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洪 尚帥
內容摘要:作為銜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中間渠道,同時也是商品流通產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批發和零售業在向上帶動生產、加速國民經濟增長,向下便捷消費、加速貨物周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彌補生產和消費在時間、空間和主體的差異方面,批零業的功能更加不可忽視。全文總結梳理了歷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批發零售業發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以期能夠客觀、全面的了解批零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對我國未來批零業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批發零售業 經濟增長 商品流通
批發零售業概念界定與研究梳理
(一)概念界定
在開展零售、批發產業研究之前,必須要定義清楚兩個產業的范疇和類型。正確劃分批發業和零售業,無論是對于接下來要進行的商業統計工作,還是相關的學術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官方角度來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ISIC)與歐盟產業分類體系(NACE)是目前國際上最有影響、最具權威性的兩大產業分類體系,目前我國所應用的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該體系在參照聯合國2008年修訂的ISIC4標準的前提下,依據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趨勢進行修訂。在該體系中,批發零售業被界定為商品在流通環節中的批發活動和零售活動。
具體來講,批發業指向其他批發或零售單位(含個體經營者)及其他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批量銷售生活用品、生產資料的活動,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和貿易經紀與代理的活動等;零售業指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專門零售商店、品牌專賣店、售貨攤等主要面向最終消費者(如居民等)的銷售活動。
學術界內關于批發零售業概念的界定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日本學者久保村隆佑和荒川佑吉的著作《商業學》,在該著作中,二者將批發業和零售業作為一個相對性的概念進行討論,他們認為,零售業是面對消費資料產品的銷售過程,批發業是面對生產資料產品的銷售過程;M Levy和BA Weitz(1996)認為零售是將產品或者服務通過銷售給單個個體或家庭以增加其本身價值的商業活動;P Kotler(1997)在文中把零售定義為將商品或服務直接銷售給個人或家庭等最終消費者,以供其進行個人或商業性用途的活動過程;我國學者安英紅(2002)在《如何正確區分商業統計中的批發業和零售業》一文中,從商業統計角度對二者做了區分,她認為,區分批發業和零售業應該以其銷售對象而非銷售主體作為判別標準,若銷售對象是生產經營單位,則應被定義為批發業,若銷售對象是社區居民、個人、社會團體等,交易過程中即使是按批發價格銷售產品,也應該被定義為零售業。如果銷售主體批零兼營,則應按批發額與銷售額的比重進行定義。
綜合以上說法,我們可以這樣對批發零售業進行界定:批發業指的是把產品和服務等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銷售給廠家、大企業和商戶等生產經營單位,以便其再次銷售出去;而零售業的流通活動中,流通客體只包括消費資料,商業活動的對象則主要是以具體消費者、社會集團等主要以消費使用為目的的客戶。
(二)相關研究述評
行業業態研究。最先對零售業進行研究的應當是以Walter Christaller(1966)核心的一批學者,他們圍繞發展業態的研究提出了“中心地”理論,奠定了其他學者研究傳統零售業發展業態和趨勢的理論基礎;Zimmerman M(1996)以超市為例,通過梳理其從誕生至今的發展歷史和變化來闡釋零售業新業態的特征,他認為其特征主要有規模大、自主性強等,并預測未來的傳統零售業很可能會朝這個趨勢轉變。
發展現狀研究。我國2001年正式列席世貿組織,關于入世對于我國批發零售業的沖擊和影響,在1999年就已成為國內眾多學者討論的話題,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徐印州(2002),他認為國內批發業發展水平尤其是銷售服務功能及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很有可能在與國外對手的競爭中遭受到比較嚴重的沖擊,而相對來說零售的競爭力強一點;郭艷華(2008)分析了我國批發零售業的特點,認為我國當前批發零售業市場潛力巨大,但同時面對的外資競爭壓力也很大,她認為我國批零行業應將目光更多的集中在零售業在具有更大潛力的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姚曉霞(2006)認為,我國本土零售企業應該主動學習借鑒發達國家零售企業的發展經驗,同時也要結合本土的優勢,選擇具有自主競爭優勢的領域,如此才能提高抗衡實力。
部分學者將研究范圍縮小到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的研究。吳海濤、楊應德(2011)具體分析了蘭州都市區批發和零售業的集聚水平,分析結果表明批發和零售業在大都市內的集中度相對較高,且集聚程度在不斷增強;王先慶、武亮(2011)研究發現,廣州市的批發零售業呈現出集聚態勢,行業整體呈現規模報酬遞增;張贊和凌超(2012)針對國內網絡零售產業的組織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指出,目前我國網絡零售業的發展仍處于成長期,整個行業尤其是B2C市場方向表現出規模大、利潤低的特點;同樣關注網絡零售市場的還有胡永銓和謝云蕾(2012),不過他們是站在國際的視角上來審視國內的發展情況,他們經過分析認為,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網絡零售市場總體上呈現出市場規模大、潛力大,但消費總量低、頻率低,消費結構不均衡,行業集中度較高的特點。
