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雨明 胡婉誼 李雅財 謝嘉飛
【摘要】課堂教學既是將教學理論向教學實踐轉換的核心,又是評價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依據。本文針對教學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將課堂教學與電影類比,得出課堂教學三要素中教學活動實施更為重要的結論。再根據調研數據,分析不同教學模式下上述三環節重要性的變化。
【關鍵詞】課堂教學 電影 區別與聯系
【課題項目】廣東白云學院經濟數學精品課程建設(粵教高函[2016]233號)。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38-02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已成功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許多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開始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但由于處于轉型發展過渡階段,這兩種教學模式還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并存。有的教師一邊在部分班級采用傳統“講授法”授課,一邊又在其他班級采用“項目教學法”或“問題導向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這種背景下,許多教師困惑于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在“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下,這三個環節孰輕孰重?也就是我們目前把教案檢查作為最重要教學檢查手段是否妥當?二是在“新老三中心”教學模式下,這三個環節重要性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二、問題的分析
(一)課堂教學三環節和電影三要素的類比
教案內容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前期準備的重要部分,是一節課延續的“劇本”;教學設計是針對教案內容去設計課堂教學的具體活動,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有效“組織”和“領導”。 “課堂教學”也是展示教學的一系列“影片”。進一步研究課堂教學三環節和電影三要素的特點,不難發現它們有下面更深一層的關系:
1.課堂的“教案”就是電影的“劇本”。教案作為課堂教學的文本,如同電影劇本。好劇本是影片制作的基礎,好教案是課堂教學的前期準備。編劇創造劇本只是對人物和故事進行構造,教師編寫教案只是為了實現教學目和順利開展課堂教學。
2.教學設計就是教師對一節課的“導演”。教學設計好比導演在影片制作過程對劇本、選角、選景的研究和調控進度等的設定。老師作為一節課的“導演”,作用表現為對課堂整體把控,對課堂氣氛提前“預熱”,在課堂教學上宏觀調控教學進展,適當引導學習方向。
3.教學活動實施就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表演”的過程。教學活動實施好比拍攝好的影片通過播放機展示在我們眼前,觀眾直接面對的是演員的表演。教師和學生都是每節課的“演員”,不過和電影不同之處在于電影有NG的機會,而課堂一節課按照“劇本”和“導演指揮”走下來,幾乎無法“重演”,這相當于對“課堂”上師生“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上每節課成功與否同樣關鍵在于將它呈現出來的“師生”有沒有高度完美的配合和恰當的演繹。
(二)一部電影三要素重要性的分析
在電影的三要素“劇本”、“導演”、“演員”中,那一要素才是最為重要的呢?早在電影《表演論壇》2003年會中,楊亞洲作為一名資深導演和演員發表了“我始終感受到演員是最最重要的”的觀點,一個演員的成功,實際上是影視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目前中國票房效應中,影響力最為明顯都是演員,演員在電影市場上吸引觀眾的眼球,直接影響觀眾對影片的判斷。
依據池建宇的《演員與導演誰更重要——中國電影票房明星效應的實證研究》,中國票房受導演和演員的顯著影響,導演和演員都具備一定的票房號召力,其中演員號召力尤為突出。由此我們在票房和觀眾關注度上可以看出演員在影片制作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一席之地。另外從國內的“金像獎”、“金馬獎”、“金雞獎”,到國外“金熊獎”、“金獅獎”、“奧斯卡獎”,總是把“最佳男女主角獎”作為重頭戲放在最后一刻頒發,而“最佳編劇”、“最佳導演”安排在前面,重視程度已見分曉。
(三)“新老三中心”模式下課堂三環節主導者的分析
1.“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三環節主導者分析。“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過分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較少關注甚至忽視與學生的互動。這種教學模式在教案編寫過程中,忽視備課學生這一環節。在教案設計過程中,只注重把教學上認知目標定為教學任務的完成。近幾年來課堂教學手段趨向多樣化,教師在借助多媒體的同時,過分依靠電子課件灌輸教學重點,忽視了和學生面對面之間的教學交流。這種做法讓教師重教案準備,輕視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極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思維。在“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教案的確定者,也就是“編劇”就是教師;教學設計者,也就是“導演”仍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實施者,也就是“演員”,主要還是教師,教師是唯一的“主角”,課堂教學重要參與者學生一律都是配角,也就是一眾“群演”而已。
2.“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三環節主導者分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前期作用是把課堂氣氛“預熱”,事中要把學生引到主角位置,讓學生主動去入戲,去學習知識。“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一個教師主導、學生主演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有主動權,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教案的確定者,也就是“編劇”還是教師;從教學設計者角度考慮,教師職責轉變為“總導演”,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工作和任務,也會主動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因此學生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副導演”;最后從教學活動的實施者角度分析,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走上講臺的“學生”才是真正“主角”,教師充其量只是個配角,最多排在“男(女)二”、“男(女)三”的位置。
