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以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為基礎,開展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實驗。在此過程中踐行以用促學、選擇性學習及多元化評價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驗證了這一教學方法對于構建高效讀寫課堂、提高學生語言產出性技能的可行性。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大學英語讀寫課程 教學實驗
【基金項目】全國第七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項目編號:ZGWYJYJJ2014Z06)。
【中圖分類號】H3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95-02
一、引言
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等學者在2015年提出的一套適用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全新理論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其旨在解決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效率低下的弊端[1](P369),以提高課堂質量,更好的為學生未來的就業服務[2](P34)。本文以“產出導向法”這一本土化理論為指導,探討如何將這一革新的教學理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探索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評價方式,以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產出技能的提升。
二、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的前身為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和“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3]。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的探索與嘗試,產出導向法以Swain的“輸出假說”及語言學習的文化視角為理論基礎,提出以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挑戰了國內外流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主張教學必須要實現教學目標和促成有效學習的發生,并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及“以評促學”四個教學假設為指導,將產出活動作為語言學習的驅動手段和學習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縮短輸入性學習到產出性活動的距離,使其有機聯動,促成高質量課堂。就教學目標而言,它以輸出為起點和最終目標,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以致用;就教學方法而言,它以產出活動為重點,將輸出與輸入相對接,有效提高了大學英語課堂效率[4](P107)。
基于上述教學理念和教學假設,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由三個核心環節(組成:一、驅動,即教師設計具有交際性和認知挑戰性的交際場景,在完成交際活動中發現自我語言不足,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增強學習輸入的動力;二、促成,即教師描述產出任務,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輸入材料進行處理,獲取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內容、語言形式及話語結構,以更好完成產出任務;三、評價,即學生在完成產出性任務后,以教師評價及師生合作評價等多種評估方式對其學習效果進行檢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產出能力[4](P107) [5](P553-557)。三個環節互相聯系、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密不可分。
三、教學實踐
基于產出導向法,結合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筆者設計了一個單元的教學方案(《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 1》第3單元: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并進行了為期3周的教學實驗,每周3課時。教學對象為2016級物聯網專業學生,共28人,該專業學生將在大四時赴美學習,對于英語語言能力有較高要求。教學實驗后,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形式了解學生對于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改革的反饋與評價。
3.1 教學目標
基于產出導向法,筆者為本單元設定的交際目標為:能就社交網絡對于大學生活的影響獨立開展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匯報(presentation);語言目標:(1)完成任務所需的20個基本詞匯,10個短語表達,10個互聯網流行詞匯或表達;(2)掌握調查報告的文章結構。
3.2 產出任務
最終的產出性任務將以演講匯報(presentation)的形式完成,學生在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能夠就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這一主題開展調查,包括問卷設計、訪談內容準備、調查結果統計等,并就調查結果進行3分鐘的演講,包括總結調查結果并提出關于如何高效使用社交網絡的個性化建議。
設定這一產出任務,主要考慮了任務的難度系數、教學價值和交際價值[4](P107)。由于實驗對象班級的學生英語尚未達到中高水平,選擇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這一主題更為貼近其生活,無論是采訪或是受訪,學生相對不會產生畏難情緒;此外,學生們將在大四這一年赴美學習,因此將開展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并進行演講這種形式作為產出任務,一方面在實踐應用中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及口語的英語產出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其提前體驗了美國課堂較為普遍的作業形式,為其赴美學習提前做好準備,具有一定的交際及教學價值。
3.3 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主要基于產出導向法提出的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循序漸進,依次展開。
3.3.1驅動環節
驅動環節是產出導向法最有創意的部分[5](P553),如何能利用此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參與到具有交際價值的場景中來,是任務設計的挑戰之一。因此,課程開始前,教師布置學生觀看電影《社交網絡》,并結合實際撰寫觀后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程開始后,基于社交網絡對于大學生活的利弊分析,教師按照學生投票,將其分為“利大于弊”與“弊大于利”兩組開展辯論。學生經討論后每組各推選四位同學作為辯論代表,所有小組成員需共同討論辯論方案,準備論點、論據,辯論過程以遞送紙條形式為辯論代表提供辯論支持。
在此環節中,由于學生完成了課前任務,對辯題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整場辯論中,學生參與度高,表現欲強,興趣濃厚。雖然大部分的辯論皆為中英結合,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交際任務有了初步嘗試,并在參與過程中激發了對于知識的“饑餓感”[5](P553)。辯論結束后,教師布置產出任務,即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關于互聯網對于大學生生活影響的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演講匯報。
3.3.2促成環節
作為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節,教師在此環節需充分發揮中介作用[4](P108),為學生完成產出任務提供內容、語言形式及話語結構等支撐, 有選擇的進行學習,以實現學用一體。
(1)語言促成
師生共同閱讀單元內提供的語言輸入材料,并在此過程中,挑選在問卷調查能夠使用到的詞匯、短語及表達方式。教師針對挑選出來的內容設計相應練習,以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實現語言促成目標。語言促成任務的設計主要參考了邱琳教授語言促成路徑設計[6](P389-340),由于篇幅原因,以下僅列出其中三種練習作為代表,
任務1:完型填空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1)With _________, students hav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boundless amount of information online.
