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摘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深切體會到被賞識的重要性。學生被教師賞識,就會發揮學習積極性,就會學有所成。教師被領導賞識,就會發揮工作積極性,就會“教有所得”。事實上我認為賞識含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而這些都基于一個字—愛。
【關鍵詞】尊重 教育 賞識 表揚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90-02
怎樣去正確賞識你的學生,怎樣讓你的學生在你的賞識中激發出他們的潛能,確實是一門需要潛心研究的學問,也是檢驗一個教師是否真正會愛你的學生。什么是真正的賞識?作為一名心理老師兼班主任,我認為賞識學生,那就是“尊重、寬容、理解、信任、傾聽……”。
一、賞識就是尊重
沒有高高在上,也沒有所謂的師道尊嚴,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就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
小極總是調皮搗蛋,不守紀律。喜歡激惹別人,不是打一下,就是推一下,又愛搞惡作劇,人緣很差。每次做錯事時,他要么一聲不吭,死不開口;要么是結結巴巴,語不成句;要么是莫名其妙地笑。他媽媽也無法調教,經常向我求助。
我發現他有兩大特點,一是語言表達能力不佳,肢體語言豐富,喜歡搞惡作劇;二是不分場合,喜歡莫名其妙地笑。我什么方法都用了,但似乎招招失靈。我想既然能做孩子一天的老師,那就是與孩子有一天的緣分,我不能放棄他,我一定能找到打開他這把“鎖”的鑰匙。
二、賞識就是認同。
賞識是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愛與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奧,也許就是一句“你很有潛力”,“我就知道將來你能在這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就是一次聊天,就是把沒有自信的學生推到賽跑道的起跑線上的,甚至它還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驕傲”。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愛的動作、一次表現的機會,往往就蘊含著賞識,就能生動地表達你的賞識。
小添是一個有個性的孩子,QQ名是添添超人,QQ簽名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覺”。正如他的簽名折射出他的性格,敢說敢做,打架罵人。膽子大,有些霸道,不太服管。經常老師在上面說事時,他在下面隨便插話或嘀咕,臉上露出不服氣的樣子。
第一次因為一點小事,小添用鋼筆劃破女生小旋胳膊,對于初犯,我給他講道理,但還是認為他沒有錯,很不服氣。第二天早點時我又對這件事總結強調,我說:“同窗四年,應該珍惜緣分和友誼,將來再過二十年長大了聚會,回想現在的美好,而不是傷害。有什么必要一點小事大動干戈傷害自己的同學?”我看見他的臉微微一紅,好象很羞澀、不好意思。我以為他會改變錯誤做法。
可是過了幾天早讀他不讀,早讀監督員小旋去管他。他根本不聽,二話沒說,將小旋推倒,又踢了幾腳。我意識到問題越來越嚴重,我跟他無法溝通,就叫家長來一起來探討。當他爸爸面他老老實實認錯,我看到到孩子的兩面性,我想這次他的毛病會徹底改變了吧。
可過了幾天又與女生小利沖突,我想學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我讓他們自己反思男生女生應該如何相處,如何解決,是他倆解決,還是請老師協助解決,還是請家長多人解決?他們想了一會,異口同聲地說他倆和平解決。我又問他下次和女生相處有摩擦怎么辦?模擬兩種情景讓他體會,一種是暴力地打罵,一種是送上一句禮貌用語“對不起”。他選擇第二種好。小添從此能不能改變暴力行為呢?我又將此事告訴他爸爸,希望家長配合老師進一步教育孩子學會與女生相處。
小添的反反復復也一直困擾著我,我一直在思考尋找轉化契機在哪呢?一天晚上,我在班級QQ群上,忽然他發了一句:“老師,您好”我說“您好,在干什么呀?”他發過來一張圍棋圖片說在準備比賽。我趁機夸他幾句,說了鼓勵他“加油”的話。通過QQ聊天鼓勵他學圍棋,果然拉近我與他的感情,不久他邀請我加入他的保釣群,把我設為管理員,我請教他設管理員的方法。他馬上又請求把他設為班級群小管理員,希望自己可以班群做工作。我擔心別影響他的功課,怕家長不愿意,就說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時候告訴他。沒想到接下來幾天他都不太高興,正好有個別家長總問作業,我請他幫忙為班級發作業,他非常高興。沒想到擔任班群小管理員,進一步迸發了他的主動性。
三、賞識就是寬容。
賞識不僅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還要學會寬容每一個學生,贊賞每一個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贊賞每一個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贊賞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超越。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每一個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并真誠的幫助他們,那么,奇跡就會發生。
參考文獻:
[1]郝正龍.促進師生互動,加強師生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
[2]翁文娟.多樣交流創建“和諧師生”關系[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
[3]鄭紅東.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心理的需要[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