從以上比較和分析不難得出:無論是那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三環節最重要的都應該是教學活動實施,而在不同模式下,教學活動實施者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學生重要性以及教學參與度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下均大大提升。
三、結論的驗證
為說明以上結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我們設置了問卷共四個問題進行調查。問題一:一部電影中劇本、導演、演員誰更重要;問題二:一節課中教案、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實施誰更重要;問題三:一節課中老師、學生、師生共同體誰更重要;問題四:電影三要素和課堂教學三環節是否具備可比性。
根據統計可知,針對問題一,在電影的三要素中,老師群體中認為劇本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65.71%,學生群體中認為劇本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42.86%,但并未超過半數,而且在這個問題中,演員這一選項中占比第二,為35.71%,和占比第一的劇本相差并不遠。這個答案說明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持有的態度還是有一定差距。分析一下其間的原因,教師在年齡上更顯心智成熟,考慮電影更看重其故事性和內涵,而學生相對年輕,考慮這個問題標準并非單一,很多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這也許就是為何年輕人中追星人數多、影視明星粉絲更多以年輕人為主的原因。
統計可知,針對問題二,老師群體中認為教學實施活動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57.14%,學生群體中認為教學實施活動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達75.71%,說明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對這個問題意見雖然一致,但是差距明顯。實際情況是,現實中很多課程是教研室共同備課,也就是編寫好的教案是統一的,但是為什么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大相徑庭,得到學生的肯定(評價)高低相差較大呢?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實施活動的重視程度有一定的差距,教師降低了課堂上教學實施的重要性,從而也就輕視了課堂上師生共同體表現,而學生的統計結果說明一節課成功與否完全從師生共同體課堂表現,也就是課堂效果來評斷。
針對問題三,老師群體中認為師生共同體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82.85%,學生群體中認為師生共同體更重要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88.58%,說明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對這個問題意見也基本一致,但在實際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基本都是教師一言堂,基本忽視學生的存在,這也說明許多教師思想和行為具有矛盾性,一邊內心清楚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另一邊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卻像個“戲霸”,只顧自己“表演”,完全不給“群眾演員”更多的表現機會;從另一角度也說明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堂上重視自己的表現,提高自己在課堂上“分量”,角色無論大小,能完美表現才是最佳。
調查統計可知,針對問題四,老師群體認同電影和課堂教學具有可比性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91.43%,學生群體認同電影和課堂教學具有可比性的占絕大多數,比率為84.26%,說明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一致認為一節課的教學就如同一步電影的制作過程,這是一個特別關鍵的結論,不然前面三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和分析就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數據卻暴露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大家把它和問題一、問題二的結果對照一下不難發現,一方面教師和學生都同意電影三要素和課堂教學三環節具備可比性,另一方面卻最看重電影中的劇本,最不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教案編寫,幾乎可以說師生態度前后具有自相矛盾性。這一結論說明教學過程具備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角色的定位容易搖擺,從比率上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容易迷失自我。更進一步說明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想要一下子將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必定困難重重、實施起來難度很大,而在這個轉變過程處于關鍵位置的教師,需要首先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角色定位,其次才能夠有能力去引導學生思想和角色的轉變。
四、小結
本文引入電影制作過程,和課堂教學相類比,分析課堂教學三環節重要性,及教師、學生、師生共同體在課堂教學中地位,旨在優化課堂教學,進一步得出重要結論:課堂教學不應以教案作為最重要的環節,而是要回到教學活動實施這個根本上來;應用型技術大學的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尤其在“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下,更應該考慮學生學習特點,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圍繞學生學習主動性展開。
參考文獻:
[1]朱衛娟.優化課堂教學的“三環節”教師之友[J].1996,(03).
[2]彭雨明.“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在《工程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