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勇
2017年12月,廖某廣向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某集團未依法給其繳納社會保險,要求某集團依法為其補繳。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大隊為廖某廣立案后,發現某集團并未開設企業社會保險賬戶。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大隊遂向某集團發出監察通知,要求某集團必須在一個月內進行整改,并開設企業社會保險賬戶,為勞動關系在企業的所有勞動者補繳社會保險,并不得通過向廖某廣支付保險補償金的方式與其私下和解,投訴立案不得撤銷。
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大隊通過廖某廣投訴某集團個案,主動履行社會保險監察職能,要求某集團必須開設企業社會保險賬戶,并為包括廖某廣在內的其他勞動者補繳社會保險,這充分說明了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對企業社會保險征繳工作的重視以及主動性監察的常態化。
重視社會保險工作的法律依據。《勞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第七十三條規定“勞動者享受的社會保險費必須按時足額支付”?!秳趧雍贤ā穭t把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列為勞動者法定單方面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之一,并且規定因此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必須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關于社會保險繳納事宜的司法處理,《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適用本法”,并規定對社會保險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渡鐣kU法》詳細規定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并規定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社會保險費征收機構責令其限期繳納或者補足。該法同時也明確了社會保險工作的征繳監督部門。
基于上述法律依據,企業若未依法開展社會保險工作,則極有可能帶來法律、行政上的處罰。當然,諸如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監察大隊要求某集團整改,否則將取消其精神文明單位稱號也是一種處罰方式。
重視社會保險工作的政策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中發〔2015〕10號)指出,要切實保障職工享受社會保險的權利,認真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督促企業依法為職工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人社部規〔2016〕2號)指出,要通過建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監管對象名錄庫,為開展隨機抽查提供較為完備的數據支撐,其中抽查范圍就包括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主管部門主動監管的動因分析。社會保險主管部門主動監管的動因,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基于保險基金缺口。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屢屢被提及,對此問題,中央非常重視。早在2009年,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社?;饡摵嫌“l了《境內證券市場轉持部分國有股充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實施辦法》(財企〔2009〕94號)。該《辦法》規定,凡在境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除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均須按首次公開發行時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社?;饡钟?,國有股東持股數量少于應轉持股份數量的,按實際持股數量轉持。為進一步解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2017年底,《國務院關于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饘嵤┓桨傅耐ㄖ罚▏l〔2017〕49號)從劃轉范圍上不再局限于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東(財企〔2009〕94號從此停止執行),而是擴大到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劃轉比例統一為企業國有股權的10%;同時,該《通知》還為以后進一步劃轉預留了開口,即今后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可持續發展要求,若需進一步劃轉,再作研究。
結合廖某廣案,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所在省份早在2014年12月就專門成立了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承接劃轉部分省屬企業國有資本,劃轉比例高達30%。
之所以將保險基金缺口作為動因之一,主要在于若是企業都不開設企業社會保險賬戶或者雖開設了賬戶但不為勞動者辦理繳納手續或者少繳、欠繳,而是等勞動者因社會保險問題與單位發生爭議時再通過和解并支付保險補償金的方式解決。那么,國家社會保險統籌賬戶資金數額就會面臨本應增長卻不增長的尷尬局面,從職責角度講,社會保險主管部門便難辭其咎。從這個角度便不難理解某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為什么堅持要求某集團必須開設企業社會保險賬戶,并為包括廖某廣在內的其他勞動者補繳社會保險了。
其次是來自司法部門方面的壓力。關于勞動者社會保險爭議,(2017)最高法民申1121號民事裁定出具了最新的意見。該裁定書認為“對于已經由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了社會保險手續,但因用人單位欠繳、拒繳社會保險費或者勞動者對繳費年限、繳費基數有異議等發生的爭議,因《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259號)和《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國務院令第423號)等行政法規賦予了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的專屬管理權、監察權和處罰權,用人單位、勞動者和社會保險機構就欠費發生爭議,是征收與繳納之間的糾紛,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帶有社會管理的性質,不是單一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社會保險爭議,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受案范圍?!?/p>
關于勞動者社會保險爭議,最高人民法院的解讀是正確的。既然憲法區分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那么就應該各司其職,不能是誰都能管而又誰都不想管,這樣便會助長政府職能部門的執法惰性,反而不利于保護勞動者,不利于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有助于塑造企業形象。企業重視社會保險工作,依法依規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可有效避免勞動爭議的行政投訴風險、司法訴訟風險,甚至是網絡傳播風險。所以,為了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社會保險工作不容疏忽。
有助于增強勞動者的單位粘性。眾所周知,勞動者在選擇就業單位時,對五險一金是抱有較高期望的。若企業能為入職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并且是及時的、足額的,那么該勞動者對單位的粘性便越強,便會更愿意為所在單位的發展作貢獻;對單位來講,則更加能夠錘煉出屬于自己的人才。相比因社會保險爭議而產生的勞動者的高流動性,這實際上是為企業節約了成本,有利于企業人才的穩定,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有助于緩解國家社會保險基金缺口。每個企業都重視社會保險工作,都能依法依規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那么進入國家社會保險統籌賬戶的資金便會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這當然是有助于緩解國家社會保險基金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