存在問題研究。劉曉雪(2012)從零售業庫存管理水平入手進行分析,她發現,就北京地區的情況來看,公司自身管理水平對零售企業的庫存周轉率影響更大;任佩瑜、劉導波(2011)等人使用DEA方法從上市公司的年度經營效率角度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零售連鎖企業發展的關鍵是運營效率,而提升運營效率的關鍵點之一就在于提升管理水平;魏穎、邱志軍(2012)直接建立了城市零售業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與體系,在分析過程中,他們發現,行業規模和行業構造是決定零售業綜合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發展策略研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不僅意味著國際企業走進來,同時也意味著國內企業走出去,面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如何能使跨國零售獲取國外顧客青睞,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汪旭暉、徐健(2011)提出,跨國企業要想提高在海外市場的零售績效,有效的專業技能本土化是必經之路。
(三)小結
通過對以上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我們可以認為,當前我國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呈現出批發弱、零售強、市場規模大、發展潛力大、競爭壓力大等特點,該行業在大城市內開始呈現集聚態勢,并且在未來將表現出以連鎖經營為主導、多業態經營并存的局面。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在于,行業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消費結構不均衡、行業集中度較高不利于實現高效的市場競爭等,針對這些問題,學者建議,我國批發零售業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積極開發二三線城市的網絡零售發展潛力,重視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水準的提高和企業自我管理水平的增強,同時要注重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努力改變此前企業粗放式的經營方式,把握住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遇,虛心借鑒學習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并結合自身優勢,仔細分析市場格局和走勢,選擇具有本土優勢的競爭領域,提高抗衡實力。最終將我國批發零售業發展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批發零售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落實,批發零售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前的批發零售業,已成為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行業,與此同時,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批發零售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也日益成為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批發零售業影響經濟增長的機理
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批發零售業直接拉動了消費的增長,進而加速了經濟增長。
投資中的60%也會逐步轉為銷售額,直接或間接通過批發零售業實現。具體表現便是,投資增加引起總需求增加,進而使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這一過程通過乘數效應得以實現:
其中,K為乘數,ΔI表示投資的變動,ΔY表示收入的變動,ΔC表示消費的變動,b表示邊際消費傾向,即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國民收入所能實現的消費增長。
此外,批發零售業還可以通過吸引外資項目進駐,從而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二)批發零售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具體表現
批發零售業可以通過影響經濟總量變化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李寶仁(2005)運用協整理論研究發現,零售市場的發展與GDP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比較明顯;王德章、約翰·亞當斯、宋德軍(2006)分析發現以批發零售業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業增加值每增加1%,會帶動城市GDP較大的增長;王宗勝、梁朝暉(2014)分析發現從長期來看,批發和零售業的增加值每增長1%,GDP相應增長0.2736個百分點,促進作用比較明顯。
還有的學者沒有直接研究批發零售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而是從批零業所屬的流通產業的角度,研究其與國民經濟總量以及經濟增長的關系。張弘(2010)認為,流通產業如“加速器”一般推動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楊宜苗(2006)測算了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發現前者對后者的帶動作用有逐年弱化的趨勢;唐洪濤(2009)采用變系數模型和聚類分析進行研究,發現了流通業與經濟總量之間的關系;張建民(2010)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了經濟增長與流通業之間關系。