2)The college campus has been _________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3)As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set limits on the online time to_____________Internet connectivity while avoiding its pitfalls.
參考答案:Internet access; transformed, gain the benefits of
任務2:英漢翻譯
在此信息時代,作為大學生,我們也應該轉變原有的傳統學習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幫助我們獲得更加有用的信息及知識。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參考答案:In this information age, as college students, we need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 and try to gain the benefits of Internet access, so as to help us acquire more qualified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任務3:口頭作文
Please describe the Information Age by using the expressions below.
transform Internet access gain the benefits of
參考答案:The Information Age is an idea that the current age will be transformed in to a new era, which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eely, and to have instant Internet access to knowledge tha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find previously and gain benefits from it.
通過設計此種“產出型”的練習,激活語言輸出途徑,逐步完成語言促成目標,幫助促成對象的目標語言更為貼近任務主題、對完成產出任務有表意功能強的語言形式[6],學生在此有針對性的語言促成練習中,由對單純語言釋義的理解到逐步應用,循序漸進的掌握了語言的輸出應用途徑,更加有針對性高效率的完成了語言促成任務,并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完成對于單詞理解及使用的內化過程,為完成最終的產出任務做好語言上的準備。
(2)結構支撐
在以往的讀寫課程教學中,學習或練習的文章與實際學習、生活聯系不緊密,學生普遍存在的語言表達困難及得不到及時反饋的問題無法解決,使得寫作課往往成為“百度翻譯課”,抄襲現象成風,學生缺乏主動進行練習的欲望。因此本環節的設計依然以實現產出任務為目標,寫作課不再單純為了撰寫某種類型作文而設計,而成為完成產出任務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與教師共同進行探討和分析,為完成產出任務提供有效支撐。
在本次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引導學生完成調查報告和實現最終的演講匯報,教師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首先為學生展示相關調查報告的例文,并結合思維導圖,師生共同分析并總結調查報告的結構,理清每一部分需要呈現的內容,例如:
圖1 調查報告思維導圖教學示例
基于每一部分的內容,進一步確定調查問卷的思路,進行調查問卷設計、掌握調查結果統計的基本方法。接下來,學生開始分組實踐,并基于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在此過程中,調查問卷的設計及回收皆為小組團隊合作完成,而調查報告則需獨立完成。學生不僅體驗了團隊合作的樂趣,鍛煉了口語能力,也在彼此的配合中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及問題;獨立完成調查報告并最終進行演講匯報則考查了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效果。
3.3.3評價環節
評價環節主要采取通過師生評價、生生互評等綜合性評價方式進行,以幫助師生不斷改善劣勢,強化優勢,以進一步提高產出任務的效率和質量。
在演講匯報環節,學生展示調查結果并提出個性化的解決辦法或意見。展示者、聽眾及教師分別按照師生共同制定的評價標準進行打分,并按照相應比例,計算出最終分數。匯報結束后,教師統一做出點評,肯定在完成此次調查報告中大部分學生的努力及優勢之處,比如調查問卷設計詳略得當,主要問題突出,數據分析準確、調查報告簡練、得體;同時對學生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比如一些普遍的語法錯誤,以及在調查報告中較為口語化的表達,并提出改善意見。
總體來說,學生的展示環節較為成功,大部分同學能夠獨立完成調查并就調查報告的內容進行流利、連貫、精煉的分享,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小部分基礎較差的同學在分享環節有一定困難,問題不僅存在于口語表達,如整體演講的結構、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PPT的制作都存在相應的不足,在后續的教學中仍需接受進一步的指導及鍛煉。
3.4 教學反饋
