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集束化治療的臨床療效以及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方法 2013年8月~2017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選取96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急診治療,觀察組患者行急診集束化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PaO2、SBP、RR與SaO2等指標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改善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與癥狀改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氣管插管率為2.0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集束化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力衰竭;急診集束化治療;臨床療效;心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2
急診集束化治療屬于急診治療方案的一種,該治療方式對急救的操作性和流程性進行了高度重視,有利于將急診救治質量提高[1-2]。本研究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過程中應
用了該治療方式,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于2013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65.28±4.98)歲,共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擴張型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與冠心病患者分別有5例、12例、10例、21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6.02±5.98)歲,共4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擴張型心肌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與冠心病患者分別有6例、11例、11例、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排除標準:腎功能衰竭者;嚴重慢性肺病者;重癥肺炎者。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急診治療):將患者的血壓水平、實驗室檢查結果、影像學、水腫情況、肺羅音以及臨床癥狀作為依據,為其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采用血管活性藥物、利尿劑、擴血管藥物、嗎啡、強心藥物等對患者進行治療。
觀察組(急診集束化治療):(1)對患者早期收縮壓進行合理控制,于2 h之內將患者的收縮壓控制在110~140 mmHg
之間,平均動脈壓控制在8~15 mmHg之間,每小時的尿量在0.5 ml/kg以上。(2)氧氣治療:在兩小時之內控制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高于94%,或者對其進行20分鐘的鼻導管吸氧之后,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下,滿足以上條件之后,再對患者進行無創通氣治療,通氣模式設置為CPAP,起始通氣時設置為5 cm H2O,然后再每隔五分鐘將其提高1 cm H2O~2 cm H2O,一直到最終得到較為合適的參數指標,控制潮氣量為6 mL/kg~8 mL/kg,吸氧濃度為40%~50%,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治療,則要及時對其進行氣管插管。(3)心律失常應對措施:于兩小時之內,調節快速房顫心室率為每分鐘110次,如果患者有心動過緩的現象出現,則要采用臨時起搏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4)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干預措施:如果患者合并有急性冠脈綜合征,并且有PCI指征出現,則要在90分鐘之內對其進行PCI治療。(5)對患者血糖進行合理管理:確保患者血糖低于10 mmol/L,防止其血糖過大波動或者導致低血糖出現。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急診治療前后心肺指標變化情況,包括PaO2(動脈血氧分壓)、SBP(收縮壓)、RR(呼吸)與SaO2(動脈血氧飽和度);
(2)對比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與短期之內的癥狀改善時間;
(3)對比兩組氣管插管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納入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x±s)和(%)對計量、計數資料進行表示,t檢驗與卡方檢驗差異,以P<0.05表示差異明顯。
2 結 果
2.1 心肺功能指標
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PaO2、SBP、RR與SaO2等指標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改善幅度更大,P<0.05,見表1。
2.2 平均住院時間與癥狀改善時間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與癥狀改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氣管插管率對比
觀察組氣管插管率為2.08%(1/4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75%(9/48),P<0.05。
3 討 論
臨床上,急性心力衰竭屬于常見急診科疾病的一種,對患者生命安全與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亟需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干預[3]。本研究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了常規急診治療與急診集束化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PaO2、SBP、RR與SaO2等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氣管插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充分看出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的效果顯著。這主要是因為急診集束化治療在醫療實踐中充分融入了急診管理理念,將急診流程量化后對其進行合理執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能對醫護人員行為進行有效規范與約束,為急診質量提供有效保障。其次,本研究認為該治療方式能夠降低患者氣管插管率,促使其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快速檢測機制有利于將各項治療措施及早落實;及早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后,能將惡性循環及時阻斷;及早對患者進行通氣治療有利于將其心肌耗氧量降低,促使氧合得到改善,將插管率降低;及早進行再灌注治療能夠將患者死亡率顯著降低;將心律失常與電解質紊亂現象及時糾正能夠促使患者血流動力學保持在穩定狀態。
綜上所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集束化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推廣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秦 良.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對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8):43-45.
[2] 許愛平.急診集束化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及對心肺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3):53-54.
[3] 張 娙.集束化治療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35(11):2532-253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