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楠
芳草萋萋,秋菊兮未落;暗香杳杳,圣賢兮不歸。
桐葉,細雨,與愁怨一同逝去。燈火未滅,我想遇見一個你。
張宗子,有紈绔子弟的豪縱習氣,明之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他所著的《陶庵夢憶》是一部懺悔之書,他不僅感傷少年繁華,亦替整個大明王朝嘆惋。他無疑是個賢者,一個具有家國情懷的圣賢。明朝江山覆滅后,他所存之物,不過破床碎幾,殘書數帙與缺硯一方而已。他是大明最后的傲骨。如今,賢德之人的缺失,不也是時代的悲哀嗎?
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物欲橫流。如今,我們逝去的豈止細雨梧桐的古典之美?我們質疑古人的智慧與優雅,鄙夷前人的成績。我們一心只想追求長遠發展,卻忘記了學習賢者的智慧。
在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前序中,月亮象征崇高,六便士是英國最低廉的銀幣。查爾斯一生追逐月亮,就如同大多數的藝術家一樣,一心只為攀登藝術高峰。如今,“藝術家”將藝術視為盈利的工具,炒作、抄襲現象屢見不鮮,何來高尚可言?他們心心念念的,是積累更多的六便士吧!
何求賢者,何求吾心安處?
我們嘆惋圣賢的馨德在我們后人身上無處可尋,卻不知在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花中見寓理,在前人的身上可尋生命之真諦。文以載道,我們還可以在文字里與賢者相見,品味生命之美,學習前人的博愛與智慧。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樣的秋景的確可以蕩滌太多雜質與紛擾。
我似乎找到了你。
殘荷,雨聲,書墨香,一簾小窗幽夢。驀然回首,與你道一聲:“好久不見!”
【作者系江蘇省睢寧菁華學校學生】
點評
作者以抒情的筆調述說一種對“好久不見”的憂,訴說著“我想遇見一個你”的愛。文章立意之準,見解之新,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強烈、悠長,著實讓人回味。文章開篇的整散結合、點題,結尾的“驀然回首”,又是此文的精妙所在。
(指導并置評:于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