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皆強

【摘要】目的 分析兒童接種(足口疫苗對手足口病的預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從銅山區實驗幼兒園小托班隨機選取適齡兒童160例進行分組研究,其中80例兒童為對照組,另外80例兒童為實驗組,對照組未接種手足口疫苗,實驗組接種手足口疫苗,比較兩組手足口病發生率,觀察實驗組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足口病發生率為1.25%,對照組手足口病發生率為11.250%,實驗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但癥狀較輕,未采取任何措施,三天后自行緩解或消失。結論 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可顯著降低手足口病發病率,且不良反應較少,預防效果安全、可靠、有效,值得其它地區借鑒及推廣。
【關鍵詞】手足口病;預防效果;手足口疫苗;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6..02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CoxA16、EV71等)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1]。主要癥狀為發熱,手、足及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炎、腦膜炎、腦脊髓膜炎、循環障礙、肺水腫等;其致死原因主要為重癥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故手足口病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2]。手足口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以夏秋季多見,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
手足口疫苗為腸道病毒71型(EV71)滅活疫苗,適用于6月齡至5歲的EV71病毒易感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可刺激機體產生抗EV71的免疫力,用于預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銅山區實驗幼兒園小托班隨機選取160例適齡兒童進行分組研究,納入標準:(1)銅山新區常住人口;(2)年齡18~36月;(3)家長或監護人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嚴重慢性疾病及過敏體質;(2)發熱、急性疾病發作期;(3)對手足口疫苗過敏者。按照數字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0例,實驗組男39例,女41例,年齡18~36月,平均年齡(28.5±7.0)月齡;對照組男童42例,女童38例,年齡18-36月齡,平均年齡(29.0±7.0)月齡。經對兩組兒童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實驗組接種手足口疫苗,對照組未接種手足口疫苗,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每1次接種劑量
0.5 mL,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兒童進行主動追蹤隨訪1年,分別觀察兩組兒童手足口病發生率,按照《手足口病診斷與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起病急,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或皰疹;部分病例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較明顯;咽拭子、皰疹液、糞便中分離出腸道病毒71型(EV71)。
1.4 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手足口病發生率
實驗組手足口病發生率為1.25%,對照組手足口病發生率為11.25%,兩組之間進行統計比較,實驗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足口疫苗接種不良反應
實驗組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后,7人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5%。4例出現全身反應,其中,低熱2例,厭食、煩躁1例,腹瀉1例,全身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3例出現局部反應,其中,皮膚腫脹2例,皮下硬結1例,局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手足口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癥狀較輕,未采取任何措施,3天后自行緩解或消失。
3 討 論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經常發生幼兒園、托兒所兒童集體感染發病及家庭簇集性發病,究其原因是因為學齡前兒童的免疫組織及器官發育尚不健全,免疫功能較低,對外界環境的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較弱,故足量、全程接種手足口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提高兒童生活質量,保障健康茁壯成長[4]。
本次研究發現,實驗組接種手足口疫苗后,手足口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癥狀較輕,未采取措施,自行緩解或消失。上述兩點充分說明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及可行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站對適齡兒童進行手足口疫苗接種時,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必須從銅山區疾控中心采購疫苗,在疫苗運輸、儲存、接種時必須嚴格按照冷鏈技術的要求規范進行操作。(2)加強接種人員的崗前培訓,掌握手足口疫苗的適應癥、禁忌癥及接種劑量和部位。(3)接種前,讓家長認真閱讀并填寫手足口疫苗知情同意告知單,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有關知識,提高配合接種疫苗工作的依從性。(4)接種時要仔細核對疫苗生產批號、有效期及接種卡,予以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每次注射劑量為0.5 mL,間隔一個月接種二劑次。(5)接種疫苗后,要留觀30 min,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囑其家長回家后讓兒童適當休息,多飲水,不做劇烈運動,防止兒童抓撓接種部位,當天不可洗澡,以免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幼兒園要堅持每天晨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隔離;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對室內空氣、餐具、玩具進行消毒。家長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手足口病流行期間避免帶孩子到公共場所,要給孩子補充營養,保證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增強孩子體質,提高抵抗力。
綜合上述分析,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可顯著降低手足口病發生率,且不良反應較少,其預防效果安全、可靠、有效,值得其他地區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 敬,陸敏櫻,童 琦.等.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5):16-17.
[2] 王堅英,朱火明,陳亞琴,等.浙江省仙居縣589例小兒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6):708-709.
[3] 科技部:我國自主研制兒童手足口疫苗上市-《網絡(http://www.nipso.cn/onews.asp?id=31068)》,2016,03-31.
[4] 李秀梅.淺談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07):287-288.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