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患者靜脈輸液拔針之后具體應按壓血管多長時間。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9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67例、B組66例和C組65例。A組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時間為1 min,B組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時間為3 min,C組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時間為5 min,觀察其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的發生情況。 結果 A組共有19例發生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為28.36%,B組共有9例發生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為13.64%,C組共有2例發生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為3.08%,C組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和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靜脈輸液拔針后應按壓至少5 min,能有效減少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減輕對其血管造成的損傷,值得臨床廣泛采用。
[關鍵詞] 靜脈輸液;拔針;血管;按壓;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a)-0108-0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密切相關?;颊吲R床特征是多食、多尿、多飲以及消瘦等,隨病情發展,糖尿病患者可并發較多慢性并發癥,遍及全身重要臟器,引發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病變,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若不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可能會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謝出現異常,高血糖促使血液黏度增加以及血管內皮損傷,在給予其降血糖治療時常使用擴血管以及抗血小板類藥物,輸液完畢拔針后易造成皮下淤血以及穿刺部位出血,給患者帶來一定疼痛感,破壞其靜脈完整性,嚴重影響以后的穿刺工作以及護患之間的良好關系[2]。此外,還會給患者增加恐懼感,使其產生不良情緒[3]。為最大程度上減少對患者血管造成損傷,不僅需要護理人員擁有熟練專業的穿刺技術,還需要患者正確掌握輸液拔針后血管的按壓時間[4]。該文2017年1—12月間回顧性分析該院198例糖尿病患者輸液拔針后分別按壓血管1、3、5 min,觀察其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的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9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組67例、B組66例和C組65例,A組男性42例,女性25例,年齡在40~82歲,平均(61.38±4.28)歲,病程在0.2~25年,平均(9.12±1.39)年。B組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齡在40~81歲,平均(61.42±4.25)歲,病程在0.3~21年,平均(9.04±1.42)年。C組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齡在41~79歲,平均(62.03±3.68)歲,病程在1~19年,平均(9.28±1.19)年。3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入選標準:①均符合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年齡均在40歲以上;③均合并腎、腦、心、足、眼等微血管或大血管病變;④反應靈敏,意識清晰,能積極配合治療工作者;⑤均自愿接受該院研究并簽訂同意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②合并腫瘤者;③合并肝硬化者;④靜脈穿刺未一次成功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靜脈輸液,輸液前由專人負責登記患者信息,選擇兩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執行操作,將前臂或手背淺靜脈選做穿刺靜脈,選擇6號頭皮穿刺針并與輸液裝置連接,排盡輸液裝置內空氣,幫助患者常規消毒穿刺部位局部皮膚,并與皮膚呈20~30°角度進針,觀察有無回血,若有回血則再沿血管進針少許,后用無菌輸液貼固定,并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調整滴速,輸液過程中密切關注其有無發生不良反應。輸液完畢后,均采取同樣方法拔針,護士用左手食指輕輕壓住針柄,右手逐一撕開固定膠布,僅留下針眼處的一條膠布,用環指于針尖上方1.5 cm處略微向上繃緊皮膚,食指壓住輸液貼,右手握針柄迅速拔出,左手食指壓住穿刺點處輸液貼,中指向下移動沿血管延伸方向壓住血管針眼處,使血管壁針眼和皮膚針眼均被按壓,注意按壓力度應保持中等,按壓同時應將輸液一側上肢抬高,囑患者穿刺側手臂在30 min內避免做提拉重物、握拳等活動,其中A組按壓時間為1 min,B組按壓時間為3 min,C組按壓時間為5 min,觀察并詳細記錄其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的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B組、C組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分別為28.36%、13.64%、3.08%,C組明顯較B組和A組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針對糖尿病患者,應加強飲食護理,合理控制飲食,三餐按計劃定量定時進餐,應選擇清淡、少糖類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多進食粗纖維類食物,盡量選用食物油,減少動物內臟的攝入,做到少食多餐??刂汽}的攝入量,避免過量飲酒。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及強度,宜在餐后1 h開始運動,運動前進行5~10 min的預備活動,完成運動后再進行5~10 min的伸展或放松運動,同時應告知患者運動時的注意事項,囑其隨身攜帶含糖食物,以免出現低血現象,運動后應及時監測血糖[5]。做好心理護理,糖尿病需要終身治療和控制飲食,易出現悲觀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其體貼和關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態度面對疾病,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患者病情好轉后,應指導其掌握自我護理方法,若身體條件允許,應做到按時起居,促進糖代謝。定期檢查血糖和體重[6]。注意保持個人衛生和皮膚清潔。出現嗜睡、食欲減退、惡心、感染等癥狀時,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有研究提出[7],凝血功能正?;颊?,靜脈輸液后皮下淤血發生率高達19.28%。該文研究結果表明,C組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發生率明顯低于A、B兩組,分析原因可能與多數糖尿病患者年齡較大,血管較脆,以及常使用抗血小板類藥物相關。因此,患者若在輸液結束后僅按壓局部穿刺部位3 min遠遠不夠,為避免發生皮下淤血,糖尿病患者靜脈輸液拔針后至少應按壓5 min。執行靜脈操作后,皮下淤血現象發生率較高,為降低其發生率,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和其家屬的健康知識宣教,包括:①輸液完畢拔針后應按壓皮膚針眼和其上方2 cm處,注意按壓時間應該5 min以上。②若發生皮下淤血,應于事后采用熱水袋或者熱毛巾熱敷。③輸液前若血管不夠充盈可先對局部輸液處進行熱敷,并用力做反復握拳運動,以改善血管充盈度,以便進行下一步穿刺工作。④囑患者拔針后局部不要用力,且手臂和腕關節應避免負重。
護理人員應樹立良好的護理服務意識,發生皮下淤血后,應從自身以及患者的角度進行分析,不斷改進自身護理技術,即便是由患者自身缺乏對血管的保護意識導致的,也應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幫助其改變觀念,以提高患者滿意度,確保輸液終末質量以及護理質量,形成融洽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靜脈輸液拔針之后,患者是否出現皮膚出血及皮下淤血與護理人員責任心、按壓方法以及穿刺技術一定程度上相關,但排除以上因素,血管按壓具體時間的長短與皮下淤血和皮膚出血也有密切關系。靜脈輸液拔針以后應采取正確的按壓方式,按壓時間應為5 min以上,能有效避免淤血發生,減輕患者痛苦,保護其靜脈血管。
[參考文獻]
[1] 張蘭,王莎莎,張維珍,等.老年患者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知識的調查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2(22):3055-3058.
[2] 鄧建華,崔淑燕,李夢杰,等.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時間的研究[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z4):139-140.
[3] 朱琳.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部位及按壓時間對皮下淤血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2,23(3):134.
[4] 蘇敏,孫瑜.老年患者靜脈輸液致皮下淤血率的護理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5,33(3):75-77.
[5] 黃俊敏,曾兢.避免靜脈輸液拔針后皮下淤血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4):353-354.
[6] 韋麗喜.門診輸液患者靜脈輸液后皮下淤血原因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4,35(1):202.
[7] 許秀香.護理干預對靜脈輸液后局部出血淤斑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100-101.
(收稿日期: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