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微
愛玩是人的天性,也是小學生的天性。在數學教學中,要正確利用這一天性,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就能牢固地獲得知識,明確數的概念,培養諸方面的能力。
一、利用掛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初步樹立數的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是訓練學生正確思維的重要基礎。概念教學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弄清抽象的概念是不容易的事。概念的形成,必須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知識逐漸上升為理性知識—抽象化、概念化的規律。我在講準備課第一課《數10以內的數》一課時,我首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彩色掛圖,教師指圖問:“這是什么?”學生答是“樓”,教師說:“這是一座教學樓。”教師又問:“這是什么?”學生答:“這是一面紅旗”。當教師指向教學樓前操場的學生時,學生不出聲了,操場人多,不知從何起。教師說:“請同學們仔細地看一看學校操場的人都做什么呢?”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說:“小朋友剛進校門,有的學生在澆樹、澆花,還有的打乒乓球等”,學生發言后,教師加以肯定。然后,教師給同學們講明首先觀察什么,然后觀察什么?請同學們單項數一數?(進校門幾個人?澆花幾個人?等等)同學們熱練后,再把各項合起來數。同學們數得很好。于是,教師告訴同學們,數是表示物體的個數的。而后,教師又每組叫一名學生進行數自己扣的比賽(提問穿帶扣衣服的學生)。看誰數得快、準。教師總結完比賽結果,請學生觀察我們的教室:有幾扇窗戶?你家有幾扇窗戶?你家的窗戶和學校的窗戶一樣嗎?(家庭作業)這樣做,使學生在“玩”中“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滲透了數的概念——數是表示物體的個數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具準備要新穎、充分,激發興趣,“學”在其中
興趣是指一個人要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的有無,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由于兒童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一旦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會以驚人的毅力從事觀察和學習,兒童一旦對數學感興趣,就可以轉變為強烈的求知欲望,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心理行為,就會產生興趣。因此,對小學生數學課的興趣培養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教師在講準備課第二課《從比較中得到大、小、長、短,同樣多,多少的概念》時。這一課是求相差數的基礎。教師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講述的。課前教師把做好的紅花、白花、白鵝、黑鵝的硬紙片圖形擺在黑板上,又把彩色的硬紙片剪的三角形、圓形的物體擺在每個組的課桌上。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被這些五顏六色的教具吸引住了,眼睛總離不開教具,他們總想偷偷摸摸地用手動一下,這時教師說:“小朋友們看桌子上有這么多東西好玩嗎?”學生答:“好玩”。教師說,我們這節課。我領同學們做游戲來幫助你們認識、比較數的大小、長短、同樣多、多多少的概念,看誰比得對,認得準。聽教師這么一說,同學們個個都挺直了腰板,一雙雙天真好奇的眼睛盯著老師。老師說:”請同學們想一想昨天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你家有幾扇窗戶?同學校的一樣多嗎?教師話音剛落,同學們爭著要說,手舉得很高,有的要站起來似的。同學們回答是:一樣多或不一樣多;家里的窗戶比學校的少二扇;有的說家里的窗戶往上開,學校的往兩邊開……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后,接著拿兩朵白花按在黑板上,讓同學們看對不對?同學們回答對了,教師講述:“兩朵紅花和兩朵白花一朵對一朵,正好比起來沒有多余的,我們說紅花和白花同樣多。”然后教師拿一朵白花按在后面,教師問:“現在紅花和白花同樣多嗎?”學生答:“不一樣多,白花比紅花多一朵。”教師問:“紅花比白花少幾朵?”學生回答:“紅花比白花少一朵。”接著,教師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課桌上擺五個紅色圓形,再擺幾個黃色圓形是一樣多嗎?(學生們用一一對應法擺得很好)學生答:“再擺五個黃圓形。”就這樣教師不斷地說出題,學生邊擺邊回答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的各種圓形,有的同學說的不完整,由其他同學補充。
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反復練習,使學生建立了一一對應的概念、數的概念,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玩”中學知識,其樂無窮。
三、引導聯想推測,發展思維能力
在教數字“5”時,我先讓學生數出5個小棒,然后教“5的讀和寫,學生練習寫幾遍,讓學生把5個小棒分成幾和幾組成5,智力比較強的同學馬上就能分成3和2組成5,4和1組成5,有的同學在分棒時發現了新問題。站起來就說:“老師2和3組成5,1和4也能組成5”。老師把這些學生表揚后,用自己的教具顯示,邊往黑板上按邊說:“草地上有4只黑鵝吃草,又跑來1只白鵝吃草,草地上一共有幾只鵝?”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說:“5只鵝。”這時教師說:“請同學們想一想,草地上就只有鵝吃草嗎?還能不能有別的動物呢?你可以用別的動物名稱說一句話最后得數是5”,有的學生說,“草地上有4只白鴨子吃草,又跑來一只花鴨子,一共有幾只鴨子?”有的同學說:“兔子……有的說大老虎……”同學們興趣盎然地編了好多題。這時,教師肯定學生發言后說:“老虎不吃草,專吃小動物肉,是肉食動物。”有的聯想到家里,有的聯想到河里……這些聯想,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培養了空間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在游戲中學習
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中,穿插一些游戲活動,學生頗有親切之感,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在10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中,可以穿插謎語,讓學生來猜,以此鞏固學生對數的特點的認識。橫看像直尺,豎看像根棒,年齡它最小,大哥他來當,謎底(1)。象蛋不是蛋,說圓又不圓,誰要有了它,一切空喜歡,謎底(0)。
在“10以內的加法”教學中“湊十游戲”有助于學生記憶和盡快地再掌握10以內的加法口訣。這個游戲是教師說一個數,學生應立刻也說出一個數,與教師的數湊起來是十。學生們倆倆一組地進行游戲。
通過這一段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學校的生活,豐富的知識畢竟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嶄新的、多彩的、神奇的世界,但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神奇的想象。他們好動、好問、好玩。我們只要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扶持和鼓勵他們在“玩”中“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