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裕鴻
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 廣東 深圳 518133
公共電子閱覽室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各級服務點、圖書館、文化館,以及具備條件的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提供集互聯網信息查詢、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資源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培訓、網絡通信、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自“十二五”以來,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實施方案》指導下,各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業務建設蓬勃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的方向和著力點聚焦在空間再造上。傳統的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可提供上網、影視音像資料瀏覽及電子數據庫訪問等服務,服務載體限于臺式電腦。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移動上網設備的廣泛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面臨著空間再造和服務升級的迫切需要。
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新館(下稱“寶圖新館”)于2004年立項,2011年開工建設,并于2013年底開放投入服務。
在寶圖新館建設項目立項時,原本規劃場館3樓整層作為電子閱覽區,面積近3000平方米,以提供臺式電腦免費上網和借用音像光盤瀏覽各類音像資源為主要服務。按照此規劃,電子閱覽區將配置超過300臺公共電腦,音像光盤實行閉架管理,僅供館內使用。當時,讀者進行電子閱覽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臺式電腦,瀏覽各類音像資料則是通過VCD、DVD等。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讀者的上網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電子閱覽區電腦上網的需求急劇下降,讀者更多是利用個人設備上網,選擇在線視頻網站和手機客戶端,進行音像資源的搜索和閱覽。
因此,寶圖新館對場館3樓重新規劃,構建一個提供電子閱覽、音像資料借閱、數字閱讀創新體驗及工業技術圖書閱覽服務的數字主題閱讀空間,并將之命名為“數字服務與體驗區”[1]。
第一,保留一定數量的公共電腦提供基礎的電子閱覽服務。再造后,劃出近200平方米的公共電子閱覽區域,提供50臺公共電腦供讀者使用。讀者可憑讀者證使用公共電腦,訪問包括中國知網、博看電子期刊、超星電子圖書等在內的24個電子數據庫。
第二,音像資料光盤實行開架借閱。所有上架的音像資料均貼上條形碼。和借閱紙質圖書流程類似,讀者挑選所需的音像光盤后,通過讀者證辦理借閱手續,即可把音像光盤從館內借出。
第三,打造“創客e家”創新體驗空間。創客e家由造夢館、數工坊、音炫室和匯客廳四個功能區組成。其中,造夢館提供虛擬現實(VR)閱讀、3D打印等新智能硬件體驗服務,數工坊為應用程序開發者提供創意App展示,音炫室提供高品質音樂試聽服務,匯客廳是專為“草根創客”開辟的創新經驗交流空間,可以舉辦創業沙龍、項目路演、創意培訓等活動。
第四,融合工業技術主題閱覽服務。為了營造空間風格一致性,匹配該樓層的數字服務與體驗的核心功能,該樓層單獨設立工業技術閱覽區,提供工業技術類(T類)圖書借閱服務[2]。
再造后,寶圖新館3樓以數字服務與體驗區的面貌正式投入服務。數字服務與體驗區有效發揮了數字主題閱讀空間功能,各項業務開展亮點紛呈。2017年,接待上機讀者5.1萬人次、無線上網35.6萬人次、音像光盤外借1.7萬張次、工業技術類圖書外借5.6萬冊次,各類數據庫訪問量421萬次。依托“創客e家”開展VR閱讀、創業沙龍、創新論壇等活動77場,開展高品質視聽鑒賞活動124期,累計吸引1.2萬余人次參與。
閱讀隨著技術發展而走進數字化、移動化、全民化時代,對公共圖書館電子閱覽服務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公共圖書館應當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導向,緊貼技術發展趨勢,通過空間再造和新技術應用,打造多元化的數字圖書服務,培養和提高讀者數字閱讀技能,引導數字閱讀全方位融入閱讀推廣工作。※
[1]赫英鵬,劉妍.公共圖書館主題閱覽空間構建研究——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2018(3):106-111.
[2]楊雄標.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實踐與思考——以深圳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6(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