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霞 陳錦飛
【摘要】目的 明確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關系,以為患者和胃癌發病風險相關性提供依據。方法 按項目設定各分組標準的設立收集病例;完成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檢測,依照 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不同,選定同等人群進行檢測,分別包括各自檢驗項目,檢測項目包括外周血GSTP1基因XPDAsp312Asn,XRCC1 Arg194Trp和XRCC1 Arg280His多態性,進行胃癌相關風險分析。結果 從基因分布序列來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組的XPD312、XRCC1280位點的多態性分布頻率無明顯差異(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頻率在胃癌組、對照組中的對比差異顯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態性分布頻率為17.3%和7.2%和6.9,提示該項數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風險越高、關聯性動態作用越敏感。結論 通過檢測結果分析,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關系,證實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態性可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風險,而與XPD基因多態性分布無關。
【關鍵詞】DNA修復基因;XRCC1;XPD;基因多態性分布;胃癌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胃癌是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一般將其歸為飲食因素和環境因素,而針對遺傳因素的研究,目前還處于研究而階段。有研究結果表明[1],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作為本研究重點探尋課題,實施必要程度的相關胃癌發病風險的預測,勢必在胃癌疾病預防中起到積極的防御效果。具體研究分析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項目設定各分組標準的設立收集病例;完成各病例及健康志愿者檢測,依照 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不同,選定同等人群進行檢測,分別包括各自檢驗項目,檢測項目包括外周血GSTP1基因XPDAsp312Asn,XRCC1 Arg194Trp和XRCC1 Arg280His多態性[2],進行胃癌相關風險分析。選定所有胃癌病例,>40歲,上腹疼痛,伴有食欲缺乏和消瘦;胃癌須根據活組織檢查或細胞學檢查結果確診。
1.2 檢測方法
通過DNA分子雜交技術對從生物細胞內提取的DNA分子進行測序(原理是DNA的堿基互補配對原則):bp序列為靶基因設計定量PCR引物和Taq探針,建立Vero細胞DNA定量PCR檢測方法,并進行特異性驗證[3]。
2 結 果
從基因分布序列來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組的XPD312、XRCC1 280位點的多態性分布頻率無明顯差異(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頻率在胃癌組、對照組中的對比差異顯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態性分布頻率為17.3%和7.2%和6.9,提示該項數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風險越高、關聯性動態作用越敏感。
3 討 論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本研究針對此類問題,實施遺傳因素的相關性研究中,證實XRCC1科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風險,尤其是同時暴露于飲茶或酒精者,患病的概率又得到大幅度提升[4]。XPD Asp312Asn、XRCC1 Arg280His基因多態性與胃癌易感性無關聯,而XRCC1 194Trp等位基因的個體其胃癌風險增高(OR=2.72,95%CI=1.04~7.24,P=0.027)[5]。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從基因分布序列來看,健康志愿者和胃癌病例組的XPD312、XRCC1 280位點的多態性分布頻率無明顯差異(P>0.05),XRCC1 194Trp的分布頻率在胃癌組、對照組中的對比差異顯著,尤其是XRCC1 194Trp等位基因多態性分布頻率為17.3%和7.2%和6.9,提示該
項數值越高,等位基因的風險越高、關聯性動態作用越敏感。
綜上所述,通過檢測結果分析,DNA修復基因XRCC1和XPD基因多態性分布關系,證實XRCC1 Arg194Trp基因多態性可增加人群患胃癌的風險,而與XPD基因多態性分布無關。
參考文獻
[1] 陳亦欣,李先明,白 樺,等.聯合分析XRCC1、XPD和GSTP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在鉑類藥物化療敏感性中的預測作用[J].中國醫師雜志,2011,13(9):1173-1176.
[2] 湯芳芳,歐陽建,徐 勇,等.XPA、XPC、XPD、XRCC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易感性的關系[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0):859-862.
[3] 陳夢如,王建明,郭國平,等.DNA損傷修復基因XPD Lys751Gln、XRCC1 Arg399Gln單核苷酸多態與食管癌遺傳易感性[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8,35(2):273-277,281
[4] 鄧少麗,陳 鳴,陳 偉,等.DNA修復基因多態性與胃癌易感性的關系[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02(6):371-37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