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珍
[摘要] 目的 評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采用抽簽法的形式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行普通B超檢查法,實驗組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通過踝肱壓指數對比兩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 結果 實驗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為92.0%,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為76.0%,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過程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檢出率較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a)-0043-02
2型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體,屬于無法根治的病癥。經過長期治療,很容易引發下肢血管病變,如若未能進行早期診斷,將會延誤病情,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目前雖然已經開始應用B超檢查法進行診斷,但是,檢出率較低,不利于進行早期診斷。基于此,分析該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共收治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法的形式均分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均50例。其中,對照組最大年齡77歲,最小年齡52歲,中位年齡(63.1±1.2)歲,男性25例,女性25例,中位病程(10.2±1.3)年。實驗組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53歲,中位年齡(63.2±1.3)歲,男性30例,女性20例,中位病程(10.3±1.4)年。納入標準:經臨床檢驗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心臟病;精神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普通B超檢查法,采用邁瑞DC-8,C5-2E B超機進行檢查,探頭頻率調至最大,調節深度及聚焦到所觀察血管顯示為最佳時進行觀察,要求患者取平臥位,動態觀察各項體征指標,并獲得最終的下肢血管病變信息。實驗組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采用飛利浦IU33,L9-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要求患者取平臥位,將探頭的頻率設定為9 MHz,取樣容積控制為2 mm,聲束與血流的檢查在60°左右。動態觀察各項體征指標,最終獲得下肢血管病變信息。
1.3 判定標準
①檢出率對比:踝肱壓指數小于0.09,血管官腔內流血不通暢,頻譜異常,判定為檢出;踝肱壓指數大于0.09,血管官腔內流血通暢,頻譜正常,判定為未檢出。②臨床診斷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法評價臨床診斷滿意度,總分60分,得分越高證明滿意度越好。③對比分析兩組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的檢出率。④評價兩組下肢血管狹窄與閉塞檢出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該次所有數據,其中兩組下肢血管病變與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狹窄與閉塞檢出率對比用率(%)表示,行χ2檢驗;兩組臨床診斷滿意度評分指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分析
對比兩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率,實驗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46例,未檢出4例,檢出率為92.0%,對照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38例,未檢出12例,檢出率為76.0%,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臨床診斷滿意度評分
對比兩組臨床診斷滿意度評分,實驗組為(57.4±1.1)分,對照組為(36.8±2.2)分,對照組低于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9.220 8,P=0.000 0,P<0.05)。
2.3 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對比
對比兩組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檢出率,實驗組檢查45例,未檢出5例,檢出率為90.0%。對照組檢出37例,未檢出13例,檢出率為74.0%,實驗組高于對照組(χ2=4.336 0,P=0.037 3)。
2.4 下肢血管狹窄與閉塞檢出率對比
對比分析兩組下肢血管狹窄與閉塞檢出率,實驗組狹窄檢出40例,閉塞檢出7例,未檢出3例,檢出率為94.0%,對照組狹窄檢出30例,閉塞檢出8例,未檢出12例,檢出率為76.0%,對照組低于實驗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2 9,P=0.011 7,P<0.05)。
3 討論
2型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下肢血管病變,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如若未能及時治療,將會致殘,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目前尚未研究出糖尿病徹底治療的方法,只能進行維持生命方面的治療,病程較長,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生率較高。為了更好的進行下肢血管病變治療,應盡早診斷,為臨床醫師提供準確的治療依據。目前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采用普通B超檢查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疾病的檢出率很低,診斷準確性較差,不能起到早期正確診斷的積極作用,很容易延誤病情,難以進行科學化的治療。因此,在實際診斷的過程中,開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可以根據踝肱壓指數進行判定,提升檢出率與診斷準確性。
上文研究中分析了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診斷臨床應用情況,實驗組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肢血管粥樣硬化斑塊與狹窄、閉塞檢查中,實驗組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能夠明確下肢血管病變類型與具體情況,通過高頻分辨方法對下肢血管病變情況進行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過程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可以明確官腔狹窄與管壁順應性等特征,提升粥樣硬化的檢出率。通常情況下,在采用普通B超檢查法的過程中,可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變特點,但是,無法全面的顯現病變情況,導致患者的病情延誤,危險性增高,難以快速治療。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可明確下肢血管內膜的損壞情況,了解血管壁的糖化產物特點,為調節機體代謝能力提供依據。經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可以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動脈內膜逐漸增加,血管官腔內部出現多發低回聲,診斷的可靠性較高。且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可以及時發現血管腔之內的缺損問題,狹窄位置的血流束減小,通過節段性的顯示明確了解到血管官腔內部的實際情況。在獲取直觀診斷結果之后,可正確評估血管病變位置與特點,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制定依據[1]。另外,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普遍很長,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提升,如若不能及時診斷將會導致下肢血管周圍神經受到影響而病變,導致臨床特征不明顯,在后期臨床癥狀較為明顯的時候,已經發展成為晚期,只能通過截肢的方式治療,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過程中,應正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發揮無創、簡易的優勢,并提升檢出率。但是,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的檢查時間較長,血管全貌觀察與動脈造影相較,檢查結果會受到探頭壓力與血流夾角的影響出現問題。因此,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的過程中,應聯合其他檢查方式,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2-5]。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法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確診,提升檢出率并提高診斷準確性,操作較為簡單,可以盡早的進行診斷。且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可以預防錯誤診斷問題,幫助臨床醫師制定臨床治療方案,通過正確的診斷方式提升臨床服務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謝桂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超聲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評價[J].醫藥前沿,2018(5):57-59.
[2] 吳雪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變中的診斷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2018(21):131,133.
[3] 李丹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超聲診斷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2):115-116.
[4] 黃金艷,唐煥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及相關因素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6): 66-67.
[5] 夏燕.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超聲診斷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8):151-152.
(收稿日期: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