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 曲 偉
自全面實行河長制以來,昌邑市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統籌謀劃、高位推動、快速行動,完善制度、壓實責任,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全市25條河流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管護責任人,開始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愈來愈清晰的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對全市河流現狀、基礎資料進行全面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按照“黨政領導、部門聯動”的要求,構建了覆蓋全面、責任明確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方案明晰、精準發力的工作推進體系。
2017年4月28日前,昌邑市提前出臺建立河長組織體系的正式文件,建立完善了覆蓋全市25條河流,組織體系從市到村的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共設立縣級河長(包含總河長)9名,鎮級河長59名,村級河長376名,并按照屬地公布了各級河長“花名冊”明確管理責任主體。通過建立市、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各級主要負責人都站到了河長制的最前端,真正變“九龍治水”為“河長治水”,層層織密工作責任網,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2017年5月底,昌邑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全面實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明確了全市河長制工作的總體要求、組織體系和水資源管理保護、河流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6大類、38項主要工作任務以及17項保障措施。成立了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河長制辦公室。對13條縣級以上河流,分別確定一個市直部門作為牽頭單位,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縣級河長助理,具體負責落實該條河流相關工作任務。制定河長制考核辦法和督查督辦、部門聯動、會議調度、信息報送、市級驗收五項制度,市河長制辦公室每年組織兩次集中考核,考核結果納入各鎮(街、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和市直部門績效考核,確保河長制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各鎮(街、區)全部于6月10日前制定了鎮級全面實行河長制實施方案,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流管理保護機制。
“清河行動”是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為讓綠水長流,昌邑市委托濰坊市水利建筑設計研究院同步開展了全市河流“八亂”問題排查工作,對每條河流編制了問題排查報告,形成了“一河一冊”,為開展“清河行動”提供了科學嚴謹的依據。
“河長”工作在一條線,責任在一個片,看在水里,管在陸地。采取對環境污染保持“零容忍”“重打擊”的高壓態勢,出臺相關制度,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加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規范垃圾收集處置,重拳打擊各類危害群眾健康、威脅生態安全的環境違法行為,做到一個問題、一名領導負責、一套整治方案、一抓到底,確保清河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在“清河行動”中,堅持各類問題治理協同推進。結合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違法建筑治理行動,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設障、捕撈、養殖、采砂、采礦、圍墾、侵占水域岸線等問題。對工礦企業及工業聚集區水污染進行專項整治,積極開展農藥和化肥零增長專項治理,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肥種植和商品有機肥使用,“注射”環境保護“治療”的“預防針”。
針對禁養區養殖棚(場)拆除的難題,堅持科學理性予以解決,按照“既回應群眾合理環保訴求,更兼顧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原則,采取先建后拆、以獎代償等方式推進拆遷等工作,最大化保障群眾利益;同時,大力推進養殖棚(場)退村進園、退河進園,著力發展循環畜牧經濟,打造一批畜牧業示范基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實行“每周雙調度”制度,充分發揮河長制辦公室和市直有關成員單位河長助理作用,市河長辦負責每周對各鎮(街、區)調度一次清河進度,對清河任務實行銷號;河長助理定期向河長匯報工作,采取《縣級河流河長制工作情況匯報表》的形式督促縣級河長助理認真履行職責抓好工作落實。將“八亂”問題整治納入全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督查內容,每月由市政府領導帶隊,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實地檢查,隨機抽簽決定檢查對象,對發現整治不達標的問題,立即責成有關鎮(街、區)限時整改,督促鎮級河長壓茬推進各項工作。
截至2017年12月中旬,昌邑市提前完成所有河流“八亂”問題整治,累計整治問題588處,封堵入河排污口10處,整治完成各類違章建筑和違法活動占地共計524.2萬m2。強力推進總投資4200萬元的蒲河河道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清淤疏浚河道20.8 km,使河道淤塞、水生態和沿河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目前工程已開工建設,預計2018年5月份竣工發揮效益。
“河長制”推動著“河長治”的實現。昌邑市在清理整治河道的同時,對河道周邊生態環境的修復也積極出謀劃策,保護好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切實維護河道健康運行。
為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昌邑市水利局參照河道型水庫供水模式,在2017年3月投資1100余萬元,在膠東調水渠道西小章分水口新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鋪設調水主管道2條,于4月底竣工運行。為保障工程發揮效益,經多方協調,爭取到長江水、黃河水長期用水指標0.5~1 m3/s。截至2017年底,成功調引黃河水、長江水1200余萬立方米,有效補充了城鄉居民集中供水水源,改善了城區生態環境。
依托濰河保護戰略的實施,打通98 km濰河堤頂路生態綠道,觀景平臺、彩色自行車道、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年內全部建成,全方位打造濰河綠色長廊景觀帶。
如今,隨著河長制工作的不斷推進,昌邑市25條河流中,水質優于地表水三類標準的河流達到22條,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同比改善11.8%、33%。河道水域“舊貌”換“新顏”:河道兩岸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岸更綠了,景更美了,河道更健康了,城鎮、農村生活環境變好了。一個個景象印證了“河長制”的成效。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河長制”推進除了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等措施以外,關鍵點還在全民發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工作是否到位。
在濰河岸邊,幾塊河長公示牌分外醒目。全市400余塊各級河長公示牌的設立,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參與、監督河流管理保護工作。如2017年12月13日早晨不到7點,濰河河長助理、昌邑市水利局局長郝炳偉的電話響了起來,一名晨練的群眾反映濰河西大堤有管道漏水,堤身受到沖刷。接到群眾來電后,市水利局迅速啟動了應急機制,立即安排工程技術人員前往事故現場進行勘察,判定為一穿堤管道發生漏損,后立即聯系有關單位暫停供水,并對破損管道進行了維修更換,防止了更大險情的出現。
在河長制工作的推進中,昌邑市制訂了河長制工作宣傳方案,充分利用標語、電視臺、網站、微信等多種形式宣傳河長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營造了廣大群眾關心、支持、參與、監督“河長制”工作的濃厚氛圍。為提高河長制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昌邑市舉辦了兩次業務培訓班。同時,加強河長制社會監督服務體系建設,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具有一定聲望的社會各界人士擔任民間河長,充實河管員、河道警長、志愿者服務隊等社會監督服務體系建設,切實發揮廣大群眾在開展河流保護、監督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助推河長制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