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麗 姜巖 王為
【摘要】青光眼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病機較為復雜。當前,臨床上治療青光眼的方法較多,但相比較來說,中藥安全性更高,通過其制劑,以進一步控制視神經萎縮發展,讓人體視力得以恢復。
【關鍵詞】單味中藥;有效成分;保護青光眼視神經;作用機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青光眼誘因較多,但最終共同通路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凋亡,在臨床治療上,主要通過阻斷視神經的損傷通路,并增強其存活機制,來對視神經保護加以保護,達到治愈的目的。而在控制眼壓的基礎上,運用中藥及相關制劑,其療效更是顯著。本文主要研究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于保
護青光眼視神經的相關作用機制,并將研究結果綜述如下。
1 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分
1.1 單昧中藥
1.1.1 藏紅花
藏紅花又可以稱之為番紅花,為鳶尾科植物,主要成分包括藏紅花酸以及苦苷、原色素等,具有活血化瘀,化痰行氣的作用。當前,藏紅花提取液逐漸被運用于青光眼治療中來,以改善視網膜的血液循環狀況,并維持視網膜內核層功能,避免其Ops波及b波大幅度降低,調節視網膜神經中的自由基,從而轉變其缺血、缺氧的狀況,以免視網膜神經中自由基大量升高而對其膜性結構以及細胞核等造成損傷[1]。同時,藏紅花的提取液給藥途徑較多,能夠有效增強視神經軸突存活率,延長視網膜中的生長相關蛋白表達,有利于對已受損的視神經進行有效修復,促使其再生。
1.1.2 刺五加
該藥物為五加科植物,具有益氣健脾及補腎安神的作用,且在擴張血管以及調節人體免疫系統、轉變血液流變性、抗腫瘤、抗疲勞、控制血栓形成、抗損傷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由于刺五加可以進一步控制視網膜自由基產生,以提升視網膜抗氧化能力,讓其組織間隙谷氨酸的濃度得以降低,從而有效抑制谷氨酸不斷向著玻璃體彌散,讓玻璃體中的谷氨酸濃度也得以有效控制,以起到改善視神經的功效。
1.1.3 燈盞細辛
該種中藥屬于菊科植物,別名燈盞花,其主要包括香豆素、黃酮以及酚酸類化合物等,在調節人體微循環、擴張微血管、控制血管外周阻力、抵抗血小板聚集及提升心腦血流量等方面有著顯著功效。由于燈盞花素可以進一步促使小梁細胞增殖,從而控制其分泌細胞外的基質,讓小梁網篩狀結構得以恢復,并促使房水有效排出,對于原發性開角型的青光眼具有顯著防治功效[2]。同時,該藥物還具有擴張血管及改善視網膜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有效保護人體的視神經,并對受損視神經有修復作用。
1.1.4 丹參
丹參屬于唇形科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了丹參素、丹參酮以及原兒茶醛等,在抗血小板聚集及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改善微循環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視網膜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周邊組織,而丹參對于腦缺血以及再灌注損傷等均具有拮抗的作用,因此丹參注射液可以在形態學上進一步降低細胞結構損傷,并促使其b波恢復,降低視網膜自由基含量,避免其對視網膜造成較大損傷而形成缺血、血氧狀況,嚴重損傷到視神經。
1.2 有效成分
(1)川芎嗪。川芎嗪屬于酰胺類生物堿,具有鈣拮抗、抗自由基、保護視神經、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被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及肺動脈高壓、肝硬化等治療中來。由于川芎嗪能夠有效改善眼部的微循環,并降低血黏度,促使血流速度加快,從而讓軸漿流得以恢復正常,并促使視網膜神經節的細胞軸突再生、伸長,因此在治療青光眼上優勢較為突出。
(2)金絲桃素。金絲桃素為二蒽酮類化合物,其生物活性較強,為特異性蛋白激酶C抑制藥物。同時,該種藥物還可以減輕急性高眼壓的視網膜谷氨酸水平升高狀況,對于保護視網膜有一定應用價值[3]。
(3)三七總苷。該種有效成分為人參、三七主根或是根莖內所提取出的成分,包含了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g1以及人參皂苷Rb1等單體皂苷,其特異性較強,可以有效阻斷受體鈣離子通道,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擴張血管、抗自由基等作用。
(4)葛根素。該種有效成分為主要從豆科植物的野葛、甘葛藤干燥根內所提取出來,有改善微循環及B受體阻斷等作用。同時,葛根素可以有效增加視網膜的內層厚度,并提升RGCs數量,控制中性粒細胞數,削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蛋白表達,對于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2 討 論
大多數中藥化學成分較為復雜,但在治療青光眼上,其效果顯著,不僅可以進一步控制視神經萎縮,而且能夠通過改善人體微循環,提升機體抗氧化能力,并調節血液黏度,來促進眼組織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好的保護人體的視神經。
參考文獻
[1] 彭紅娟,趙桂玲.慢性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視神經萎縮黃斑厚度的比較[J].眼科新進展,2015,35(06):576-578.
[2] 張金軍,董麗娟.青光眼視神經保護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21(13):2405-2406.
[3] 黨 鴻,辛曉蓉.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機制的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6,36(07):680-68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