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松,格桑卓瑪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而新聞輿論工作中,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把握好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先機,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時間發聲者”,成功掌控輿論引導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于東經103.82度,北緯33.20度,震源深度 20 km,行政區劃上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漳扎鎮。本次地震造成四川境內25人死亡,5人失聯,525人受傷,34 578戶受災,80 817間房屋受損,道路、通訊等基礎工程不同程度損壞,緊急轉移安置8.9萬人。九寨溝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9度,6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3 355 km2,涉及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若爾蓋縣、松潘縣、紅原縣,綿陽市平武縣2市(州)5縣。截至8月20日16時共記錄余震 5 486次,其中4.0~4.9級3次、3.0~3.9級29次,最大為9日10時發生的4.8級地震。此次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對當地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等造成破壞,經濟損失難以估量。震后,四川省地震局的相關輿情引導工作從地震突發期(4 h)的宣傳;地震突發期(5~72 h)的宣傳;地震延續期(4~7 d)的宣傳;地震重建期(一周以后)的宣傳始終堅持“第一時間”原則,積極消除信息不對稱,使得災區群眾情緒穩定,社會輿論穩定向好,四川省地震局在九寨溝地震應急處置中輿論引導工作可圈可點。
上海市政府原新聞發言人焦揚曾說:“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傳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記者搶發新聞,而是記者搶發的不是出自政府發布的新聞,誰第一時間發布了新聞,誰就掌握了輿論的主動權、事件處理的主導權”。這應該說主要是依據了人們認知心理學上一個基本規律,叫優先效應或者稱之為首因效應。而當前輿論傳播具有快速、廣泛和真假難辨等特點,因而只有第一時間發出報道,快速響應,才能有效避免沉默的螺旋效應產生,這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一個基本要求。“8.8”九寨溝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第一時間(不到兩小時)即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一時間向社會通報本次地震的基本要素;到目前為止所了解的災情;相關地震地質構造背景;并就網絡上出現的地震謠言事件作出澄清,得到了各大媒體的廣泛轉載傳播。在接下來的應急處置過程中全媒體聯動,地震部門全面動員,主動發聲,通過借助新聞媒體力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利用,面上報道與點上突出相結合,新聞發布與人物專訪相結合,選題籌劃與動機報道相結合。8月12日17時,中國地震局正式發布《九寨溝7.0級地震烈度圖》后,中國地震局現場指揮部便立即組織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第3次新聞發布會,向十二家媒體33名記者詳細解讀地震烈度圖在搜救傷亡人員、救災資源配置、地震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和恢復重建規劃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以及本次地震災害的特點,并就記者所提的地震烈度圖作用、本次受災情況、下步工作安排、抗震設防等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在輿論引導中“第一時間”反應,必須學會應用新興的媒體互動工具,主動將權威信息傳遞到最大范圍。對于暫時無法妥善解決的事件,則要開誠布公地向民眾作出解釋,獲得他們的支持與諒解。在九寨溝地震應急處置過程中,邀請多家社會媒體參與采用專題報道、專欄、在線直播等多種形式對“8.8”九寨溝地震處置過程跟進報道,例如,四川省地震局應急指揮部實時安排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19批次接受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四川日報社、四川電視臺等在內的49家國家、省級和地方新聞媒體采訪,發布各類新聞宣傳信息60余件。中國地震局現場指揮部安排專家接受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網易、央視新聞頻道、中國婦女報、四川日報等12家新聞媒體采訪,及時通過社會新聞媒體正面通報震情災情及抗震救災工作信息,解讀社會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每有突發事件發生,總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制造、傳播謠言。這可能會嚴重影響政府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導致民眾恐慌情緒的滋生蔓延。在九寨溝地震應急處置過程中,一則所謂“中國地震局四川分局測定7.0級地震為預震,可能在2017年8月9日03時左右再次發生余震”的網絡謠言迅速傳播,四川省地震局監控到此謠言后立即采取應對措施,指出該信息多處不實之處,以及科普辟謠知識,并聯合省內政務媒體矩陣進行聯動傳播,廣泛宣傳“不信謠、不傳謠”。同時,對地震人員傷亡情況、景區破壞情況、應急工作安排情況、對災區群眾生活保障落實情況存疑等等公眾關注的問題做出及時回應,通過輿情監測和引導,輿情總體較為平穩。
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新媒體工作人員便作為第一批現場工作隊員奔赴災區。在“第一時間”原則指導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熱點問題,澄清地震謠言,大力宣傳四川省防震減災工作情況。九寨溝地震應急期間四川省地震局新媒體在及時通報現場工作進展、加強現場應急科普宣傳、主動辟謠、積極引導服務抗震救災、充分展示現場精神風貌等方面發揮了作用。經統計地震應急期間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發布信息482條,圖文閱讀量共計 1 462萬人次,轉發 15 000次,評論近 13 000條,點贊近 29 000次,粉絲增長 37 000名,突破10萬大關,增幅50%;推送官方微信21次91條,閱讀量 34 794人次,粉絲增長 3 000名,增幅130%。8月17日,中央網信辦官方雜志《網絡傳播》刊載文章,對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四川省地震局政務微博與各媒體矩陣傳播、相互呼應、共融共生,共同構建起了社會化發聲、社會化協同、社會化服務平臺。在九寨溝地震應急處置工作中四川省地震局堅持第一時間主動發聲,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迅速組織開展應急宣傳工作,及時平息謠言謠傳事件,較好地把握社會輿情導向,社會輿論穩定向好,社會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秩序井然,全局干部職工精神振奮,抗震救災工作高效有序進行。
