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摘要] 目的 觀察醫學營養聯合運動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婦產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飲食指導治療,觀察組采用醫學營養聯合運動治療,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及母嬰結局。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餐后2 h血糖值(7.12±1.15)mmol/L和空腹血糖值(6.24±0.23)mmol/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早產、新生兒窒息、巨大兒、產后出血、妊高癥發生率(5.00%、0.00%、5.00%、2.50%、5.0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15.00%、27.50%、20.00%、27.50%)(P<0.05),自然分娩率(57.50%)明顯高于對照組(30.00%)(P<0.05)。 結論 醫學營養聯合運動治療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母嬰結局。
[關鍵詞] 運動;醫學營養;妊娠期糖尿病;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a)-0018-02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婦妊娠前機體糖代謝正常,在妊娠期才發生糖尿病的病癥,極易導致孕婦圍生期出現巨大兒、胎兒窘迫、妊高癥等高危情況,影響母嬰生存質量。據相關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國內妊娠期糖尿病約為2%~5%,呈現逐年升高趨勢[1]。目前臨床常用的孕婦管理方法包括飲食指導、醫學營養、健康教育、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等療法[2]。為了探討更加科學、高效的血糖控制方案,改善妊娠結局,該文以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該院就診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后就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后效果展開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婦產科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80例,隨機將其分成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0歲,平均(28.65±2.3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0~41歲,平均(28.47±2.52)歲。全部患者均獲知情權。納入標準:①患者空腹血糖值連續2次或2次以上檢測均≥5.8 mmol/L[2];②臨床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①精神病;②陰道分娩禁忌證;③嚴重心肺及腎臟功能障礙病例;④合并感染病。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飲食指導治療,由專業營養師結合患者病況合理搭配膳食,科學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熱量、脂肪比例,患者自行控制日常運動量。
觀察組采用醫學營養聯合運動治療:①醫學營養治療:患者每日能量攝入量應嚴格遵照患者孕前體重、孕期體重增長變化、孕周等個體信息科學制定膳食方案,比如對于孕前體質量指數(BMI)<18.50 kg/m2患者,日均能量攝入量維持在2 050~2 300 kcal左右,建議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13~18 kg;孕前BMI 18.5~25 kg/m2患者,日均能量攝入量1 850~2 100 kcal,日均能量攝入量維持在1 600~1 800 kcal左右,建議孕期體重增長控制在8~11.5 kg。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占比依次為55%、25%、30%,注重根據患者個體性差異特征及時調整方案,避免過分控制飲食導致患者出現饑餓性酮癥、胎兒生長受限等異常情況。食譜制定遵循“少食多餐”原則,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將孕婦日進食總熱量劃分成三餐、三點,早餐、早點、午餐、午點、晚餐和晚點的熱量配比分別為20%、5%、30%、5%、30%、10%。按照患者個人飲食偏好確認食物種類,在滿足日均能量攝入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飲食愛好需求,增加患者依從性,建議患者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類食品。②運動治療:指導患者進行日常孕婦體操鍛煉,餐后1 h開始,25 min/次,1次/d,對于存在先兆流產、先兆早產、胎盤低置、先兆子癇等禁忌證患者則嚴禁運動,運動量,以出現微感疲憊、微汗征象為宜,運動期間注意觀察宮縮、胎動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分娩前1周內的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值。②統計兩組母嬰結局,產后出血評定標準如下:采用稱重法計算失血量,失血量=(有血敷料重量-干敷料重量)/1.05,敷料包括手術包、稱重產包等,胎兒娩出24 h內患者連續出血量>500 mL判定為產后出血[2];新生兒窒息標準:Apgar評分<7分[2]。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相關數據,以χ2檢驗巨大兒發生率等計數資料[n(%)],以t檢驗血糖值等計量資料(x±s),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后血糖水平值比較
治療前后對照組患者餐后2 h血糖值分別為(8.76±1.80)mmol/L和(7.93±1.67)mmol/L;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餐后2 h血糖值分別為(8.83±1.85)mmol/L和(7.12±1.15)mmol/L,組間數據對比,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72,P=0.432);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27,P=0.007)。
治療前后,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值值分別為(7.96±0.91)mmol/L和(6.82±0.56)mmol/L,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值值分別為(7.89±0.85)mmol/L和(6.24±0.23)mmol/L,組間數據對比,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56,P=0.362);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59,P=0.000)。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餐后2 h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與該組治療前相比較均明顯降低(P<0.05)。
2.2 母嬰結局對比
對照組早產發生率25.00%(10/40),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5.00%(6/40),巨大兒發生率27.50%(11/40),產后出血發生率20.00%(8/40),妊高癥發生率27.50%(11/40),自然分娩30.00%(12/40);觀察組早產發生率5.00%(2/40),新生兒窒息發生率0.00%,巨大兒發生率5.00%(2/40),產后出血發生率2.50%(1/40),妊高癥發生率5.00%(2/40),自然分娩發生率57.50%(23/4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5、4.505、7.440、4.507、7.440、6.146,P=0.012、0.034、0.006、0.034、0.006、0.013)。
3 討論
病理學研究結果顯示,妊娠期糖尿病與患者自身胰島素抵抗、遺傳、免疫、胰島素分泌缺陷等因素密切相關[2]。臨床實踐證實,約有82%~85%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過膳食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后,成功控制住了機體血糖水平[3]。該組實踐中,觀察組采用的醫學營養治療方案能夠結合患者孕前BMI、孕周、用餐習慣、偏好等個性化特征科學制定膳食方案,通過門診“一對一”形式,提高飲食方案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預后效果。相關報道顯示,采用醫學營養治療方案可有效緩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病情,通過對癥治療,促進患者血糖、血脂指標水平改善,預后效果顯著[4]。與上述分析一致,經該文研究發現,干預前組間餐后2 h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餐后2 h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且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餐后2 h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與該組干預前相比較均明顯降低,顯示兩組采用妊娠期糖尿病治療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觀察組血糖水平調控水平更加明顯。
另據相關報道顯示,體力鍛煉可有效防控妊娠期糖尿病,控制患者體重增長,減少骨盆內脂肪沉積,幫助自然分娩[5]。有學者研究發現,運動療法可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情況,降低患者血糖值,促進骨骼肌葡萄糖攝取,改善糖耐量,提高機體葡萄糖利用度[6]。該組實踐發現,觀察組早產發生率5.00%、新生兒窒息發生率0.00%、巨大兒發生率5.00%、產后出血發生率2.50%、妊高癥發生率5.00%均明顯小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57.50%遠高于對照組的30.00%,表明觀察組采用的治療方案可有效減少早產、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改善母嬰結局,治療安全性更加可靠。
綜上所述,采用醫學營養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妊娠期糖尿病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新生兒窒息、早產、產后出血等風險事件發生率,改善圍生期母嬰結局,因此值得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姚蘭,張建梅,李萍.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嬰的影響研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7(5):46-48.
[2] 羅玉輝,王微,李雪.營養治療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宮產術后機體糖代謝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6,28(2):257-259.
[3] 張雪艷.門冬胰島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島素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療中的療效及安全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36.
[4] 龍寧,劉躍輝,劉先平,等.個體化醫學營養治療對妊娠期糖尿病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7,39(23):3595-3598.
[5] 劉樂融,歐陽冬生,周棟,等.妊娠期糖尿病的醫學營養治療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25(4):376-380.
[6] 黨淼,崔張霞,鄭福利.醫學營養療法聯合運動訓練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聯素、血清鐵蛋白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7):1455-1458.
(收稿日期: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