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國資委管控顧問、華彩咨詢集團創始人兼總裁、本刊特約專家 白萬綱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深化改革階段,混合所有制作為中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被重新提上新的高度。一直以來,國有企業中國有資本“一股獨大”,并未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制衡機制,“內部人控制”問題頻發,經營效率低下。新時期必須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間資本,使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有機融合為一體。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對于打破公有制與非公有制之間的壁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控制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素質和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用重大、意義深遠,但在國企混改界限不明、國資流失不好界定、民資憂慮不好解決以及各項政策不足等的阻礙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沉寂了很久。令人欣喜的是,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理直氣壯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國家和多省市密集出臺文件,混合所有制開始發力。
一直以來,國企國資改革其實就兩件事,一是打造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公司,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授權國資委進行統一監管,而平臺型公司某種程度上又履行部分監管責任。監管革命就對應著平臺型公司進行設立。監管的層狀疊加一定會帶來巨大的管理成本,那么,這些管理損耗如何對沖掉?混合所有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子集團引入民營企業控股或參股之后,在下屬企業大量引入民資,這一下就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民營化或混合所有制化的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改制面超過80%,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子企業改制面超過90%,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388戶。混合所有制發力之后,會釋放出百萬億元的國資。各省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出讓一部分股權,在增資擴股過程中強化企業的活力。要是沒有直接將股權換成現金,通過混合所有制的運作,無論是經濟狀況較好的省市,還是經濟狀況不好的省市,都能融到大量的資金。
以前,國有企業在資本結構上較為單一,往往出現資產負債率偏高、負債結構不合理、流動負債過多、長期負債較少以及權益資本結構不合理、投資主題多元化程度低、國有資本集中度高等問題。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國有企業在利潤分配上過于考慮財政收入,忽視企業的長期發展;從企業自身的角度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吃慣了財政和銀行的大鍋飯,缺乏資本結構意識。
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日益多元化。山東省將所監管國企的一部分股份劃給了社保,福建省推進國有企業交叉持股,甚至央企市屬企業交叉持股,仍然保證國有獨資。但是,國有獨資并不是國有一資,這樣可以制衡權力、分擔風險和均衡利潤。以廈門為例,廈門財政擁有6000多億元的道路橋梁隧道,把這些資本注入部分國企中,財政還可以在當地的基礎建設類、城市發展類、城投類企業中持有股份。此外,產業基金也會在國有企業中持有股份,那么一個國有企業的股份就可能有社保、財政、基金、其他國有企業交叉持有等多種資本來源。因此,國有企業中“一人獨大”的事情就不會有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權力有所制衡。
通常來說,一個企業的資本結構說的是股權和債務的占比。現在一家普通的國有企業的股權,完全可能有社保、財政、國資委、國有企業交叉持股、基金持有、民營企業持有、私募股權基金持有、員工持股、管理層持股、公眾股等這些成分構成。以前關起門來過日子、小國寡民的股權結構結束了。
中國發展到今天,民生工程、城市設施、功能改造、區域互聯互通的任務日益加重,每年每天任務的量和所需資金的量都在120%以上,遠遠超過GDP的增速、財政的增速、稅收的增速。在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各省市紛紛開啟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等可行的投資模式。
各地PPP項目中心或者掛在發改委的PPP項目,很多都是幾千億元。重慶3~4年內要做6000億元的PPP。廣東正在PPP推進上進行一項最新探索,就是通過政府引導的“基金+”模式,將PPP項目演進為公司的機制,并謀求積極的資本運作模式,提供更具流動性的投資回報方式,來吸引民間資金活水。以后各地都新建一個PPP申報中心和管理中心勢在必行。
PPP模式主要有3個作用:第一,把本該國有企業投的錢補充上來,雖然說國有企業本來就能融到錢,但是民營企業頂上來、國有企業退出去,國有企業可以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好的項目;第二,用PPP項目做公用設施、基礎設施、民生工程,規劃更合理,運行更科學,監理更市場化;第三,可以解決各地的融資體制問題,給民營企業一個類似于經營權、收益權的特許,換來民企的資金投入,避免了因融資平臺和政府擔保都沒有的情況下無法融資的問題。
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員工持股計劃已經引入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就明確提出,要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并強調優先支持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服務型企業開展試點,支持對企業經營業績和持續發展有直接或較大影響的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等持股。
員工持股屬于企業長期激勵的一種,旨在“最大化”員工的主人翁感及組織承諾。某種意義上講,員工持股還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因為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離不開人才。據說上海要在員工持股上大規模推進。經驗證明,推進員工持股試點,尤其是科技型的企業,創新者和重要管理者持有股份很重要,他們持股以后對國資的保值增值有重大作用,所以各地普遍開始謹慎地推進。
比爾·蓋茨的資產構成中,只有10%來源于微軟對應的市值,90%來源于比爾·蓋茨家族事務辦公室。家族事務辦公室作為家族財富基金運營著比爾·蓋茨持有的微軟股權和分紅,比爾·蓋茨擁有很多權貴朋友,也擁有很多好的項目。這個家族事務辦公室將股權和分紅投資于類似艾滋病疫苗、新能源等一些好的項目,掙來幾百億美元的資產。
一個城市的資產或者一個省的資產,由實業型企業運作,可以獲取資產收益。資產所對應的股權在持有者或者代持經營者手上就能成為錢,拿著這些錢可以投一些本市沒有的、想有的、應該有的某種資產、機會、科技、形態。例如,吉林長春擁有市政資產,現在擁有基礎建設,想要擁有科創、文旅、現代服務業、金融等高新技術產業。如何突破這種應該擁有卻沒有擁有的局限,企業的股權運營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各地在股權的剝離、給予、處置上都開始重新思考,國資委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非上市公司股權、各種債權、收益權、不動產及其收入是一份巨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