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園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改革影響因素的研究
張 園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體育課部,湖北 十堰,442002。
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對高校體育課程供求雙方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體育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到國家、社會、學校及學生等供求雙方的需求,辯證的、合理的處理好供求雙方關系,有目標的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2015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正在扎實推進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機遇。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教育生產這一端進行的結構性調整,旨在消滅落后產能,提高教育產品質量,滿足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1]。體育課程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內容又是體育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也影響著教學方法、組織模式、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實施。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高校體育的目標。
教育供求關系是指教育勞務和教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教育需求是指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供給主要是由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給學生受教育的機會[2]。高等教育對社會的供給是相對于社會需求的,它向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高質量的科研產品、高水平的決策咨詢和先進的文化服務。高等教育的需求方有學生和社會,前者需要高等教育為其提供知識、能力和素質以及相關的教育資源;后者需要高等教育提供高素質的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質量的決策咨詢、先進的文化及其成果。因此,在校期間,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方;畢業后,學生成為高等教育的產品,社會則是需求方。學生既是教育的需求方,又是教育的產品,這是高等教育的供求關系中最重要的特點[1]。同時高等教育在提供教育產品服務時還要受到國家的政策調節、高等教育機構自身軟件、硬件的制約。因此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對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進行相優化,就必須深入了解國家、社會、學校及學生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不同的需求。
體育課程是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都必須符合國家教育政策的規定。國家希望通過高校體育課程促進高校為國家和社會輸送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200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了確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的四個主要原則: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高校在設置體育課教學內容時一定遵循這四個原則進行。在國家政策規定的范圍內,高校體育教學部門及教師要盡可能的開發學校體育資源,提高自身的體育教學能力,在體育教學內容中吸收國內外優良的體育文化,利用體育課程建設好校園體育文化,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
社會需要高校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能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為企業創造利潤,為家庭帶來穩定的收入。這就需要大學生走入社會時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體育課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這些需求。同時不同的工作崗位也需要不同的身心素質,如導游專業需要充沛的體能、心理承壓能力強、組織能力強和良好的形象;教師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良好的親和力以及陽光的氣質;外科醫生經常做手術,需要較好的耐力及心理素質穩定。這些身心素質需要通過不同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這就需要高校體育課根據本校的專業類型及學生畢業后的主要職業規劃來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在師范類學校,開設舞蹈、健美操等課程鍛煉學生的體型與氣質;在理工科學校,開設田徑、球類等課程增強學生力量、耐力等素質;在戶外勘探等專業,開設定向運動、攀巖等課程,培養學生戶外生存能力。從而改變高校體育課與其它非體育學科隔離發展的現狀,使雙方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
學校是教育的載體,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教育產品的生產者。在學校里的任何教學內容都不能脫離學校的客觀辦學條件,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根據學校里的體育“硬件”“軟件”情況進行設置。體育教學活動需要在一定標準場地設施中進行,這樣才能保證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試想在露天進行羽毛球的教學、在路邊空地進行足球教學,這樣的體育課程是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安全的。同時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也決定著可以開設哪些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只有教師自己擅長才可以教好學生。所以在確定體育課教學內容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類型、數量以及師資力量,根據場地設施和教師的專業水平確定教學內容,同時體育教學部門要積極配合學校增加改善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引進培養高水平體育教育人才,豐富教學內容。
每個高校都有自身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并希望通過這些優勢和特色培養出高素質的特色人才,體育教學也要充分發揮學校的辦學優勢與特色,為學校的特色人才培養提供幫助。如,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地處湖北省十堰市,坐落于世界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當山北麓。由學校位于山區,校園面積較小,且多為坡地地形,這種校園地形看似的劣勢也可以轉化為優勢,學校在體育課中開設了定向運動課程,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鍛煉學生的體能和智力,形成自身特色項目,教學效果非常好。同時在體育課程中利用背靠武當山的優勢,積極推廣武當武術文化,在課堂上普及太極拳,讓武當文化在校園中快速傳播,為學校培養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的特色人才提供幫助。
