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志 華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金融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任何一個社會行動系統都有4種主要功能,即適應性、目標達成、整體合力、潛在模式維系,其分別對應的組織形式是以企業為代表的經濟系統,以政府為代表的政治系統,以行業為代表的社會共同體系統,以文化、價值、觀念等為代表的文化意義上的模式托管系統[1-2]。要想實現預期的追求目標,這4種功能就都必須達到應有的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開展現代學徒制時,一定要借鑒這種系統思考,整體推進的觀點,只有高度重視政治制度、政策法規、經濟時段、行業模式、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等宏觀環境對我國開展現代學徒制所產生的廣泛且深刻的影響,才能有效把握制約現代學徒制實施效果的核心要素,從源頭入手,著眼于根本,完善現代學徒制必須的宏觀環境,提出建設性策略,以保障初始設計的現代學徒制目標的實現。
經過政府推動,現代學徒制取得了學生專業技能有所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人才培養計劃貼近市場需求、校內外實訓(踐)基地的專業特征突出、職業資格體系完善等效果,但是,由于政府綜合力量發揮不夠,宏觀統籌作用引領不足等原因,仍存在如下問題。
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屬于公共產品,受益者為公眾與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所以,作為第一責任主體的中央政府理應制定出規范且可行的法律法規,以其固有的強制力促進各方有效參與現代學徒制,但現行的法律法規卻存在著諸多缺陷:①引導性強于必須性。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都用了“國家鼓勵”各方開展合作表現出來的鼓勵性多;以及《職業教育法》“應當實行產教結合”“企業應當……對本單位的職工和準備錄用的人員實施職業教育”,《就業促進法》“與企業應當密切聯系,實行產教結合”表現出來的應當性多。②權威性低于責任性。如法律法規只是原則性規定,但缺乏權威、完整的準則和規范;沒有明確規定企業對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應承擔的責任;出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的配套法規少;尚未形成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有效激勵機制等。③理論性大于操作性。我國關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的法律法規通常表述為“提供實習”“支付報酬”“相應稅收優惠”等,但沒有規定接收多少實習生、支付報酬的標準與方式,包含哪些稅收政策及有多大優惠程度等,而德國《職業教育法》《職業訓練條例》《職業培訓規章》都規定違反職業培訓條例可“判處關押”或“處以不超過一萬馬克的罰金”[3]。
現代學徒制不是單純的教育部門及學校可以完成的人才培養機制與模式,而是與企業十分關聯的一種經濟制度,需要人社部、教育部乃至所有行業及經濟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相向發力才能取得成功[4]。但現實弊端卻背道而馳:①教育部門單一推動。主要是各級政府對現代學徒制沒有進行科學的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普遍缺乏各級政府、教育部門、產業部門等的協調與支持。②政策引領作用乏力。各級政府并未牽頭成立現代學徒制管理委員會,建立校企合作對話工作平臺,促進現代學徒制的有效開展機制。如未建立現代學徒制洽談會議制度、開發現代學徒制職業崗位能力體系標準和考核標準、引導大中型企業、行業協會等參加現代學徒制[5],等等。③政策不利發展。如在考試錄取的先后順序上,職業學校總排在最后錄取,決定了上職業學校只能是無奈“選擇”;在公務員考試與國有單位招聘上,高職畢業生連資格都不具備,大城市也不準落戶;在身份認定上,工程系列的職稱獲得者為干部,技師系列的職稱獲得者卻是工人,與此同時,前者的最高級別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而后者只有副高級別的高級技能工程師,其待遇最高也只能對應到副高職稱等。④財政投入不足。如江蘇省對省屬高校財政撥款按學歷層次確定系數,五年制高職為0.58、三年制高職及大專為0.7、省級示范三年制高職為0.75、本科中的文科與理科分別為1與1.2[6-7。而現代學徒制要求高職院校必須投入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其所需經費往往巨大,且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實踐等都必然增加學校的經費開支,這種“歧視”性地財政分配政策顯然不利于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開展。⑤政策匹配力不夠。如廣東省人社廳從2011年起就把“技能大師工作室”納入了校企合作中進行考核,但卻一直沒有在財力上給予支持與配合。造成省級某個部門的單打獨斗,無法合力協同作戰[7],更無法大范圍有效性地推廣現代學徒制。
盡管技術型人才吃香,機械設計師、藍領工人、給排水工程師、裝飾設計師等十分緊缺,職業前景好,市場需求大和個人收入增長潛力極大。其參考月薪分別為 4000~11 000元、4 000~8 000元、5 000~12 000元、6 000~15 000元[8],但在如下社會因素影響下,職業教育的“雞肋”特征十分明顯。①傳統讀書致仕的深刻影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君子勞心,小人勞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其現實表現就是重學歷輕技能、重視普通教育,忽視職業教育。②社會現實中的無奈選擇。客觀存在的“985”高校優于“211”高校,“211”高校優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優于“三本”,“三本”優于三年制高職,三年制高職又優于五年制高職的現實及“職業技術學院出身社會地位低、收入微薄的看法”,使許多學生認為上職業技術學院“沒面子,給人的感覺不好”,所以執意選擇“復讀”,也不愿意考慮進職業學院讀書,進而使學生選擇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了一種別無選擇的無奈之舉[8-9]。③勞動光榮的價值導向被輕視。在社會輿論與媒體宣傳下,年輕人越來越樂意當白領,越來越看重金錢,越來越疏遠勞動與技能、輕視勞動與技術者[10]。因此,幾乎形成了都說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很重要,要用國家戰略來看待,但又很少有人是在可選擇的前提下,心甘情愿地將子女送到職業技術學院讀書,這樣的社會環境注定了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開展的艱巨性。
