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蘇教版九年級思品教材第11課《胸懷全球 迎接挑戰》安排了“走進WTO”。教材首先指出:走向世界,一直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教材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敘述了2001年12月11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接著介紹了WTO的組織機構和宗旨。最后闡述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意義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
一、“走進WTO”的二次設計
【首次教學設計】
(1)出示圖片: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視頻觀看:中國加入WTO的歷程。
(3)問題分析:中國為什么要執著地選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呢?
(4)介紹WTO的相關知識。
(5)分析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6)國際社會用“雙贏”“多贏”來形容中國入世,這是為什么?分析原因。
(7)概括以上學習過程,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
首次教學完成以后,總體感覺是:學生課堂參與程度不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仍處于懵懵懂懂的狀態,沒有達成課程目標。于是在后續班級上課,我進行了二次設計。
【二次教學設計】
(1)展示對比鮮明的2段對話,認真思考:“中國大陸的產品幾乎無處不在”“美國的產品幾乎無處不在”說明了什么?
A:美國一家文摘周刊這樣寫道:“算算美國人的一天,從早上使用的鬧鐘,到深夜上床睡覺前隨手關掉的臺燈,你會發現,中國大陸的產品幾乎無處不在!”
B:中國一家文摘周刊也曾經這樣寫道:“算算中國人的一天,從早上上班開的轎車,到中午吃的快餐、喝的飲料,到深夜上床睡覺前關掉的電腦,你會發現,美國的產品幾乎無處不在!”
(2)閱讀材料:蘋果公司Iphone和Ipad的生產:外殼、顯示器產自韓國,內部主板、存儲器采自臺灣、日本,主板上的處理器由Intel公司提供,最后的產品在我國深圳組裝完成。蘋果公司所做的只是設計產品。同時觀察圖片波音787的生產分工。思考這些材料都反映了當今世界一種怎樣的經濟現象?
(3)閱讀教材知識鏈接:經濟全球化。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叫經濟全球化?
(4)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你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如何去積極應對?
(5)觀看視頻:中國入世的歷程。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入世?
(6)觀看視頻:《入世10年,中國贏了,世界贏了》。思考:為什么說國際社會評論:中國入世,中國贏了,世界贏了?結合視頻素材談談你的理解。
(7)概括以上學習過程,得出結論:中國與WTO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關系。中國入世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有效改變了中國的外部環境,同時中國的發展給世界也帶來了機遇。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
在后續班級上課,學生參與活躍,思維積極性明顯增強,課堂上學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圍濃烈,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改觀。
二、“走進WTO”的教學反思
1.課程教學應該遵循怎樣的邏輯?
教師也好,學生也罷,在學習過程中首先面對的是教材,教材有教材的敘述方式和表達邏輯。教材的表達邏輯、學生的認識邏輯、事物發展自身的邏輯這三者的關系如何協調?
從首次教學設計來看:按照教材的表達邏輯組織教學,體現的是一種知識本位、教材本位。整個課堂教學流程體現的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演繹,即使使用了一些文本資料、圖片材料、視頻素材,也只是為教師論述道理、為學生理解理論服務的,它不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探究的起點,沒有成為助推學生思維的“燃料”。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喚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沒有點燃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激情,課堂教學沉悶乃至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所難免了。
從二次教學設計來看:課程伊始,教師便出示了非常生活化的素材,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接著教師提供年輕人非常崇尚的蘋果公司設計的產品iPhone、iPad的生產圖片以及波音787的生產圖片,讓學習者很快便明白了生產的分工超越國界,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當學生被要求“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經濟全球化”出現障礙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去麥德隆、家樂福超市買東西的經歷,以及外商來新區投資、街坊鄰居在新區外資企業上班的現象,來思考“什么是經濟全球化”。教學遵循從現象分析入手深入挖掘事物本質的認識方法,抽象的概念借助于生活現象在思維中得到具象。當教師問道:“面對經濟全球化,你認為我國政府應該怎樣應對呢?閉關自守可行嗎?”“中國人必須走向世界!中國人必須對外開放!”這個結論的得出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中國要走向世界,怎么辦?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必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教材,只是一個知識表達的載體,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理論的敘述者,它不是我們課程教學的組織邏輯。一個高明的教學組織者,應該要善于在遵循學生學習認知的內在規律的前提下,學會打破這種教材表達上的“緊箍咒”,實現創造性地教學。照本宣科的課堂教學,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2.如何實現理論教學抽象性與形象性的有機統一?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課程定位服務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富有個性化的發展。在課程實施層面,如果我們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頻繁使用演繹的教學方法,那這樣的新課程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
理論教學要增強吸引力,就要做到深入淺出。要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就離不開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實例、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但是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它統整了道德、法律、心理教育、國情教育等多學科知識,有自己的學科術語或者說專業語言。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還原一些核心概念、重要立論觀點在現實生活中的本來面貌,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原則,幫助學生實現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
3.課程學習是予以“告訴”,還是“教人發現真理”?
在當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理論框架下,一些學者提出了課程教學的“四位一體”,也就是說從過去強調“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教學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轉變為如今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養、基本情感”并重。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一些基本素養,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教師要很好地擔負起這個責任,就必須注重對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設計,而不是滿足于直白地告知結論;針對學生的疑惑,教師要循循善誘;教師應是學生很好的傾聽者、分享者、促進者。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雙方都能感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幸福。
反思“加入WTO”的首次設計,我們不難發現,它注重的是對教材的權威解讀。而再次進行教學設計時,它把學生置于發現者與研究者的學習主體地位,當學生有困難的時候,教師及時給予經驗分享、思維方法和過程的引領。教學根植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但又不止步于學生原來的認識水平,不斷帶著學生不斷超越,不斷接受挑戰,實現不斷成長。
首次設計和再次設計,也許都不十分圓滿,但是在這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教師一定得到了最真實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