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蓮 廖雪英
【摘要】本研究首先從將觀念轉變過來并將目標明確下來、將責任主體及服務對象明確下來、對地域及服務人群特點進行分析然后廣泛宣傳發動、上門入戶主動簽約四個方面分析了農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的途徑,然后從沒有完全形成全科醫學教育理念、沒有充分調動全科醫生的積極性、沒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職責、具有相對滯后的信息化進程四個方面對農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農村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固定診療關系
【中圖分類號】R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49-01
《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在2011年7月頒布,明確指出對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進行健全,基礎為全科團隊,將家庭醫生制度建立起來,對基層首診進行逐步實施,分級診療[1]。蕉嶺縣蕉城鎮衛生院在2017年4月份開始全面鋪開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的探索,依據農村居民的特點,然后將其和自身基礎條件有機結合起來,將重點設定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等。
1.農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的途徑
1.1將觀念轉變過來并將目標明確下來
要想有效實施家庭醫生制度,首先應該將傳統的就醫模式轉變過來,將新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著力構建起來,其單位、載體、基礎、形式分別為家庭、社區、電子健康檔案、契約服務,使人人享有家庭醫生的目標得到最終實現,途徑為通過將健康管理、服務及關懷等提供給患者[2]。
1.2將責任主體及服務對象明確下來
簽約服務的主體、平臺、支撐分別為全科醫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村衛生室、服務團隊,聯合全科醫師、鄉村醫生等將社區團隊建立起來,將形式設定為契約服務,一方面將常見病、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等首診轉診服務提供給簽約居民,另一方面將雙向轉診服務提供給簽約居民,同時對預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進行大力開展,將公共衛生服務及基本醫療提供給社區居民。
1.3對地域及服務人群特點進行分析然后廣泛宣傳發動
農村地區的普遍特點為地廣人稀,即具有較小的服務人口密度、廣闊的地域,完整的覆蓋網絡的構成成分為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將具有過大的服務半徑的問題有效解決掉。由于農業人口是主要服務對象,居民具有較低的文化程度、較慢的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較窄的信息渠道,因此簽約服務的一個關鍵點就是促進居民至少簽約服務程度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對改革進行推進的過程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針對社會各界對全方位的宣傳及發動進行大力開展。
1.4 上門入戶主動簽約
家庭醫生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為契約服務,為主要簽約形式特殊群體簽約、門診簽約等,本衛生院將逐門逐戶上門簽約的方式充分利用了起來,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農村居民具有自身的特點,在28600人中簽約11799人,達到了84.6%左右的戶籍人口簽約率,年度簽約指標達到了140%的完成率,將28545份電子健康檔案采集并建立了起來,達到了99.8%的建檔率。5904例60歲以上老年人完成體檢,達到了79.1%的體檢率[3]。
2.農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建立固定診療關系的問題及對策
2.1 沒有完全形成全科醫學教育理念
目前,我國仍然具有較為滯后的全科醫學教育,和真正意義的全科醫生要求相比,家庭醫生還缺乏較高的整體素質,要想使簽約服務固定診療模式得以實現,關鍵是要促進全科醫生服務能力的有效提升。只有全科醫師能夠將社區居民個人基本健康問題一站式解決掉,才能成為社區居民的守門人,雖然通過前提推進便民措施、配置人才,群眾對家庭醫生的認可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但是將守門權交給社區仍然持不放心態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懷疑全科醫生的服務能力,在兌現服務承諾方面仍然具有較低的內涵質量,即便具有較高的數量指標,數量與質量不成比例,需要進一步加強全科醫師的培養及團隊建設。
2.2沒有充分調動全科醫生的積極性
和大醫院相比,農村全科醫生一方面具有較低的待遇,另一方面具有較低的社會認同,同時個人的職業發展及支撐晉升也具有有限的空間,全科醫生與護理崗位缺乏充足的吸引力,社會長期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采取怎樣的措施將優秀人來吸引過來就留下來對家庭醫生工作進行負責,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將正確的輿論導向樹立起來,同時還需要在更高的層面將相關制度及資源配備出來,給予全科醫生的價值以充分尊重[4]。
2.3 沒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職責
應該逐步探索將專職家庭醫生助理或護士配備給家庭醫生,有效優化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組成,鼓勵將社會組織的力量引入,從而促進家庭醫生服務水平及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內部結構設置進行優化,對既往醫院式管理套路進行改革,將家庭醫生的后臺支撐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
2.4具有相對滯后的信息化進程
社會一方面應該盡早完成改造區域標準化信息工程的工作,另一方面還應該對培訓和建設衛生中心內部信息化的力度進行強化,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一些功能應有的作用在滯后的信息化建設的情況下無法發揮出來,同時還導致家庭醫生在工作中具有顯著的重復勞動現象,從而將有力的信息支撐提供給家庭醫生責任制的實施,最終達到促進標準化程度及效率顯著提升的目的[5]。
總之,全科醫生和居民簽約并將固定的診療關系建立起來是家庭醫生責任制的基礎,應該在農村社區對廣泛宣傳發動進行大力宣傳、將包括鄉村醫生在內的全科團隊組建起來、對上門簽約進行開展并將電子健康檔案采集下來、將新型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建立起來,依據不同服務需求將不同的簽約服務內容提供出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1(10):609-612.
[2]劉曉溪, 陳玉文,畢開順.借鑒英國醫療服務體系破解我國實施雙向轉診制度難題[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9):2926-2929.
[3]鮑勇,諸培紅, 王金柱,等.健康守門人制度與中國醫藥衛生改革[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3):333-340.
[4]賀小林, 梁鴻.推進家庭責任醫生制度改革的理論探討與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 5(6):4-8.
[5]侯建林,柯楊,王維民.我國全科醫生制度面臨的困難和發展建議[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 2011, 12(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