現代學徒制是根據產業和企業用人標準,以學生(學徒)技能培養為核心,以專業(課程)改革為紐帶,校企深度參與,教師、師傅交替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其源于德國的職業培訓,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德資企業帶入我國,現已被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亞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效仿[11]。但由于媒體宣傳數量過少,如作者在《中國知網》“報紙”的主題中輸入“現代學徒制”,發現自2007年至2017年1月20日只有113條。按地方與中央級報紙分類分別為44條與69條;按影響力劃分,《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各1條;按綜合性但又稍偏文教性質來劃分,《光明日報》為6條;按行業性質來劃分,最多的是《中國教育報》達到了為38條,其余依次為《人民政協報》《工人日報》各4條、《中國改革報》3條、《中國社會報》(作者注:我國最早報道現代學徒制的報紙)與《中國建設報》各2條、另外,報道過1次現代學徒制的報紙有《農民日報》《中國商報》《中國煤炭報》《中國財經報》《中國有色金屬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組織人事報》等,而側重于經濟的《經濟日報》卻未見報道。《中國教育報》報道最多的客觀事實,說明現代學徒制仍然是“自編自導”,教育界之外對其關注度并不夠。因而,在調查中出現90%的人不知道現代學徒制,而等我們發現另10%的人“只是聽過家里接受職業教育的孩子提過”時,我們是否感覺到了新聞輿論宣傳的重要性了。而在此前提下,向他們追問“是否了解支持現代學徒制”“是否支持現代學徒制”時,他們答案是“不了解”“沒關注過”甚至“不感興趣”[12]。至此我們就應當看出開展現代學徒制的社會基礎是多么薄弱。
行業協會是“政府、企業之外推動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第三種力量”[13]。行業協會的一大作用是作為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的橋梁,促進校企之間的合作,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開展。其服務標準應是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有較強的工作協調能力、有較高的工作業績和專業素養、有較高的工作效率。但目前源于政府職能部門而來的行業協會,其自治性、中介性、磁場性、代表性、示范性、信任性、認可性、擁護性等功能,都沒有真正起到讓校企牽手合作的引領與權威作用。
發達國家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財政經費都是政府率先大量投資引領,之后才是注冊培訓機構、行業企業的積極跟進。因而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比例較高,如在澳大利亞1~9人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占25.6%,10~99人規模的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占41.1%,100人規模以上的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占68.3%,大中小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比例平均為30.6%,其中大企業的比例高于中小企業[14-15]。而由于我國政府對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平均不足2 000元/生·年,而本科院校則為15 000元/生·年[16]及企業投入職工培訓的經費僅為60元/人·年[17]。加之,企業認為盡管現代學徒制可以縮短其對潛在員工的培訓時間,但一想到要投入專業師傅承擔培訓任務、學生實訓占用儀器設備及影響生產時間、支付學生工資、負責學生安全等以及現有職工進修提升便無法正常運營等現實問題,往往不愿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現代學徒與工匠精神關聯極大。2015年央視在制作《大國工匠》時,發現要找到能代表中國水平與中國制造實力的工匠卻并非易事。2016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里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向朝指出:“工匠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和職業技能教育‘被輕視’脫不了干系”[19]。而根據塔爾科特·帕森斯的結構理論,我們在推動現代學徒制發展時,不僅要設計好各種宏觀影響因素,而且必須把他們看成是若干成分之間的功能聯系,以便相向發力,而不是簡單的混合與堆積。因此,就必須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對現代學徒制的宏觀環境進行優化與完善。
2.1.1明確現代學徒制法律權責
縱觀發達國家開展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當首推法律保障。如德國依靠《青年勞動保護法》《企業基本章程法》《勞動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關于工商協會權利的暫行規定》《職業教育法》等,保障了參與現代學徒制各方的責權利,促進了現代學徒制的高效發展。再如英國則頒布了《國家現代學徒計劃》《世界一流的學徒制:為所有人釋放才能、開放技能》《學徒制草案》《學徒制、技能、兒童與學習法案》等法律,有效地保障了現代學徒制的全面推進[20]。因此,必須對所有涉及到職業教育及現代學徒制的法律進行系統整合,以形成一部權威可行的《職業教育法》及其關于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細則。在修訂原《職業教育法》時應著重將《職業教育法》由教育類法規邁向綜合類法規。主要是職業教育不僅涉及到了學校法、教育法等教育類法規,而且涉及到了經濟法、行業法、稅法等經濟及法律類法規。而要將行業、企業、學校、個人及相關方面的責權利予以體現,就必須營造寬廣和系統的法律支撐框架,而且條款一定要具體有效[21]。
2.1.2強化現代學徒制管理職責
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是開展現代學徒制的保障。組織管理體系由中央、省(直轄市)、地級市、縣(市)人民政府牽頭組成現代學徒制推進委員會,成員為相關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行業協會、重點職業院校。在人民政府中,中央的職責是制定全國統一的政策方針,并提高到法律層次上予以剛性約束與強力推行;省級(含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的職責是在遵從上級政策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具體情況,進一步制定實施細則。與此同時,不僅要明確參與各方應承擔的責任,而且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合理訴求,如補償由此而產生的經費開支、人員短缺等經濟問題,也要從政治形象與社會地位上給予體現,使各方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心實意地推動現代學徒制的開展。
