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榮龍
(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2)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有著本身的必然性,它帶動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企業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競爭。要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取得競爭優勢,創新刻不容緩。信息化時代,雖然管理工作更加復雜,但是只要加強管理創新工作,企業將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受傳統觀念束縛。部分企業沒有深刻認識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然固執地認為信息化管理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企業管理水平低,無法成功順利地完成企業轉型。雖然有的企業能夠進行全面創新企業管理,但由于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夠,對管理創新認識不足,造成對企業信息化建設不積極、不重視。
滿足現狀,淺嘗輒止。企業滿足于現狀,認為企業目前經濟效益還行,不愿增加投入再搞創新。有些企業剛開始也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對企業使用信息技術充滿期望,希望能獲得短期投資效益,但在遇到困難后就不愿繼續投入資金,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失去積極性和信心,放緩信息化建設前進的腳步。
信息化管理對企業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企業管理人員綜合能力與信息化管理要求有差距。企業管理人才要結合時代需求,轉變觀念,提升能力。
現代技術更新換代較快,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每天忙于本職工作無暇去充充電補充知識能量,面對越來越復雜和先進的現代技術,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無法將過去式的技術與新技術進行協調融入,使自己的技術層面和知識空間變的越來越狹窄,技術水平的有限影響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總效益的實現。
技術人員只懂專業技術、不懂管理,管理人員只知道管人、業務素質不高,都不利于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展開,不利于企業管理繼續發展、創新。
企業管理信息化組織彈性不夠主要體現在:一是企業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現象較嚴重,在這種各自為政的格局下,企業信息不能有效流通,難以共享,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二是企業內部由于實行分權管理,各部門均行使自己權力,權力分散降低了信息管理水平。一些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一些與企業相關的信息進行保密,阻礙了信息資源共享快速有效傳遞;三是企業信息化設備落后,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資源、權力、信息和能力彈性,會影響企業籌資能力儲備、產能儲備或戰略規劃等,不利于市場競爭,而資源彈性的程度和范圍取決于企業內部的權責分配,組織彈性不夠好,有時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
21 世紀是科技時代,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企業生存發展必然的趨勢,隨著電子商務交易活動的快速增長,以及國家在通信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巨大投入,推動了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利用當今社會先進的信息技術,將企業的生產過程每個環節管理、物流運輸、資金往來、銷售經營、內部管理、分析評估市場環境變化等數字化的過程。通過互聯網和信息系統進行加工處理,整理出企業所需的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企業領導決策層,抓住市場有利時機、優化企業配置、集中優勢資源組合生產要素,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生產經濟效益。而企業信息化建設就是可將企業內部所有活動通過信息化技術串聯形成生產經營領導決策管理網絡管理體系,使生產成本降低效率達到最高,生產質量達到最好管理水平,從而贏得市場上的銷售話語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管理創新為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方法或路徑,企業各項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運行管理,使得企業信息化得以順利實施。信息化建設模式改變了傳統企業管理流程與管理方式,使企業管理更規范、更科學。而要使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向前推進,企業必須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實行新的管理運營模式,制定有效的考評機制。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創新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不進行信息化建設,將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新模式融為一體,企業很難進步、發展,更難創新管理。
企業要從思想和方法引入信息化建設的手段,帶動企業管理創新。可以構建企業的供需鏈管理(SCM)、企業資源計劃(ERP)、企業業務流程重組(BPR),達成企業信息化的建設。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對企業供應鏈的管理,是對供應、需求、原材料采購、市場、生產、庫存、定單、分銷發貨等的管理,包括了從生產到發貨、從供應商到顧客的每一個環節。SCM能為企業帶來如下的益處:增加預測的準確性,減少庫存、提高發貨供貨能力;減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產率、降低供應鏈成本;減少總體采購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加快市場響應速度。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網絡實現SCM。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一種主要面向制造行業進行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集成一體化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ERP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縮短周轉的時間;物流與資金流的集成;加強物料和生產計劃;模擬不同市場狀況對生產計劃、能力需求計劃、物料采購計劃和儲運等工作的影響;增強企業對經營環境改變的快速反應能力等方面。通過系統的應用,能提升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企業流程(過程)是指為完成企業目標或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跨越時空的邏輯相關的業務活動。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僅僅用計算機系統去模擬原手工管理系統,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重要的是重組企業流程,按現代化信息處理的特點,對現有的企業流程進行重新設計,成為提高企業運行效率的重要途徑。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流程重組的核心,信息技術既是流程重組的出發點,也是流程重組的最終目標的體現者。
企業應用SCM、ERP和BPR一定要帶動企業管理現代化,即管理思想現代化、管理方法現代化。SCM、ERP和BPR既是一種管理思想方法,也是一種信息化手段和工具。通過思想方法的引入,帶動企業管理變革和創新,努力促使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跨越式發展,確保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管理創新是信息化社會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組織變革的核心是對企業人員進行調整和變革,是激發組織人員的潛能、提高企業組織效率的關鍵。“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得到充分擴展,以使每個管理者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建立起股東、經理、員工和市場等各方面之間相互依存的利益制衡機制。
企業通過提倡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命運共同體”的能動作用,形成一個凝聚力量和相互關愛的整體,關心人、重視人、尊重人,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企業領導把對企業的責任感轉化為對職工的尊重、理解和重視,既強調群體,又尊重個體的存在和需要。注意發現和吸引優秀人才,及時將它們放到關鍵性科技工作和適當崗位上鍛煉培養,增大科技人才的科學思想創新和技術發明創造,樹立競爭、創新、合作、共益的企業理念 。
企業領導者必須從自己做起,從戰略上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從長遠發展著眼支持管理體制的變革和人力資源工作的展開。只有當領導者真正意識到“以人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人力資源管理才可以迅速走上正軌,著力培養能承擔主要經營責任的職業團隊管理者隊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尊重和信任員工,將創業熱情轉變為長期的核心價值觀,并有系統地傳遞給企業員工,使之成為共同的行為規范,逐漸培養起價值認同感。
目標管理是將組織目標由上向下逐級進行分解,最后細分到個人,讓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真正達到一致。在實施目標管理的過程中,企業給員工創造的發展空間大小決定了員工發揮工作積極性和潛力的程度。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全員自主化管理是目標管理的最高境界之一。自主管理實質上是自我表現約束下的參與式管理。達到這個層次的前提是有一支自我約束力強的員工隊伍以及此基礎上的主人翁參與意識。
在信息化新時代,企業管理創新成為必然,企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企業信息化建設和企業管理創新是一個相互促成的整體。企業應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傳播快、靈活、范圍大的特點,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逐步改變思想意識,逐步創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深刻認知企業創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以人為本”,向企業信息化創新建設穩步前進。
[1] 蔡淑琴,龔業明.基于供應鏈的企業管理戰略[J].華東經濟管理, 2006, 20(04):86-90.
[2] 馮娟娟.ERP在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 2018(04):63-64.
[3] 李偉陽,肖紅軍.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新的企業管理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10(01):114-123.
[4] 滕佳東.企業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管理創新[J].商業研究,2004(01):80-81.
[5] 何軍.大數據對企業管理決策影響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04):65-68.
[6] 黃津孚,解進強.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現狀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12(03):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