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魚類學家和淡水生態學家、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和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和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建康先生于2017年秋天離開了我們。為深切緬懷劉建康先生對我國魚類學和淡水生態學的卓越貢獻,同時呼吁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與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我們應《生態毒理學報》編輯委員會的邀請一起策劃組織了主題為“水生生物完整性——傳承與創新”的紀念專輯。
劉建康先生生于1917年9月1日,江蘇省吳江縣人。1938年于東吳大學生物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39—1945年先后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47年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2月回國前在美國先后任伍茲霍爾實驗細胞實驗室副研究員、麻省北安普頓史密斯學院研究員。1950年起先后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政協湖北省第四、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政協湖北省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湖北省科協第二、第三屆主席,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主委,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屆主任。
劉建康先生充滿愛國情懷,在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從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到成果應用等諸多方面,為我國淡水生物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20世紀40年代,劉建康先生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黃鱔的性別轉變規律,為低等脊椎動物性別分化機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50年代起,他先后總結了我國池塘養魚和大水面漁業利用的經驗,顯著促進了淡水漁業的發展;他主持開展的長江魚類生態的調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有關淡水魚生態最系統、最完整的調查工作,并成為后來論證葛洲壩和三峽工程對魚類生態影響的重要依據;他首創以生態系統生態學概念開展淡水生態學研究,領導開展的武漢東湖生態學研究歷時40余年,確立了我國湖泊研究在世界湖沼學界的重要地位;20世紀末,他在戰略上將生態系統研究的尺度從水域拓展至流域,領導和親自參與創建流域生態學,開展河流和水庫生態系統研究。劉建康先生在青年時致力于微觀尺度上的基礎研究、攻克科技前沿,中年則聚焦于中尺度上的技術總結推廣、服務人民群眾,晚年后全心奉獻于宏觀尺度上的戰略領導、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對魚類學和淡水生態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建康先生是一位勇于創新、善于掌舵、提攜后輩的科學大師。受他直接指導、推薦、任用的一大批科研骨干和學生,成長為我國水生生物學和淡水生態學從微觀到宏觀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劉建康先生“重視科學實驗,著眼社會實踐;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權威;獨立思考,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治學格言,一直激勵著我們在傳承中積極思考新的科學問題和挑戰,以及在開放合作中開展學科交叉創新研究。我們秉承劉建康先生的科學精神和治學格言,欣然接受《生態毒理學報》的邀請組織策劃了本期紀念專輯,一是表達對劉建康先生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二是促進水生生物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交流。因此,本期紀念專輯所選論文不僅以水生生物學為主題,還包括環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
本期紀念專輯共收錄論文24篇。研究的尺度從微觀到宏觀,如從室內微宇宙、到具體的水庫(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河流(香溪河、樟溪、梧桐河、荔浦河)、湖泊(白洋淀、鄱陽湖、洱海)、瀉湖(梅山)等單個水體,再到京津冀、西南等區域的多個水體;研究的生物類群包括大型底棲動物、底棲藻類(硅藻)、浮游生物、魚類、水生植物和水禽等;研究的環境化學指標及有關污染物包括氮磷等營養鹽、新煙堿類農藥、多環芳烴、醫藥品、除草劑、殺菌劑、重金屬等。我們期待本期紀念專輯的出版不僅有助于從多尺度促進淡水水體污染物負荷生態基準的制定,同時也有助于從多學科角度促進水環境物理完整性、化學完整性與水生生物完整性的科學認知和學術交流。
本期紀念專輯論文的作者來自水生生物研究所、城市環境研究所等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機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等政府部門所屬研究機構,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東華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大理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等教育部直屬和地方重點大學(排名不分先后)。本期紀念專輯的成功策劃和組織,得益于《生態毒理學報》編委會的誠摯邀請、編輯部成員和匿名審稿人的辛勤工作以及論文作者們和所在單位的大力支持,我們特此一并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本著科學精神傳承和學科交流創新的宗旨,本期紀念專輯論文包括的研究領域較為廣泛,受限于我們的學識,所編選的論文難免存在不足,懇請讀者包容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