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朱群峰 郭修遠
【摘要】畢業典禮是學校的一項重要活動,為充分挖掘國內一流高校畢業典禮的儀式教育價值,通過國內外一流高校畢業比較得出啟示:校方應轉變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時間上給予充分保障,并在儀式上為每一位畢業頒發證書;校方盡可能邀請畢業親朋好友參加,注重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廣泛邀請社會名流。
【關鍵詞】畢業典禮 國內外 一流高校 教育價值
【基金項目】2016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項目(項目編號:16GC03):“2+x”畢業季主題教育模式構建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33-01
畢業典禮是學校的一項重要活動,承載著學校文化中眾多的理念與情緒,發揮著儀式慶典活動所普遍具有的功效。它既是學業生涯的重要節點,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節點。為正確審視我國一流高校的畢業典禮,充分挖掘國內一流高校畢業典禮的儀式教育價值,發揮儀式的溝通凝聚作用,特對國內外一流高校畢業典禮儀式進行比較借鑒。
啟示一:轉變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曾說過,畢業典禮是學校對學生多年苦讀的認可,是學生對青春的告別,也是學業完成后承擔責任的開始,這個儀式的主角是學生,老師應該當綠葉,或者是“配合演出”。對于學生來說,畢業典禮是值得珍藏一輩子的大事,學校理應給他們一個機會,表達對母校的愛與留戀。然而我國大多一流高校中還很少有學生自己策劃畢業典禮的現象,可以嘗試委托學生會成立學生組委會來參與、策劃畢業典禮相關事宜。如近幾年,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畢業典禮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學生的自制視頻,這既提升了所有參與人員的情感與心理體驗,又增添了現代化元素,使畢業典禮突破了傳統嚴肅呆板的形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1]。
啟示二:典禮前移,給予充分時間保障
哈佛、劍橋、牛津等世界知名大學的畢業典禮一般都會持續一周左右的時間,并且每一天都舉辦相應的慶祝活動,典禮上,每一個畢業生都有和校長握手、擁抱的機會,并得到校長的祝福。若沒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哈佛畢業典禮有三項主要活動。除了全校集中在哈佛園的畢業典禮以外,還有本科生畢業儀式和畢業生日。劍橋各學院的畢業典禮每年集中4 次舉行,畢業生可自選時間。反觀國內高校,畢業典禮大多集中在一天或半天舉行,流程大致是領導講話、宣讀優秀學生名單、校友發言、象征性地為部分畢業生代表授予學位,給人的感覺往往是“突然開場、戛然而止”。事實上早在每年4、5月份的校園,就有成群結隊的畢業生,身著學位服合影留戀。學校可以在學院安排活動的基礎上,統籌兼顧,安排統一的活動或給予一定的物資保障,這樣適當延長畢業典禮的時間跨度,更能充分發揮典禮的教育作用。
啟示三:以人為本,為每一位畢業生頒發證書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曾指出:倡導學校領導為每一位畢業生或畢業生代表頒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激勵大學生勤奮向上、求實創新。從對畢業生授予學位儀式比較來看,國外高校普遍采取了為畢業生一一授予;而國內高校畢業生授予學位形式主要有下幾種:1.校領導、學位委員會委員為全體學生頒發學位;2.只宣讀學位授予決定,不舉行“撥穗禮”;3.為畢業生代表頒發學位;4.按學部或學院為單位分多場舉行,校長為每位畢業生授予學位。
一個隆重而莊嚴的畢業典禮不僅是對莘莘學子的一種嘉獎和鼓勵,更是重視人、尊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通過這個莊嚴的儀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大學禮儀的神圣,理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給予的厚望,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2]。在畢業典禮上為每一名學生授予學位,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實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神圣感的,學生一一上臺從校長或學術委員會成員手中接過學位證書,并讓其把流蘇從右邊撥到左邊,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對每一位畢業生來說都彌足珍貴,體現了學校對每一位學生個體的尊重[3],是對每一位畢業生的高度認可,激勵著畢業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使出渾身解數以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
啟示四:發揮學校、家庭共育功能,廣泛邀請家屬觀禮
學生親朋好友參與畢業典禮增進了校方與學生家庭間的交流,增進了學生和其親朋間的情誼,從而形成了教育合力,提升了畢業典禮的凝聚功能。
國外的高校通常是邀請1-2名學生家屬參加,在畢業典禮前,學校會向家長寄出由校長簽名的邀請函,典禮當天學校專門安排免費的班車接送學生家長、親屬并提供食宿,讓家長在禮儀和精神層面加深與孩子的情感。由于條件受限,國內一流高校只能邀請部分家長代表參加,不像國外高校那樣所有學生家長都參與其中,但這無疑是一種好的趨勢,表明學校正注重與家庭教育的聯系。如2014年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的畢業典禮安排了畢業生家長發言,畢業生家長的喜悅與感激之情得到抒發,使在座的畢業生熱淚盈眶。
啟示五:加強社會溝通,邀請社會知名人士
通常,國外高校的畢業典禮大多邀請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家或知名人士發言,這些人有些是學者、專家,有些是老校友。他們的身份可能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通過典禮致辭的形式,與學生們分享人生的經驗,并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提出友善的建議等等。這些人往往承擔著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對畢業生成長與發展的殷切希望,他們既是畢業生未來發展的引導者,又是他們的表率。眾所周知的比爾蓋茨、喬布斯、布隆伯格、奧普拉等當代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都曾被邀請到畢業典禮現場為學生做演講。
我國一流高校畢業典禮上高校社會人士的發言人主要由校友或企業單位代表擔任,很少邀請非校友的社會知名人士。高校可以嘗試擴大范圍,根據學生需要與興趣來邀請一些為大家所熟知的社會名流,相信他們的勵志故事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共鳴,從而更好地完成這一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鄭倩倩.中國一流高校畢業典禮現狀梳理及改進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6(6).
[2]王艷.西式畢業典禮背后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9):90.
[3]呂程,唐魁玉. 援正流蘇——對哈工大2007 屆本科生畢業典禮的文化人類學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