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才現身的“蝙蝠俠”
前些時日,“85歲老人深夜撿廢品5年,資助貧困生上大學”的新聞,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他背后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這位老人名叫王坤森,是杭州一名退休教師,他每晚十點出門撿垃圾,一直忙到凌晨兩三點才回家,他用撿破爛換來的錢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學。他選擇深夜出門撿破爛,是因為“白天有人撿,甚至以此為生,我不能搶了別人的飯碗”。他說:“我老了,找不到別的工作,就靠撿破爛資助這些想讀書的孩子們。”知道老人的這一舉動后,很多附近的人都會在夜晚準備好自家的廢品,打好包等著老人來收。大家都愿意為老人的這份善意和夢想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素材解讀
讀罷這則新聞,對老人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提及退休后的生活,人們自然會想到頤養天年,悠閑度日。而“蝙蝠俠”老人卻用他的善舉溫暖著貧困大學生,感動著這個社會。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高尚的品行,感受到了人間大愛。令人欣慰的是,老人的善舉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讓自己過得更好,還在于回報社會、溫暖他人,無論年紀大小,收入多少,只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必將會越來越溫暖。
適用話題
人間大愛 回報社會 善良之舉 愛心接力
16歲少年偷錢打賞女主播
“佛跳墻”是虛擬禮物中最貴的一種。一個“佛跳墻”紙盒人民幣999.9元。連刷17個“佛跳墻”,是16歲少年超超在“熊貓直播”網站一次性“打賞”的最高記錄。這意味著,超超一下子就擲出了約1.7萬元。這筆現金,是他從母親的銀行賬戶里偷偷劃出的,通過“支付寶”變成了他在一位網名叫“溪寶寶77”的女主播面前的榮光,變成了每打賞一個“佛跳墻”屏幕上就會鋪滿的“666”彈幕,變成自動飄過所有直播間,祝賀他給女主播送禮物的橫幅。
超超是江蘇省徐州市一名并不出眾的高中二年級學生,在“溪寶寶77”的直播間里,他是僅次于主播的大人物。作為主播授權的“房管”——直播間管理員,他擁有禁止其他網友發言的權力。超超從青銅、白銀、黃金升到了鉑金、鉆石級,他已從母親的銀行卡上偷偷劃走了約40萬元。
素材解讀
“打賞”本意是方便網民與主播溝通交流、情感互動,卻在利益驅動下逐漸異化為斂財工具:在監管漏洞和灰色地帶打“擦邊球”,散播充斥著低俗趣味的視聽內容,與粉絲建立虛無縹緲的“親密關系”……這一切無異于精神“鴉片”,讓超超這般涉世未深、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深陷其中。毋庸置疑,青少年沉溺“打賞”,“坑”掉了父母的血汗錢。更關鍵的是,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直播“打賞”帶來的新奇感、刺激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其中、玩物喪志,更容易導致虛榮心、拜金思想膨脹,產生不良習慣甚至違法行為。青少年熱衷于“打賞”,這不只是青少年之過,更折射出家庭教育引導、網絡素養教育、網絡輿論監督和網絡管理有待加強等深層次問題。讓我們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別讓“打賞”成為青少年的精神“鴉片”。
適用話題
成長環境 宣傳教育 理性思考 正確引導
給“違法車主”發紅包
一輛小面包車被拆掉了兩個座位,里面滿滿當當都是書。執勤交警攔下這輛可能是私自改裝運貨的車子,給車主開了張500元的罰單。本來,事情到這里就結束了。結果,情緒低落的車主到交警大隊進一步接受處理時,事情發生了反轉。細心的交警發現,車主運送的是捐給貧困學校的書,這讓交警感慨萬分。在罰單不能撤銷的情況下,這位交警自掏腰包,給開車的小伙發了500元的紅包。這位交警說:“我私人發微信紅包給他,這跟我的交警職務行為沒有關系,我這么做也不是法外容情。”
素材解讀
一方面,違法行為必須得到懲戒;另一方面,車主的義舉又值得肯定和褒獎,兩件事一碼歸一碼,不能相互抵消。交警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矛盾,他的做法既體現了法治精神,又彰顯了傳遞愛心的情懷。這份愛心的傳遞,會帶動更多人向善向美。生活中不缺乏暖心故事,也不缺乏善良的人。當愛和信任在人和人之間相碰相撞時,會給我們留下美好的記憶,會帶給我們溫暖和感動。
適用話題
法治精神 人文關懷 溫暖感動 愛心傳遞