2.2.1系統制定政策
現代學徒制牽涉到了眾多行業與部門乃至廣大社會公眾,還涉及到不同類型的政策法規。因此,不僅是各方的各自參加,各出政策,而且相互協調、相向發力,共同制定政策。如,教育部于2014年8月15日出臺《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文件后,人社部、財政部為支持這項工作,于2015年7月24日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但前者站在學校角度,強調的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而后者站在企業角度,強調的則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所以,只有站在全局、系統、整體的角度,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現代學徒制“統一領導”機構[22-23],才能真正具有廣泛、普遍的約束力,以確保現代學徒制推進。
2.2.2有效促進執行
我國關于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政策眾多,如2017年1月10日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就要求:為加強大國工匠后備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社會急需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24-26]。但所有政策如果不接地氣、難以操作,都將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①在企業優惠保障方面。要梳理調整、完善、優化《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關于教育稅收政策的通知》《關于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等涉及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稅收優惠政策,使其系統可行。同時,還要對企業的付出予以補助與獎勵。②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不僅要比普通高中及普通教育高出2~3倍[27],而且必須明確在行業、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的投入比例及范圍,鼓勵各方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
截至2015年6月,全國依法登記的行業協會商會近7萬個,其中,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800多個,已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個門類、各個層次[27]。其已成為繼政府、企業之后,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第三推動力[28]。 因此,要發揮行業協會在現代學徒制工作中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工作:①在法律上明確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職責。重點是在政府委托下,獨立開展對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調研、管理、監督、實施等[29]”;②政府以購買方式對其參與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利益進行補償;③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④建立行業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機制,實施產教跨界融合,互利共贏;⑤發揮行業協會專家智庫作用,制定行業人才培養標準;⑥凝聚企業力量,打造企業實踐教材與實訓師資。
2.4.1加大對參與企業的資金投入
對學徒培訓成本的考慮是國內外所有企業的共性特征,但國外不同的是學徒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企業支付給學徒的工資性酬勞,加之,充裕的政府財政撥款大大提高了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如德國500人以上的大企業參與學徒制的高達91%[30],使現代學徒制得到了快速、高效發展。要解決我國參與現代學徒制企業數量遠遠不足,尤其是缺乏大企業和知名企業參與的問題,政府就要對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給予財政支持。①建立參與基數制度。即對被列為現代學徒制試點且每年確實開展了這項工作的企業給予一定數額的財政撥款;②建立分段評價費用投入制度。即根據學徒所處的學年、學知程度、技能水平等為標準來確定政府經費投入的多少;③建立市場經費投入制度。即根據行業培訓成本、企業培訓規模、企業技能培訓等的市場評價程序進行撥款;④建立多元資金補助渠道[31],如政府獎勵、社會捐贈、學徒回饋等,彌補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經濟損失;⑤建立稅收扶持政策。如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符合優惠條件的企業給予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待遇;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支付實習生發生的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而對超過部分則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企業對教育事業的有效捐贈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等。