怎樣去落實第一時間一般來說有個三“講”原則:第一,可以稱之為早講事實,這也是堅持事實的一個原則,把事實講出來;第二,重講態度,我們發布信息的時候,特別是我們相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的態度和表現非常重要,并且針對不同的突發事件你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慎講結論,特別是對于那些發展中的事件,結論、成因等恐怕我們不能立即得出的時候,結論應該根據事件發生的進程適時公布,而絕對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就把結論講了。一旦講錯往往會造成非常不好的結果,甚至成為這個事件進一步發作導火索,但凡失敗的案例很多都在這一條上失分了。
要做到“三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早講。通常信息發布的及時與否決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第一時間原則(“黃金四小時”原則),也可以說在新媒體出現之后通常稱之為“黃金四小時”原則,這個應該說已經得到了學界的認可。什么是第一時間原則?也就是說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我們“第一時間”要發布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搶占輿論先機和第一落點。避免事件發生之后,由于一段時間我們的相關部門沒有及時地發布信息產生了謠言,輿論主動權的喪失。在遇到突發事件以后,反應速度要與嶄新的新聞周期同步,通過利用快速輿論傳播的網絡媒體,例如互聯網頁、微博、微信群、QQ 群、論壇等,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實時的輿情跟蹤引導——重講與慎講。
九寨溝地震應急處置之所以成功,關鍵因素就是正確及時的輿論引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九寨溝地震發生后,縱觀處置始終,從第一時間發布震情信息到恢復重建,在現場設立秘書新聞組、綜合協調組,及時播報抗震救災情況,采取漸進式新聞發布會,通過階段性新聞發布會的方式,及時公布信息,向公眾表明相關部門的態度和措施,做到這些就基本上把握了輿論導向的主動權,減輕恐慌情緒,報道事情處置情況;主動公開辟謠:相關部門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如何處置謠言決定了突發事件的發展方向。在新媒體時代,面對信息公開、信息透明的壓力,相關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回應大眾對于事件關鍵要素的認定;然后,權威部門提供及時、正確、權威的信息以覆蓋謠言;加強互動交流:一方面要及時更新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其次,要保證信息的權威性和正確性;最后就是要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做到有態度也要有溫度,只有樣公眾才會相信相關部門的公信力。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這個時期也是突發事件的高發期,不論是自然性的、突發性的災難事件,還是危及公共安全的暴力事件,亦或是因為利益的矛盾而出現的群體性事件也時有發生。而在處置這些突發性事件的過程當中,如果事件在傳播過程中存在不完整、不透明時,很容易引起恐慌情緒,導致網民的非理性的行為。而及時有效的輿論引導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事件的發展應該說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傳播過程當中的匿名性、平等性以及快速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容易出現傳播失真、歪曲事實等情況,形成一種非理性的輿論,因而網上輿論引導工作更是顯得尤為關鍵。
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失聲,使得突發事件迅速傳播、快速發酵為重大輿論影響的事件。另外,不采取積極應對,而是采取封鎖消息的辦法,失去了輿論引導權,公眾領域謠言滿天飛,負面輿論不斷發酵,公眾恐慌情緒不斷升級,引發更多次生輿情,最終導致被動應對。因此,做好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工作要填補介入缺位,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相關部門要主動站出來,不推諉,不回避,積極進行應對,回應社會關切。
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輿論場,相關部門若在第一時間不及時啟動輿論應急體系,缺乏相應輿論引導機制,就可能給信息判斷增加難度,為事件的善后解決制造障礙。做好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工作要提高響應速度,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后,要“第一時間”站出來發布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搶占輿論先機和第一落點。
近年來,政務微博、微信已經成為公眾了解相關部門新政策、新動態的首選渠道。相關部門的公益性質和社會服務責任決定了其必須主動轉變思路、完善機制、創新模式,適應宣傳工作新常態。然而由于更新不及時、與網民交流少,對公共突發事件應對策略失誤等原因,時有個別政務微博陷入輿論風波中,對單位和個人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開展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工作時,選擇正確的介入時機非常重要。由此可見,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如果在第一時間作出應對,及時主動,發布準確信息,穩定公眾情緒,掌握輿論的話語權,方能把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快速有效的處置突發事件。
當前,網絡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已經從傳統媒體時代進入新媒體時代,面對當今復雜的新興輿論場,相關部門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方法,創新工作模式,充分把握“第一時間”原則,以新的思維應對突發事件,把握輿論引導權,利用綜合手段,引導非理性輿論,避免輿論共振,敢于直面公眾質疑,增強信息透明度,主動創造互動,通過媒體發揮正面網絡輿情宣傳引導作用。否則就可能達不到我們所要的輿論引導的效果,進行輿論引導最終結果還是要形成輿論、引導輿論、引導事件發展。
[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2.20.
[2] http://www.scdzj.gov.cn/四川省地震局官方網站.
[3] 劉伯賢.網絡輿論引導藝術:與領導干部談識網用網.新華出版社,2015.
[4] 楊興坤.輿情引導與危機處理.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5] 高宏存.突發事件處置的媒體溝通與輿論引導.國家行政學院課件,2014.
[6] 李明德.微博輿情:傳播 治理 引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7] 蒲紅果.說什么怎么說:網絡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新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