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沁 孫潔 李俊偉
[摘要] 目的 觀察與探究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在重癥胸外傷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 該文納入研究和分析的資料為方便選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分組處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1組入組患者有30例,常規救治方式用于對照組,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對比并分析兩組患者的效果。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與對照組患者(66.67%)相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后的RR、HR、PaO2與對照組患者相對比,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救治中應用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的效果較好。
[關鍵詞] 快速維護循環;重建呼吸;重癥胸外傷;救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1(a)-0093-03
Effect of Rapid Maintenance Cycle and Reconstruction of Breath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est Trauma
LI Bing-qin, SUN Jie, LI Jun-wei
ICU, Yunn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apid maintenance cycle and reconstruction of breath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est trauma. Methods This article included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data was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in this hospital of 60 cases of severe chest trauma patients,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o divide groups, group A with 30 cases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added the rapid maintenance cycle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spiration, 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93.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6.67%) (P<0.05). The RR, HR and PaO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maintenance cycle and reconstruction breat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hest trauma is better.
[Key words] Rapid maintenance cycle; Reconstruction of breathing; Severe chest trauma; Treatment; Effect
重癥胸外傷患者主要是由于墜落、交通事故等導致胸部和機體的重要器官出現重大損傷的情況,重癥胸外傷患者的傷情一般比較復雜,早期對重癥胸外傷患者實行有效救治十分關鍵[1-2]。該文納入實驗研究的資料是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評價將快速維護循環和重建呼吸應用于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救治中的臨床效果以及使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文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對患者進行分組處理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組入組患者有30例。對照組男性比女性是17∶13,最大年齡49歲,最小年齡24歲,計算患者的平均年齡得到(34.26±1.37)歲;觀察組男性比女性是18∶12,最大年齡47歲,最小年齡23歲,計算患者的平均年齡得到(34.28±1.40)歲。該文研究將倫理委員會相關審核通過,歸入研究的重癥胸外傷患者對該文研究資料都知曉,且將知情同意書簽訂。2組重癥胸外傷患者基礎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處理計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救治措施實行于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中,入院之后,對重癥胸外傷患者給予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相關檢查,給予患者抗休克以及補液等治療,并應用呼吸機和呼吸囊給予機械通氣和人工通氣,給予患者輸液和積極控制出血等。對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快速維護循環方法:對于出現循環功能障礙患者,需要建立通道,根據比例對患者進行血漿、凝血因子以及紅細胞的補充,對于出現酸中毒的患者,使用5%碳酸氫鈉類的溶液對患者進行輸注;重建呼吸方法:將患者氣道中的血污和分泌物進行及時清除,對于存在呼吸道阻塞而且比較難以自行咳出的患者,對患者給予切開氣管或者予以氣管插管,必要的時候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出患者呼吸道的內分泌物,并予以患者吸氧。
1.3 相關指標
計算并統計對照組以及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治療有效計算值,計算并統計對照組以及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前后的RR、HR、PaO2。
1.4 統計方法
對照組以及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數據采取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算,對照組以及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RR、HR、PaO2采取均數±標準差(x±s)描述和表達,采取t檢驗,治療有效計算值采取率(%)描述和表達,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以及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療效比較
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計算得到的治療總有效率和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計算值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前后的RR、HR、PaO2比較
治療之前,觀察組和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RR、HR、PaO2相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治療之后,觀察組和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RR、HR、PaO2均得到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和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之后的RR、HR、PaO2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幾年來,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發生率逐漸提升,重癥胸外傷患者的傷勢一般比較危重,患者的病情比較緊急,而且,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病情發展比較快,存在比較多的并發癥,具有比較高的病死率,所以,對重癥胸外傷患者進行及時而有效的積極救治十分重要[3-4]。對應用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協助重癥胸外傷患者的臨床救治的效果比較顯著,有助于積極改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病情。通過給予患者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可將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進行及時的清理,而且,及時補充患者所需的氧氣,有效緩解患者的缺氧情況等[5-6]。
該文數據提示,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計算得到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比較于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計算得到的治療總有效率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在治療之后測定的RR、HR、PaO2比較于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之后測定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杜敏[7]研究中,對11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根據救治方法的差異性分為兩組,每組有55例,分別予以常規救治(作為對照組)、予以常規救治加快速維護循環及重建呼吸聯合救治(作為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36%,對照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總有效率為63.64%,觀察組計算得到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重癥胸外傷患者治療后的RR、HR和PaO2水平都得到明顯改善,而且,觀察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加顯著,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鐘源波等[8]研究中,對使用綜合急診一站式的救治模式進行救治的9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實施綜合急診一站式救治模式,入院1 h之內的休克糾正的重癥胸外傷患者有44例(占88.0%),傷后1 h之內接受決策性治療的重癥胸外傷患者有72例(占80.0%),核心檢查的完成時間為(0.37±0.16)h,90例重癥胸外傷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經救治無效最終死亡,病死率為5.6%,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不良有8例(占8.9%),患者的住院時間為(6.23±1.17)d。與該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說明該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以及科學性,同時也表明,在重癥胸外傷患者的臨床救治中實施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可以對重癥胸外傷患者于救治時間窗之內可以快速的啟動維護循環和重建呼吸,能夠將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救治成功的概率顯著提升,能夠將重癥胸外傷患者出現病死的概率顯著降低,能夠將重癥胸外傷患者所住院的天數明顯減少,減輕重癥胸外傷患者的家庭經濟負擔,對重癥胸外傷患者預后具有改善效果,存在重要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救治中使用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的效果比較好,可明顯提高重癥胸外傷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并且積極改善重癥胸外傷患者的RR、HR、PaO2等指標,對于重癥胸外傷患者的臨床救治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秦愛華.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胸外傷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0):138-139.
[2] 張沁婭,鄭娜,廖素清,等.重癥胸外傷患者ICU的呼吸道護理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2274.
[3] 何琪芳.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在重癥胸外傷患者救治中的效果[J].醫藥前沿,2016,6(26):158-159.
[4] 楊紅坡,師蘋,李哲恒,等.肋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在重癥胸外傷治療中的研究與應用[J].河北醫學,2014(6):928-931.
[5] 張子騰,艾仕文,胡志亮,等.肋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保守治療在重癥胸外傷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學綜述,2016,22(6):1198-1200.
[6] 黎代強,李寧,劉健,等.嚴重重癥胸外傷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66例臨床診治分析[J].海南醫學,2014(24):3685-3687.
[7] 杜敏.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在重癥胸外傷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9):121-122.
[8] 鐘源波,王進,劉莉,等.快速維護循環與重建呼吸在重癥胸外傷患者救治中的效果[J].廣東醫學,2014(11):1696-1699.
(收稿日期: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