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說:“我覺得我們與日本最大的差距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資料顯示,壽命100年的企業,日本最多達到3 146家,依次是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而我國則屈指可數。這與我國不重視職業技能教育的干系極大。如我們對體育明星的關注遠遠大于對“藍領冠軍”的關注,有多少人知道被譽為“技能界奧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賽。日本1967年就設立了“現代名工”,并對他們給予特別獎勵。而堅韌不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大國工匠”正是企業渴求與現代學徒制培養的人才。因此,①建立國家產品質量獎勵制度。這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國際做法。現已有80多個國家建立了這種質量獎勵制度,如日本的“戴明獎”、美國的“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歐洲質量獎、英國質量獎等,其帶動和示范作用很大,應作為重中之重來抓。②開展“工匠”培養評比宣講活動。充分借助各種途徑,發揮媒體作用,對當選“工匠”進行宣傳,并組織“工匠”深入到企業、學校、機關、社區等進行事跡宣講,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③要有配套的人才機制。如提高“巧匠”“大匠”的收入、待遇,開辟優秀技工的上升通道,樹立“工匠精神”示范。④培育工匠精神。通過理念培養、技能培訓、實踐打磨、“傳幫帶”等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
本文根據塔爾科特·帕森斯的結構理論,分析了我國現代學徒制宏觀環境尚未優化帶來的問題,提出必須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對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宏觀環境進行優化與完善。這種理論的優勢在于避免就事論事、單一因素來考量現代學徒制工作的推進,有利于從初始設計就有效保障現代學徒制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文軍.西方社會學理論:經典傳統與當代轉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陶學藝.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名著20種[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3]耿偉,趙善慶.關于出臺《校企合作教育法》的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2,3(2):1-4.
[4]鄭智維.現代學徒制試點困境[N].民生周刊,2015-08-10.
[5]楊敏.促進校企合作工作有效開展的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4,14(6中):35-37.
[6]史為業.高等學校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研究——以江蘇省屬高校為例[J].經濟師,2014,26(1):77-79.
[7]黃鏡秋.中等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廣州市兩所中職學校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8]梁國勝,李波,趙云.職業學校選擇中難以承受之痛[N].中國青年報,2006-08-15.
古埒城主王杲是女真部落的頭領,他一聽女真人受欺負,急眼了,就帶著一伙兒人,騎著馬,闖進撫順關馬市,見著守邊收稅的明軍就殺,殺紅眼了,最后連交易的漢民也殺,搶走了他們的馬匹和物品,占領了馬市。把那些手無寸鐵的撫順關內的漢人,嚇得一個個不知怎地好,私底下就給王杲起了個外號兒:“王老杲子”。所以說呢,當地人平時就用這話嚇唬小孩兒,小孩兒一聽,王老杲子來了,一聲不敢哭,也不敢叫。
[9]楊玉紅.上職校為何總是無奈選擇?[N].新聞晚報,2013-04-11.
[10]李劍平.紀寶成:市長市委書記孩子幾乎不上職業院校[N].中國青年報2013-04-15.
[11]吳志毅.惠州中職高職試水現代學徒制[N].南方日報,2014-11-17.
[12]李晴晴.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外部環境保障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13]劉香,張劍渝.如何更好發揮行業協會作用[N].光明日報,2015-04-01.
[14]Steedman H.The State of Apprentice ship in 2010: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s: Australia,Austria,England,France,Germany,IrelandSwe-denandSwitzerland[R].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LSE,2010:7.
[15]關晶.當代澳大利亞學徒制述評[J].職教論壇,2015,22(4):80-84.
[16]孫大廣.如何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規體系[J].職業,2015,21(3):34-35.
[17]劉亞輝.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實高技能人才隊伍[N].河南日報,2014-06-03.
[18]王冠華,王東.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0(24):173-174.
[19]楊杰,邱晨輝.代表委員呼喚“大國工匠”精神[N].中國青年報,2016-03-07.
[20]吳艷紅.英澳現代學徒制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21]程方平,邢暉.《職業教育法》修訂應該關注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1-07-21.
[22]瞿玉杰.試行現代學徒制 制度保障需先行[N].中國商報,2015-08-27.
[23]趙志群.現代學徒制離政策目標有多遠[N].中國教育報,2016-09-27.
[24]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N].光明日報,2017-01-20.
[25]胡浩.教育部解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N].新華社2017-01-20.
[26]趙塼超,邢妍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這五年 中國教育怎么走[N].光明日報,2017-01-21.
[27]陳建萍.行業協會要在落實“十三五”規劃中發揮獨特作用[N].人民政協報,2015-12-24.
[28]顧朝曦.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服務經濟發展的功能作用[N].光明日報,2014-05-30.
[29]秦素粉.利益博弈下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路徑選擇[J].重慶高教研究,2014,12(3):53-56,88.
[30]劉義杰.“現代學徒制”落實起來為何那么費勁?[N].中國教育報,2015-08-27.
[31]王國光, 殷新紅.現代學徒制企業為何不“感冒”[N].中國教育報,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