“白卷考生”重新高考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第一次參加高考,但是他并沒有在考卷上答題,而是寫了滿篇自己的“教育宣言”。走出考場十年,他輾轉在各地的工廠打工,成家生子,他漸漸覺得,當年的做法“太不值”。高考后的幾年,徐孟南在安徽、江蘇的一些高中做過宣講,并且鼓勵在讀高中的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因為一時的叛逆而錯過了高考這樣一生可能僅有一次的機會。目前,徐孟南參加了2018年的高考報名,當年的這位“白卷”考生,希望能夠重返高考考場,彌補自己的缺憾。
徐孟南稱,自己當年的做法其實并不是在考場上臨時起意,而是早早就計劃好了的。他說:“那會兒年齡比較小,想法可能也比較簡單,就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考試體制。我當時想,我把我的想法寫在考卷上,或許就會引起大家的重視,能夠被關注,讓我的‘宣言被更多人了解,從而帶來改變。”
素材解讀
年少輕狂的徐孟南,通過“白卷”來表達自己對高考制度的抵觸與不認同,也放棄了通過高等教育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在各地輾轉打工后,報名參加2018年高考。每個人都需要在這個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需要找尋契合自己價值的實現渠道。有讀書的機會卻沒有好好珍惜,缺乏文化資本的“白卷考生”,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擁有好的機會和待遇。前車之鑒,后人應鑒之、勉之。
適用話題
把握機遇 追逐夢想 改變命運 找準位置
奇葩校規引發熱議
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尚書中學要求所有學生每天上課前向老師鞠躬行禮。這所公辦封閉式學校,自2017年9月開學第一天起,就要求每天早晨跑完早操后,全體學生統一向老師行鞠躬禮,全體老師要還鞠躬禮。對于鞠躬,學校也有嚴格要求,學生必須彎腰90度,老師彎腰不得小于45度。此外,學校要求該校學生回家后還必須完成禮儀作業:一是向父母或爺爺奶奶鞠躬,并說聲“您辛苦了”,鞠躬要彎腰90度,停10秒以上;二是為父母、長輩洗腳,一次不得少于3分鐘;三是幫家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為督促每位同學完成禮儀作業,該校還要求家長拍照,將完成情況上傳到班級微信群。
素材解讀
校方通過制訂校規,引導學生崇德尚禮,弘揚中華傳統禮儀,其初衷是好的。但凡事要把握好度,把鞠躬的要求規定得如此詳細,顯得過于刻板。崇禮需要系統性教育,要在深入學習和思考過程中進行感悟,流于形式就會變成“面子工程”。真正的禮儀是有感而發的自主行為,而非外力作用下的產物。弘揚忠孝禮儀的方式有很多種,校方更多要考慮的應當是如何使學生真正了解、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應該以注重本質的改變取代形式主義的興師動眾。
適用話題
傳統禮儀 形式主義 動機與效果
北京有塊“黃金菜地”
在房價每平方米超過10萬元的北京,有一塊“黃金菜地”隱于鬧市之中,這片菜地的主人在此種植著大片的蘿卜和白菜,被不少網友戲稱“很任性”。因此,對這片菜地主人的討論不絕于耳,有人說他是胡同里念想著過去的“老北京”,有人說他是豪擲千金、追求隱世生活的現代“陶淵明”,還有不少人慕名前去,想要一探究竟。
熱傳的“黃金菜地”位于西打磨廠街、長巷三條的胡同里,透過木柵欄,可以看到菜地里已經有成熟的青蘿卜和成片的白菜,一片生機。但出人意料的是,菜地的主人并非“老北京”也不是“隱士”,而是一家企業。工作人員稱,菜地原本是暫時閑置的項目用地,目前交由集團旗下的物業公司打理,而菜地里種出來的蘿卜、白菜等,都會無償分發給社區居民。
素材解讀
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森林”,固然讓人們更有安全感,卻建構了人為的藩籬,讓人們難以親近自然。“黃金菜地”承載著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承載著人們對“慢生活”的渴望。“我們走得太快了,有時需要停下來,等一等我們的靈魂。”詩意的語言,道出令人痛心的“價值失落”。在講究效率、追求精準的現代社會,爭分奪秒成為許多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不及”“不耐煩”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上緊了發條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隨處可見;時間就像一個緊箍咒,裹挾了許多人的喜怒哀樂。“黃金菜地”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老百姓對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慢生活”的文化認同與價值追求。
適用話題
生活節奏 慢生活 精神慰藉 親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