教學實驗完成后,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就教學方法、學習成果及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等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了解。統計結果后發現,28位學生中,除2位學生選擇“沒有特別感受”以外,余下的學生對新的教學方法都表示認可,表示以此種產出任務帶動學習的方式真正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上課節奏變快但是更加有趣、實用性更強,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能更有效率的內化知識并加以運用。此外,在完成調查報告并進行展示后,體會到了團隊合作及獨立完成任務的樂趣,在大家一起創造的語言環境中,逐漸克服了“英語表達尷尬癥”,收獲到了以往沒有的成就感。但與此同時,也有小部分同學分享了產出任務完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比如“自己英語基礎不好,獨立完成調查報告感覺很困難”,“在撰寫調查報告過程中,有些內容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教師評價過程中,可以就每一個學生單獨做出評價,而不是集體評價”等。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學生對于產出導向法的評價普遍較高,由于班級人數相對較多,教師的支架作用還未得到個性化的發揮,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指導不充分,在未來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調整教學設計,尤其是評價環節,以期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產出任務,真正實現語言輸出。
3.5教學反思
完成此次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讀寫課程教學試驗后,筆者對如何構建高效讀寫課堂、提高學生產出性技能又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在產出導向法的指導下,學生在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學習中,課文不再是唯一的語言輸入材料,為了完成產出任務,教師和學生可以選擇性的輸入文本知識,并補充其他具有交際價值的文本材料。整個過程中,相比于傳統讀寫課堂,多樣性的輸入材料及輸入途徑刺激了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欲望,學生學習的目標性更強,參與度更高。
其次,課堂氣氛更為活躍,“教課文”不再是讀寫課程唯一的教學模式,尤其在“促成”環節,更加針對學生語言基礎的練習環環相扣,練習內容來自于課文但又不拘泥于課文,難度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詞到句再到段落表達,幫助學生循序漸進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及時運用鞏固;此外,更多滲透在每一環節的“說”與“寫”的任務進一步推動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提升閱讀的興趣。
第三,學生以完成產出任務為目標,每一堂課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并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及時得到學習反饋,改善了傳統讀寫課堂中被動輸入知識、被動完成練習、缺乏主動輸出途徑的學習體驗,更易產生對于學習英語的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第四,教師的支架作用還需更為細化。針對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其課堂內化知識效率相對較低,個別同學無法跟上課堂節奏,教師可以在課下針對此部分同學設計基礎性練習,并督促其在課下多進行輸出性練習的同時給予相應指導,以幫助學生在夯實英語基礎的同時,跟上班級大部隊,進一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四、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中長期存在著學用分離的兩種傾向,一是課堂以“講課文”為主導,忽視語言輸出;另一種“輕語言,重交際”,忽視教師的支架作用[4](P112)。產出導向法的應用,為此種傾向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式。本次實驗雖驗證了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大學英語讀寫課程的可行性,但其僅是改革開始,讀寫課程的核心“讀”依然是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產出”的必要途徑[7](P119-120),如何基于產出導向法,進一步優化大學英語讀寫課程,在保證輸入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證產出質量,以真正提高學生的產出能力,還需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思考及實踐檢驗。
參考文獻:
[1]張伶俐.“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雙月刊), 2017, 40(3): 369-376
[2]劉小杏,黃小芳.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驗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 19(1): 34-38
[3]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4]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2):106-114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547-558
[6]邱琳.“產出導向法”語言促成環節過程化設計研究[J].現代外語,2017,40(3):386-396
[7]黃珍.產出導向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31(8):115-119
作者簡介:
于姍姍(1987—),女,天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