批發零售業可以通過影響消費的資金流向影響經濟增長。Colin Williams(1996)研究發現零售業在吸引外部資金流入與遏制本地收益外流方面作用明顯,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Feyzan Erkip(2012)等人研究發現,零售業的發展使資金流在城市生活中漸漸趨于以消費為導向,反過來消費導向的城市生活又大大提升了零售業在城市經濟發展和核心生活中的活力,二者相得益彰;文啟湘和梁爽(2010)圍繞流通業與消費增長的協調促進關系進行了分析和論述,最終發現二者協調水平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批發零售業可以通過就業影響經濟增長。趙德海(2004)通過產出彈性分析,發現批零業所屬的流通產業在吸收勞動力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明顯;冉凈斐(2005)測算后認為,流通業僅僅通過吸納勞動力來實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Dixon Timothy(2005)分析了零售業在英國城市復興中發揮的作用,集中研究了其對就業的影響;Victor Aguirregabiria(2007)等人分析發現,零售業在提供就業機會、采納與推廣最新信息技術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已同現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小結
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不難看出,批發和零售業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即提高國民生產總值、拉動就業、提升消費水平,其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在提供就業、吸納勞動力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提升消費水平來講,二者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協調。
研究評述
(一)文獻結構評述
通過對我國近年來對批發零售業發展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學術研究梳理,筆者發現,總的來講,我國零售業研究領域學者規模較小,專業性還不是很強,主要表現在文獻數量不多、平均水準不高:在高質量期刊上發表的文獻數量有限,且研究大多采用實證定性研究方法或者理論探索研究方法,鮮有采用高級定量方法進行深入分析的文獻;學術力量薄弱:與其他學科相比,批發零售業還沒有自己專門的學術期刊;研究內容多樣:以批發零售業為主題的學術研究范圍比較廣泛,分布于零售戰略、零售國際化、連鎖經營、零售業態等十數個方面,專題研究不多,專業性不強。
(二)研究內容評述
總結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不難發現,當前我國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從行業自身來看,受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仍屬于基礎產業,整體來看已有規模報酬遞減的趨勢,發展空間還很大,但同時面臨的外資競爭壓力也很大;從地域來看,發展不均衡,東部發展良好,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差;而批發零售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學術界的研究結果比較統一,即總體來說,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可以促進GDP的增長,但具體到不同地區,研究結果仍有差異,比如西部地區的批零業對經濟發展呈現出不顯著的負增長,中部地區如山西,東北部地區如黑龍江,批零業發展對經濟的牽動作用有限,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合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發展戰略,減小地區發展差距,另一方面也要虛心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充分重視流通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印州.加入WTO對廣州商品流通產業的影響及對策[J].南方經濟,2002(3)
2.郭艷華.發達國家批發零售業的發展趨勢與啟示[J]. 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8,20(2)
3.姚曉霞.中國零售業如何與國外零售企業競爭[J].現代經濟探討,2006(12)
4.吳海濤,楊應德.蘭州都市區零售業和批發業集聚水平的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30(8)
5.王先慶,武亮.服務業集聚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批發零售業為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3)
6.張贊,凌超.基于SCP范式的中國網絡零售產業組織現狀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2(2)
7.胡永銓,謝云蕾.基于國際比較的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特征研究[J].商業研究,2012(3)
8.劉曉雪.北京零售企業庫存水平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2001~2010年上市公司的數據[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9.魏穎,邱志軍.國內主要城市零售業競爭力比較——基于廣州與其他9大城市對比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2(10)
10.汪旭暉,徐健.零售顯性技能本土化對跨國零售商海外市場顧客滿意的影響——基于沃爾瑪中美顧客感知差異的分析[J].經濟管理,2011(6)
11.M.凱恩斯, 徐毓楠.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商務印書館,1963
12.李寶仁.我國零售市場發展與國民經濟增長關系的數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0(2)
13.王德章,約翰·亞當斯,宋德軍.現代流通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商業研究,2006(24)
14.王宗勝,梁朝暉.批發和零售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