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方蒸蒸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公安隊伍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法治力量,對于推動公安文化建設,尤其是推動公安法治文化建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中公安文化建設是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覺在公安事業發展進程中的物化過程,那么作為公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法治文化也同樣需要在物化過程中尋求落實文化自覺自信的抓手和載體[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作。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公安文藝就緊跟時代步伐、聚焦中心任務、緊貼公安實戰,已然成為人民公安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宣傳公安工作和公安法制的重要陣地,也是聯系群眾交融警民關系的的重要紐帶。因此,新時代推動公安文藝的繁榮發展,強化公安文藝的法治內涵,對于公安法治文化的建設有著與時俱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著力勾勒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決議指出,只有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才能形成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而公安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樣態,是公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內涵而言,公安法治文化是植根于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警務實踐過程中的法治精神理念、法治行為方式、法治制度規范以及相關法治物質載體的總稱[2]。而公安文藝長久以來不但作為公安文化的重要載體,含有大量的豐富的公安文化信息,而且它還是傳播公安文化的有力媒介和最有影響力的手段。
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公安法治文化作為公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文藝也已成為公安法治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力媒介和影響手段。何為公安文藝?它是公安題材文學藝術的簡稱,包括公安題材的小說、詩歌、散文、紀實文學等,也包括公安題材的電影、電視、戲劇、小品、文藝演出以及音樂、書法、繪畫和攝影等等,有著特定的題材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品格[3]。如果說“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十六字”總要求是新時代公安文化的靈與魂,那么公安文藝就是公安文化的血與肉。
近年來,圍繞公安清網行動、打拐行動、湄公河10·5案件等重要行動,積極組織專門文化人才,隨警作戰采風,充分利用電影、電視劇、歌曲、戲劇等多種文藝形式宣傳公安工作和公安先進典型,拓展公安文化的傳播力,發揮公安文藝宣傳持久深遠的社會影響力,主動爭取社會群眾對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地配合公安中心工作,起到宣揚先進、鼓舞士氣的促進作用,化公安文化軟實力于公安硬實力之中,提升公安隊伍的戰斗力。新時代的公安文藝要突出公安工作的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公安法治文化的建設需要公安文藝努力從法治信仰、法治力量、法治精神三個層面去挖掘更加深刻的題材內涵和更加強烈的審美品格。
法治是現代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促進和諧穩定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安文化尤其是公安法治文化的精神特質的重要構成。公安文藝在公安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凸顯培育法治意識、樹立法治信仰、維護法治權威、滋養法治力量、營造法治語境、弘揚法治精神的歷史作用,彰顯公安隊伍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朝氣,剛正不阿、敢于擔當的銳氣和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正氣,展示當代公安文明之師、威武之師、正義之師的良好形象。
目前,我國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全社會成員從領導干部到普通民眾還未形成應有的法治思維。究其原因,既有歷史傳統之由,又有社會文化之故。所以,要改變現有之局面,使法治思維、法治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須用有效之手段助其樹立和牢固法治信仰。而法治信仰實際上就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4]。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法律要發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會。在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建設中,增強國家公職人員尤其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法律信仰,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
在公安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公安文藝作為其服務公安隊伍并輻射人民群眾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紐帶,在幫助社會成員樹立法律信仰的環節上往往有著“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自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的精神食糧。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其中優秀的公安文藝作品占據了相當比重的市場,并且贏得了較好的口碑。諸如電影《寒戰》《白日焰火》《烈日灼心》《湄公河行動》等,這些作品弘揚主旋律不再是一味地唱高調,而是運用觀眾的視野、人文的關懷和法理的表達,從法與理、法與情的沖突和矛盾中將法的價值凸顯出來,從而使公安干警和普通民眾真正理解在法治狀態下,只有法律才得以真正以確立、維護社會主體的“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社會的“正義、秩序、效益”等法的本體價值為其價值取向[5]。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公安文藝作為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一個獨立分支,是以當代中國的公安民警、武警官兵、治保人員的職業生活、情感生活、心靈世界極其命運際遇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塑造公安民警、武警官兵、治保人員的藝術形象為重要使命[6]。因而,公安文藝作品在大力宏揚社會正氣的同時,應充分展現公安民警的無私奉獻和他們對人民群眾的摯愛,展現他們為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警民關系作出的巨大貢獻。新時期的公安法治文化工作應當通過豐富多樣的公安文藝形式,塑造出具有良好個人素質的現代警察形象,用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廣大民警的自我完善和個人素質的提高,從而產生持久的精神引領和內在驅動,讓法治隊伍的權威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地滋養法治力量。
