來,首先應用于數學教學研究,后由法國教育學家伊夫·舍瓦拉爾(Yves Chevallard)引入教學法。伊夫·舍瓦拉爾認為,在教學關系下,所要教授的知識即應教知識并不是學術知識或社會實踐經驗的簡化移植,而是針對教學需求進行專門建構的結果。其建構步驟和過程被稱為教學化轉變。應教知識是學術知識或社會經驗經過公理化和教學化改造,按照國家和學校教學大綱規定應該在學校傳授的知識。這種從學術知識或社會經驗到應教知識的轉變被稱為外部教學化轉變;實教知識是應教知識通過師生協商和重組,成為滿足實際課堂教學需要、在教學中實際傳授的知識。從應教知識到實教知識的這種轉變稱為內部教學化轉變;最后,實教知識經過學生的各種投入,在自我的知識參照系中扎根,成為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即實學知識。至此,知識的教學化轉變結束。
根據法國大量對教學化轉變的研究來看,內部教學轉化通常是通過三種方式:La chronogenèse、La topogenèse 和 La mésogénèse。
(一)La chronogenèse:在這種方式中,教師是推動者、主導者,需要“先掌握知識”。在課堂上,知識只有向著“更多知識”發展,并通過教學時間的積累才會發生內部教學化轉變。另外應當注意到的是,學生本身已經具備的知識也會對轉變造成影響。因此,La chronogenèse可理解為應教知識的“教學時間積累式轉變”。
(二)La topogénèse:在這種方式中,教師和學生是由應教知識聯系起來的兩個主體。教師除了需要“先掌握知識”之外,還需要“掌握其他知識”;學生則應根據教學目標提前掌握某些“特定知識”,用以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討論,以得到實教知識。因此,La topogénèse可理解為應教知識的“師生討論式轉變”。
(三)La mésogénèse:在這種方式中,應教知識被引入一個由教師在課堂中建立的虛擬生活場景。學生更容易受到這種場景的影響,產生互動,由此引起內部教學化轉變。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構建的生活場景起到了將應教知識轉變為實教知識的介質作用,因此,La mésogénèse可理解為“介質引導式轉變”。
工程技術法語是指在法語專業中教授的,在各種工程技術項目上所使用的專業法語,包括設計圖紙、工藝流程描述、標準要求和招投標文書等。其涉及領域廣,內容專業性強,不能照搬傳統法語專業的教學模式。而內部教學化轉變發展至今已經較為完善,是一種可行的理論。因此將其用于指導工程技術法語的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三種內部教學化轉變方式并無優劣之分。工程技術法語教師應將應教知識進行分類,分別應用這三種方式。
工程技術法語涉及領域眾多,專業術語和背景知識的體量較大。由于課時所限,這些知識在進行外部教學化轉變時經過了去綜攝化、去個性化、公開化、可檢查化、可視化等一系列處理,進而形成了應教知識:工程技術法語通用知識。雖然,該通用知識依然涉及到水、電、氣、機械等大量專業領域的內容,但這些內容都較為基礎,且有相當部分學生在中學期間已經有所接觸。在工程技術法語教學周期的前半程,教師在自己“先掌握知識”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教會學生查詢疑難問題的方法,規定學習內容,給出參考資料等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主要是網絡)進行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以保證學習效果。
在工程技術法語教學周期的后半程,主要安排了就業市場需求較多行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如路橋、房屋建筑等。相對于工程技術法語通用知識來說,由于時常會有難以查閱的疑難術語或知識出現,這部分知識由學生自行學習消化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可安排在課堂上進行“師生討論式轉變”。
例如,“le cha?nage”一詞是房屋建筑中的常用術語。該詞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法漢詞典》中的相關解釋為:“[建]鐵系桿;拉條”,而實際上房屋建筑中并沒有“鐵系桿”或者“拉條”這一事物。為應對這一問題,應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將要講解的法語資料,在上課時教師先利用房屋建筑相關的中文技術資料(包括文章和圖紙)為學生進行背景知識鋪墊,隨后要求學生對兩種語言的資料進行比對,最終找出“le cha?nage”在中文技術資料中的對應術語。在比對過程中,由于兩種語言的資料不可能完全對應,學生很少能夠直接找到對應術語,因此,教師除了事先掌握“le cha?nage”的正確翻譯外,還需要掌握這個單詞在其他領域的所指,以應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掌控討論的方向,才能引導學生進行正確地理解和翻譯。
這種方法同樣在教學周期的后半程使用,主要應用于引導學生理解較為專業的,或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這類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幾乎不會接觸,但在工程技術項目中又時常會遇到。
例如在會計專業中,為什么需要將股東權益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貸方”,而不是“借方”?為什么“借方”還應包括應收款?多數學生最初很難理解。這時,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熟悉的場景尤為重要。此時,教師可將負載表中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長期投資”等專業術語一一對應地改為“父母給的生活費”、“無法退貨的已購衣物”、“購買電腦費用”等,同時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按照負載表的記錄要求進行記錄,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各個專業術語,提高內部教學化轉變的效率。
工程技術法語由于涉及領域范圍廣,內容專業性強,其內部教學化轉變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的過程。通過教學時間積累式轉變、師生討論式轉變和介質引導式轉變三種方式,其應教知識能夠較好地轉變為實教知識,為接下來轉變為學生的實學知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