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紅 古麗扎·買買提
【摘要】目的 深入探究中西醫綜合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的具體效果以及應用安全性。方法 對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門診收治的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150例進行研究,根據對患者選用治療藥物的不同,將其分為中西組(n=75)與西藥組(n=75)。對比統計兩組的療效以及評價治療安全性。結果 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78.67%(59/75),遠低于中西組的94.67%(7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經統計對比,中西組的不良反應率5.33%也明顯低于西藥組的21.33%,差異顯著(P<0.05)。結論 中西醫綜合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效果較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不良反應少,不易復發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重視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綜合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73.1;R5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2..01
慢性胃炎胃潰瘍是一種較常見的消化道系統疾病[1]。臨床上也較重視對慢性胃病的有效治療,西醫治療能夠獲得很好的治療作用,但藥物使用時間受限,若長期服用,可引發較大的副作用,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對此,本次特深入探究了中西醫綜合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的具體效果以及應用安全性,以期尋找出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現將本文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門診收治的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150例進行研究,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4.38±2.35)歲;病程7個月~7年,平均病程(3.25±0.67)年。根據對患者選用治療藥物的不同,將其分為中西組(n=75)與西藥組(n=75)。觀察組中本研究所選的患者均已排除重大器官存在嚴重性疾病者,并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比較兩組一般資料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西藥組患者被單純給予西藥治療,依據患者情況采取不同西藥干預治療。對實驗室檢查幽門桿菌為陽性的患者,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根除治療[3],用藥方案為:阿莫西林1 g、卡拉霉素0.5 mg、奧美拉唑20 mg,2次/d;膠體果膠鉍100 mg,3次/d。對腹脹者可加用潘立酮10 mg,3次/d。
中西組患者在西藥組的用藥基礎上進行中醫治療,中藥處方為諸藥連用:厚樸15 g、太子參15 g、黃連15 g、烏梅12 g、沙參、生白術12 g、生地12 g、枳殼12 g、麥冬10 g、郁金10 g、單枳殼10 g、石斛10 g、柴胡8 g。經水煎服,1劑//d,分別于早晚服用。對飲食狀況不佳者,加用沉香化滯丸6 g,2次/d;對肝胃不和者,加用香砂平胃丸9 g,3次/d;對寒凝停滯者,加用十香止痛丸1丸,2次/d;對脾胃虛寒者,加用桂附理中丸1丸,2次/d;對胃絡淤血者,加用元胡止痛片4~6 g,2次/d;對胃陰虧虛者,加用玉竹沖劑1袋,2次/d。
1.3 療效評價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經纖維胃鏡檢查顯示胃粘膜病灶已完全消除,并經實驗室檢查幽門桿菌為陰性;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得到改善,病灶好轉且減少,幽門桿菌為陰性;無效:癥狀及體征未發生變化,病灶無減少或增加,幽門桿菌仍顯示為陽性。
2 結 果
2.1 療效
經觀察統計,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78.67%(59/75),遠低于中西組的94.67%(7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西藥組患者中16例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33%(16/75),其中頭痛5例、惡心嘔吐7例、便秘4例;而中西組患者中4例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33%(4/75),其中輕微頭暈2例、惡心不適2例。經對比統計處理,兩組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慢性胃炎胃潰瘍易反復發作,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影響。西醫治療能夠助于消滅細菌、抑制胃酸,調整胃環境,并減少胃粘膜損傷[4],但難以徹底治根,較易復發。而中醫治療可從源頭消除病因,改善病灶,用藥安全性高,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中西醫綜合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效果較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不良反應少,不易復發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重視應用。
參考文獻
[1] 雷鐵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的中西醫結療效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4):136-136.
[2] 郭宏生.中西醫結合治療胃潰瘍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甘肅科技》,2017,33(6):144-145.
[3] 李 琳.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潰瘍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6):36-37.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