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莉蕓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分為水庫型、濕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區型和水土保持型六類[1]。南昌市幸福水庫水利風景區屬于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主要以水庫或水利工程為載體,以水庫安全為前提開展觀光、休閑、娛樂、文化教育活動。然而,如何在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中,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避免規劃模式的雷同,筆者試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究。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并打上地域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針對水利風景區的特殊性,本文認為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及水利風景區核心水文化。
地域精神文化是指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在滿足物質文化基礎上而產生的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具有人類文化的繼承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風俗習慣、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等。
地域物質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發展變遷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時代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人文景觀、歷史建筑、遺址遺跡等。
水文化是人類從事社交活動中所獲得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物質層面體現在治水文化、水利工程、橋梁等方面,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精神層面主要體現在人從水的外化精神中的有所感悟,如“上善若水”、“水滴石穿”等[2]。水文化是水利風景區的靈魂,水文化傳承是水利風景區提升品質和豐富內涵的必要途徑。
地域精神文化要素與地域物質文化要素構成了地域文化及其特色的主體,水文化要素則是貫穿于兩者之間,對于水利風景區格外重要,三要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是從時間和空間維度,對特定地域范圍內地脈、文脈的綜合反映。因此,對于不同環境背景下的水利風景區發展建設而言,地域文化的挖掘有助于提煉和延續其文化內涵,擺脫常規思維模式,從而探索出一條富有創新、特色的模式。
幸福水庫水利風景區位于南昌市新建區望城鎮西北部,主要依托水利工程幸福水庫而建,現已列入梅嶺--滕王閣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大景區之一,主要由幸福水庫和銅源峽兩部分景區組成。風景區面積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平方公里,山林、溪流面積4.6平方公里。該景區距灣里城區2公里,距南昌市中心僅18公里,交通便捷。
幸福水庫工程區屬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地貌,山脈及盆地相間分布。西漢吳王在此采銅鑄幣,蕭史弄玉的愛情傳說自此流傳,融合300余座水碓房(又被稱為“活化石”)、清初建成的云巖禪寺,康乾年間的名尼古墓群。因此,幸福水庫水利風景區以青波映秀、幽谷疊瀑、水碓奇觀、鄉情野趣為主要資源特色,充分展示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幸福水庫水利風景區是以生態山水環境為特色,融入地域多樣性文化,以中國的傳統愛情典故(肖史弄玉、牛郎織女)為源泉,體現“愛情”與“幸福”,突出“相吻千載,幸福萬年”的主題。
規劃宗旨是通過分期建設,逐步形成以水文化為核心,愛情文化、鑄幣文化、農耕文化和宗教文化共同作用下的,集觀光游覽、文化探源、度假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水庫型水利風景區。
通過對景區所在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在主題定位和宗旨的指引下,能更好地開展地域文化特色的規劃布局與內容的工作。
首先,景區的規劃以幸福湖水庫的“水”為本源,“山”為背景地貌,這是尊重場地自然物質條件的基本要求;其次,營造“幸福”主題,必須突出文化內涵,將其演繹為“相吻千載,幸福萬年”的主題。根據現狀及用地功能將規劃空間布局劃分為:“一環一心五區”,從而形成集生態、觀景、休閑、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景區[3]。
(1)一環
以風景區內部的景區公路為一環,寓意“月老的紅線”“愛情的天梯”,可以串聯各個功能景區,形成主要的環狀路網結構,景區各類地域文化都在此環中相互交織。
(2)一心
以游客服務管理區為風景區的一個核心,內設水利科普館,是對水文化的一種弘揚與延續。
(3)五區
幸福湖景區:現狀景觀有三龜戲水、相濡以沫石、幸福島等,圍繞“水”文化,規劃將其打造成為集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水路游覽景區。規劃核心景點世紀之吻觀心臺,此處能夠有最佳的景觀視線,欣賞到對岸兩個島嶼相互靠近,彼此吻合的景致,引喻幸福文化的主題;規劃在幸福島上建暢心亭,便于老年伴侶來此游樂,欣賞湖面風光的同時暢聊過往人生,體現天倫之樂,象征著白頭偕老的幸福愛情。
情人谷景區:此景區主要打造在月下老人的見證下,情人相識、相會的場景。規劃將此打造成為集休閑、娛樂、觀光于一體的游覽景區。規劃項目包括銀河鵲橋、月下第一擂、幸福樹、幸福索渡、育情林、情人洞等,以情動人,無不體現幸福文化的主題。
銅源峽景區:主要利用現有的水碓群、銅源跌水景觀,規劃玉秀潭和靈泉讓人們來此體驗和許愿,感受肖史弄玉、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來打造人間仙境,寓意吹簫引鳳,這是對精神文化的提煉。規劃將此打造成為集娛樂、觀光、文化于一體的游覽景區。
桃花源景區:主要打造自由、寧靜、幸福的桃源新記,是人們對回歸自然、縱情山水的向往,是農耕物質文化的再現。規劃將此打造成為集娛樂、勞動、體驗于一體的游覽景區。在這里不僅可進行果實采摘活動的體驗,還給久居市井的人們體驗鄉間耕種的樂趣,游客參與其中,包攬幸福。
浪琴灣景區:規劃將此打造成為娛樂、嬉戲、體驗于一體的游覽景區,主要體現兒童戲水、親子互動的體驗樂趣,幸福洋溢。規劃項目包括:音樂汀步、水梯田、浣沙灘、朔溪綠道、天倫園等。
以景區物質與精神文化為基礎,通過合理的交通流線布置,從而打造五個景區來具體表現對于“幸福、愛情”的無限向往,從而烘托出“相吻千載,幸福萬年”的文化主題。
通過對幸福湖水庫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的探究,可以得到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的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幾點啟示:
(1)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應該注重水文化的核心地位,將其融于景區各部分中。
(2)深入了解景區現狀背景情況,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是獲得科學、合理的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的先決條件,也是方案總體布局、具體項目設置的主要依據。
(3)研究景區地域文化要素,是規劃主題與定位的思想來源,是方案有別于其他設計的亮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