體育的本質是對人自身的改造,體育課程就是一種對學生身心進行改造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能較好的滿足學生的各種體育需求,才能促使學生主動的、積極的配合改造,體育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4.1 滿足學生身體發展的需求 大學生的年齡多數屬于18歲—22歲,他們在生理上屬于青春發動期,學生有身體健康發育的需求。同時隨著心理上的逐漸成熟,很多大學生已經意識到擁有完美身型的重要性,男生希望擁有強壯的肌肉,女生希望擁有優美的體態。各種體育運動可以滿足學生這些身體發展的需求,如跑步、球類等有氧運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心肺功能,健美、體操等無氧運動可以增強學生的肌肉力量,舞蹈、健身操等項目則可以提高學生的體態與氣質。高校體育課程要滿足學生體育發展的需求就要在教學內容中設置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充分鍛煉學生的力量、耐力、柔韌等各種身體素質,特別是田徑、體操等對身體素質提高非常有效的傳統項目,應在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2.4.2 滿足學生終身體育的需求 高校體育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適應“終生體育”需要的體育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基礎,而運動興趣的培養以及運動習慣與參與意識的形成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高校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改革必須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參與性來進行優化設置。
(1)首先,教學內容要夠豐富,能夠滿足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大學生正處于興趣愛好的拓展期,網絡信息來源也非常豐富,可以在網絡上接觸到很多類型的體育項目,他們非常期望親身體驗各種新穎的體育項目,如定向越野、輪滑、極限飛盤、攀巖等等。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盡量安排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2)使學生在課堂中較為熟練的掌握一、兩項基本的運動技能。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并能夠運用這些運動技能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他才有可能長期的、自覺的進行體育鍛煉。這就要求體育課程類型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運動才能。畢竟任何體育項目都需要一定的天賦,每個人運動天賦又不一樣,有適合足球的,有適合舞蹈的,有力量強的,有柔韌好的,在適合自己天賦的體育課程中進行學生,學習效果才會事半功倍,才能快速的掌握此項運動技能。同時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完整化、系統化,不能片面的“技術化”或“戰術化”。如,在排球教學中,只教學生發球、墊球,不進行教學比賽,不講比賽規則,結果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只學會了幾個單項技術,并沒有真正的學會排球這個運動技能。或者,在籃球教學中教師為了圖省事,同時滿足學生的片面的娛樂需求,次次課讓學生進行教學比賽,缺少基本技術練習,這樣的籃球技術如空中樓閣,根本無法持續的提高,沒有扎實籃球基本技術的學生是不可能在籃球運動中獲得成功感,從而影響學生長期堅持籃球運動。
(3)要滿足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需求。特殊群體學生是指:符合了普通高校的錄取條件,取得了學校的錄取資格,經過學校入學的體質測試或者醫學檢查指出無法參加正常體育課的在校學生[3]。如果特殊群體跟普通學生在體育課中學習同樣的內容,使用同樣的考核標準,即使再努力鍛煉,很難達到課程考核及格標準,這就意味著他們從入學以后,就注定特殊體質原因而拿不到畢業證,不利于學生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育機會均等原則選擇,并且還需要開發適合特殊群體學生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中融合東西方健身術的優勢,在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方式,融會貫通地掌握養生、健身原理和方法。同時在評價體系更加人性化,為特殊群體設計出適宜的教學評價指標,與普通大學生一樣每年進行評估[4]。
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供求雙方關系非常復雜,雙方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國家是高校體育總體規劃者,為高校開設體育課提供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資金支持,指導著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前進方向,任何學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設置都不能偏離國家的政策法規。社會對高校體育課的需求是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它需要體育課程為特定的職業發展特定的身體素質,不帶有普適性。學校是體育課的提供方,又是體育課服務的需求方,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設置受到學校辦學條件限制,同時合理的教學內容又能為學校特色辦學做出貢獻。學生是體育課的需求方,又是體育課程的產品,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是體育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個體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國家、社會、學校對體育課程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錯位,如,很多學生喜歡現有體育課內容,喜歡的體育內容學校體育課又無法提供等。同時學生個體需求內部也存在矛盾性,如,學生內心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擁有勻稱的體型,然而又不愿意進行長時間的、運動量較大的項目,只愿意進行短時間的、輕松的休閑項目,這兩種相互矛盾的需求很難在體育課中同時得到滿足。因此,高校在設置高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時一定要辯證的看待雙方關系,找出其中的平衡點,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不能過于偏向某一方。
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教育生產這一端進行的結構性調整,旨在消滅落后產能,提高教育產品質量,滿足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5]。衡量體育課程質量高低的標準是能否滿足需求方的要求,所以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一定要在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的指導下,仔細分析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學校軟硬件的基礎上,積極滿足學生身體發展、興趣愛好等差異化需求,同時為學校提高整體教學質量,特色辦學做出貢獻,為國家、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1] 李玉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71~76.
[2] 馬曉燕.教育資源配置與教育供求關系初探[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18~20,45.
[3] 馬省云.武漢市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 吳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4):85~87,90.
[5] 李玉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71~76.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form of P.E. Teaching Cont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ZHANG Yuan
Dept of P.E,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be set up with the needs of the state, society, schools and students, dialectically and rational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1007―6891(2018)03―0109―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30
G80-051
A
2018-03-06
2018-06-02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2017年度“本科教學建設與改革”立項課題(JX2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