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建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總結治療經驗。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4月,醫院骨外科共收治老年糖尿病踝關節骨折患者46例,圍術期以及術后規法的控制血糖,對癥治療骨質疏松癥,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 結果 術后末次隨訪AOFAS評分(81.4±11.5)分,其中≥80分對象24例納入優良組,<80分對象22例納入對照組。術后并發癥7例。多因素分析,骨質疏松[OR=0.746,95%CI(0.705~0.841)]、不穩定骨折[OR=0.672,95%CI(0.594~0.783)]、2型糖尿病病程[OR=0.815,95%CI(0.784,0.884]成為獨立影響因素(P<0.05)。結論 老年糖尿病患者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效果有待提升,優良率較低,糖尿病相關的骨質疏松癥、糖尿病病程較長的不穩定骨折恢復效果較擦;需要重視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特別是下肢并發癥的治療、相關代謝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
[關鍵詞] 老年人;糖尿病;踝關節骨折;手術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a)-0031-02
糖尿病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老年人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癥、骨折、切口愈合不良、骨折愈合不良關系密切,糖尿病還可引起下肢動脈狹窄、糖尿病足,若發生下肢骨折,骨折愈合的條件更差,更容易出現骨不連等并發癥,對2型糖尿病患者加強管理非常必要[1]。2015年2月—2017年4月,醫院骨外科共收治老年糖尿病踝關節骨折患者46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醫院骨外科共收治老年糖尿病踝關節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67.4±5.5)歲。2型糖尿病病程(5.1±2.5)年。并發癥與合并癥:高血壓16例,周圍神經病變35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糖尿病足5例。
1.2 方法
擇期手術,術前對癥治療腫脹、疼痛,常規冷敷、抬高處理,檢測血糖,隨機血糖(7.9±1.1)mmol/L,血糖達標的對象常規口服二甲雙胍和(或)阿卡波糖控制血糖,高血糖(>8.3 mmol/L)的對象給予胰島素控制血糖,低血糖(<5.1 mmol/L)輸液糾正,將血糖控制在5.6~11.2 mmol/L,積極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合并癥,糾正低蛋白血癥,補充維生素。
病情穩定后,進行手術,術前等待時間(4.9±1.5)d。連續硬膜外或蛛網膜下麻醉,大腿根部捆綁止血帶,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根據術前檢查、致傷史選擇合適的處理策略,包括切口選擇、韌帶損傷合并處理等。該組對象踝關節外側切口31例、內側切口15例,16例對象內側輔助小切口。術中解剖復位,三角韌帶損傷對象需要理順、復位,11例選擇性的進行三角韌帶錨釘線縫合。沖洗后,放置負壓細引流管,皮片引流。術后常規對癥治療,定期換藥,支架外固定3~4周,常規康復訓練,3個月后進行踝關節負重訓練。
常規治療2型糖尿病,首選二甲雙胍緩釋片,單用或聯合格列美脲、瑞格列奈、阿卡波糖。16例骨質疏松癥骨折的對象,給予阿法骨化醇(n=4)、阿侖膦酸鈉片(n=12)。
兩組對象治療前、末次隨訪(≥6個月)采用AOFAS踝與后足評分評價功能評價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將其中優良的對象(≥80分)分納入優良組,功能恢復不理想(<80分)納入對照組,進行因素分析。
1.3 觀察指標
手術以及康復基本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末次隨訪AOFAS評分。
1.4 統計方法
采用WPS表格錄入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年齡、BMI、術中出血量等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采用(x±s)表示,優良組與對照組比較采用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作為自變量,則原值賦值,性別、復位是否滿意等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作為自變量,采用“是=2、否=1”賦值,優良組與對照組組間對比采用檢驗,以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作為因變量,采用“優良=2、不良=1”賦值,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手術時間(58.4±11.5)min,術中出血量(24.5±10.3)mL,術后末次隨訪AOFAS評分(81.4±11.5)分,其中≥80分對象24例納入優良組,<80分對象22例納入對照組。術后并發癥7例,其中骨不連4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例。
2.2 因素分析
優良組兩人、受傷到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2型糖尿病病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優良組骨質疏松、不穩定骨折、三角韌帶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多因素分析,骨質疏松[OR=0.746,95%CI(0.705~0.841)]、不穩定骨折[OR=0.672,95%CI(0.594~0.783)]、2型糖尿病病程[OR=0.815,95%CI(0.784,0.884]成為獨立影響因素(P<0.05)。
3 討論
有關于踝關節骨折的療效研究較多,循證研究顯示,整體療效尚可,優良率可以達到80%以上,部分研究甚至優良率可以達到100%,這不僅與流行病學特征有關,還與手術技術的進步有關[2-3]。有關老年糖尿病踝關節骨折研究較少,年齡較高、糖尿病都是踝關節骨折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的危險因素。該組對象優良率僅為52.2%,術后末次隨訪AOFAS評分(81.4±11.5)分,處于正常偏低水平,其它文獻的報道AOFAS評分一般在80%~90%之間,這可能與研究方法差異有關[3]。該組對象未回顧性分析,納入排除的標準并不嚴格,治療方法都為常規療法,并未采用對照研究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其他特殊療法。
因素分析顯示,老年糖尿病踝關節骨折預后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不僅與年齡、不穩定骨折、三角韌帶、受傷到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骨折、治療、患者人口學因素有關,也與2型糖尿病長病程、骨質疏松癥等合并癥有關[4]。2型糖尿病長病程越長,患者的基礎狀況越差,不僅僅是骨質疏松癥的風險越高,與此同時出現并發癥風險也越高,下肢病變更為嚴重,如動脈硬化、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存在糖尿病足、軟組織缺損,踝關節骨折后骨折愈合的條件較差,軟組織損傷愈合困難。骨質疏松癥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恢復不良的重要原因,直接增加骨不連風險。研究未得出發生部位、營養不良、軟組織缺損、多發骨折、復位不滿意是功能恢復不滿意的影響因素,這可能與納入患者的例數較少有關[5]。如多發骨折確實是功能恢復不良的危險因素,但是占比較低,老年人往往無工作在家,踝關節骨折多見低能量的創傷性骨折,多發骨折占比較低。同理,軟組織缺損、復位不滿意發生率也較低,加上患者例數少,未得出是功能恢復不理想的影響因素[6]。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較低,與骨質疏松癥、糖尿病長病程、骨折不穩定有關,需要重視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特別是下肢并發癥的治療、相關代謝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2] 王雄將,謝麗萍,韋海敏,等.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部骨折的Meta分析[J].大眾科技,2017,19(6):111-114.
[3] 宋健,李宗煥,喻愛喜,等.經皮空心螺釘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5, 15(3):335-341.
[4] 車彪,王凱,鄒凱,等.影響踝關節骨折手術療效的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27(7):782-784,787.
[5] 羅雪峰,易知非,謝增如.踝關節骨折后發生骨質疏松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8,20(1):49-52.
(收稿日期: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