在法治社會中,社會成員一旦將尚法的精神確立下來,自然就會有較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法律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大部分社會成員自己不做違法之事,甚至不允許其他成員做違法之事,從而時刻保持對法律之崇敬,對法律尊嚴之維護。對于公安干警而言,公安文化是凝聚公安隊伍和輻射人民群眾的精神紐帶,公安法治文化則是將公安文化崇尚法治、執法為民的價值取向與法治文化的精神特質高度提煉。因而,公安法治文化視閾下的公安文藝應將這種精神特質運用文藝作品的形式表達出來。
雖然公安文藝近年來涌現了一大批題材豐富的作品,但對于法治精神的傳達和弘揚還不夠慎重和準確。有的作品為了利于矛盾的鋪墊和展開而違背了法治精神,有的作品對警察形象的塑造僅從基本的人性出發而忽略了法治精神本身。事實上,公安文藝作品因為具有特殊審美品格的要求,所以除了要表現入心入骨的人性關懷,亦要表現人敬人仰的法治精神。
通過公安文學藝術手段樹立公安機關和民警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運用公安文藝進行普法宣傳,不斷繁榮法治文藝事業,推進公安法治文化建設,是提高全民法治素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公安文藝通過生動而具體的藝術形象,再現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執法過程的各種情境,藝術再現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的精神面貌和職業狀態。人民群眾對公安機關和民警的理解和支持對于順利開展公安工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反之,公安工作的順利開展也是密切警民關系的有效形式。因此,需要推進公安文藝在法治進程中的繁榮發展。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藝本身崇尚不完全等同于現實,甚至凌駕于現實之上的個性和極致,往往帶有批判社會、批判現實的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而公安文藝由于具有特殊的題材內涵和審美品格,作品對人物的塑造、對故事的表達更不能僅從一般的文藝視角出發,而忽略了真實性和政治性。公安文藝作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將人民警察的行為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尤其是一些作品的受眾是青少年,他們對社會是非善惡的認知還沒有那么清晰和深刻。對于他們而言,公安文藝作品塑造的角色就是他們以為的真實存在。但這并不表示廣大的公安文藝工作者僅僅借助于人民警察的職業規范來機械地設定人物、揣摩人物和塑造人物,而沒有深入到公安隊伍的火熱生活和人民警察的內心世界去體驗和感知。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思想理論觀念指導下進行的。思想理論觀念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實踐活動的性質和方向以及過程和結果[7]。當前,我國進入到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和全面改革的深水區,社會矛盾凸顯、警民關系緊張的事件時有發生,不管是普通民眾還是公安干警都需要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由此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是雙向的,所以公安文藝在公安法治文化的建設中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其更嚴格的藝術要求和更鮮明的原則立場則必須以時代主題為導向。
不論是個性張揚的一般文藝,還是具有特殊要求的公安文藝,在各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都需要優秀的文藝精品。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發表,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其中都集中論述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和怎么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當然,社會主義文藝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而對于創作的主體來說則要“以人為本”,激發出創作者的思想和才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文藝精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不管是優秀的創作人員還是優秀的文藝作品,形成的條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們可以從必然性出發,將各種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公安隊伍要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實踐條件,鼓勵和培養自己行業內的作家、藝術家,積極傳承體現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我們要借助“外力”,歡迎和邀請社會上的專業作家、專業藝術家進入公安文學藝術創作的園地去耕耘、去收獲,從而開創出較大格局的文藝天地[8]。當然,公安文學藝術和相關理論能不能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能不能真正涌現大批能留下時代烙印的優秀作品,除了要借助于現有的人才資源外,一個良好的創作氛圍也至關重要。而如果沒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和創作條件,良好的創作氛圍也難以實現。其中,公安文藝工作者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勇于投身火熱的公安一線生活,苦練內功,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公安隊伍的各級機關和相關部門要重視公安文藝人才的梯隊發展和團隊建設,通過先進的機制管理和培養文藝人才,盡可能地幫助其解決生活與工作的沖突和困難。同時要注意將公安文藝工作者與廣大的人民群眾密切聯系起來,深入群眾聆聽心聲、體察民意。而對于在公安文藝領域作出一定貢獻的個人或團隊要及時給予關懷和獎勵,以鼓舞廣大公安文藝工作者的士氣,從而形成創作與激勵的良性循環。
公安文藝作為公安法治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手段,要想深入人心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就必須增強自身的文化魅力。雖說法律是威嚴的、法治是嚴肅的,但由于法律和法治自身帶有較強的精神屬性,公安文藝工作者也應積極發掘法律和法治背后的精神魅力。在互聯網和自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紛繁蕪雜的法治案件呈現在我們眼前,各種非同尋常的法治沖突劇在現實中上演。可見我們缺少的不是創作素材,而是從現實中尋找符合時代價值的能力;我們缺少的不是法治故事,而是將這些故事中運用法理表達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當然,在公安文藝的法理表達過程中,我們還應充分考慮作品受眾的接受能力,這也要依賴于社會文明發展的程度。正如我們將中西方的警察文化進行對比之后會發現,原來同一時代不同地域的警察文化竟有如此的不同和差異。古人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因此,我國的公安文藝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要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切不可為了藝術渲染而盲目跟風、不求實際,而應該在解構法治事件的過程中探尋真正的法治魅力。
公安工作邁入新時代,公安法治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公安文藝必然要發揮相應的使命職責,大力發展繁榮公安文藝事業。公安文藝不僅需要傳承傳統,更需要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只有服務于新時代公安改革實踐和貫徹法治意識形態要求的公安文藝,才能為公安法治文化的建設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