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映照的現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沐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云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為了能在縣城里分到一套房子(結尾時李雪蓮說其實是為了要第二個孩子),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假離婚。分到房子時丈夫卻甩掉她接納第三者。李雪蓮不服氣,便向縣法院起訴丈夫。但人證物證俱在,李雪蓮被判敗訴。心灰意冷的李雪蓮希望丈夫只要能當眾說明離婚的初衷是假的,就停止訴訟。可誰知,丈夫不但否認一切,還當著弟兄的面指責李雪蓮不是處女,羞辱她是“潘金蓮”。本是家庭糾紛案,結果變成人格名譽侮辱案,李雪蓮再也坐不住,一路上訪由此開啟。
整體地看來,影片在價值取向上站在憐憫李雪蓮的這方。但是,仔細推敲后我們會發現李雪蓮起訴丈夫的理由并不成立。既然雙方已經同意離婚,且在民政部門依法辦理離婚手續,那么在法律意義上就已成事實。這一點在開篇李雪蓮和縣法院法官王公道的對話里可知,且她也承認離婚結果的真實發生。可對李雪蓮來說,離婚的動機是虛假的,且丈夫居然拋棄、欺騙還侮辱了她,她的“不幸”需要得到正義的“撐腰”。這樣的場景和理由似曾相識。1992年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秋菊打官司》,秋菊之所以堅持不懈地上訴,也是由于自身受辱,執著地尋求一個道理。丈夫王慶來與村長王善堂發生口角,踢中前者的要害,秋菊為此狀告村長。在鄉政府的調解下,村長答應賠償醫治費用,可卻將錢款丟在地上。受盡侮辱的秋菊拖著懷孕的身子,為了要一個說法一層層地往上告。
不同于秋菊,李雪蓮起訴丈夫的理由根本就不是理由,且要不是當事人秦玉河最后意外身亡,李雪蓮主動停止訴訟,整部電影的死循環不止會運轉十年。那為何李雪蓮明明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可一級級的把關人都拿她沒辦法,最后甚至驚動“首長”呢?
無疑,《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荒誕小姐李雪蓮逼現出官場里一大串的諷刺先生,擋不住的不僅是上訴的步伐,還有官場自保的現形記。黑色幽默講究的是用喜劇的手法表達悲劇的內容,融合反常與反差、變態與病態、殘酷與溫柔、波瀾與幽靜等畸形元素,塑造出“一種絕望的幽默,力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人類對生活中明顯的無意義和荒謬的一種反響。”①從李雪蓮的角度看來,她的荒誕是“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間的沖突,弄個水落石出的呼喚響徹在人心的最深處。”②她尋求的一個“理”字,看似理直氣壯,可置于真實語境下,多數人的反饋是“不可理喻”。但就是此般小荒誕,成了各層級當家者的“世紀難題”,他們似乎找不到破題方法——硬招李雪蓮不吃,反而越告越猛;軟招,甚至美男計,李雪蓮不上當。
這種糾纏的實質已經從單純的上訪轉移到官員對待民眾的態度上。在李雪蓮一路抗爭的過程里,我們看見的都是“你懂的”官僚體系中的那一套套作為。誠然,這樣的官場行事風格,作為觀眾的我們即便沒有親身經歷,也是有所耳聞。這一刻,情感的共鳴與價值的判斷瞬間倒向李雪蓮所象征的普通民眾,哪怕她的申訴理由沒有那么的正當,但電影對權力者散漫懈怠的入骨刻畫淋漓盡致,這和大眾的日常經驗有互通之處。
正如新任市長馬文彬所說,“李雪蓮這個事情不能全怪李雪蓮,我們的工作方法是不是有些簡單了。”的確是簡單了,不光是行事手段和決策思維的簡單,更有對待民眾態度的簡單。回顧近些年來的重大輿情事件,諸如溫州動車事故新聞發言人事件、暴力強拆事件、征地開發事件等,我們會發現很多地方官員對涉及民眾利益的事情進行決策時,和他們的溝通工作不緊密,往往采取暴力機關介入的手段強行進行。民眾如若不配合,便會被冠上“暴民”“刁民”“烏合之眾”等污名,進行輿論攻勢。而一旦事件發生反轉,官員們個個又自保至上、撇清關系。電影里的縣法院法官王公道就是如此。當初李雪蓮冒雨拜訪,攀親戚、送禮物,用盡一切手段終于見著本人,可王公道蔑視的眼神,冷漠的語態傾巢而出,氣定神閑地吞云吐霧,活生生一副“土皇帝”的嘴臉。之后李雪蓮的狀告驚動北京,這個基層的小官也認慫了。到第十年李雪蓮說不想告時,王公道又一副“低姿態”,套用最初李雪蓮攀親戚、送禮物的招式,企圖接近她。
影片里還有很多諷刺先生的驚人言論與諷刺行為。比如,“坐在縣長車子里的不一定就是縣長”,縣長開溜走縣府后門,市長的意思被逐層曲解致李雪蓮被拘留隔離,“請喝茶”以及對李雪蓮的不信任等,都是生活在這個社會里觀眾們能覺察想象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事辦難、臉難看、門難進、人難尋的現象,基本能在影片中找到影子。
同時,從名字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群諷刺先生們潛藏的屬性。縣法院法官王公道、縣法院審判長賈聰明、縣法院前院長荀正一、前縣長史惟閔、前市長蔡滬濱、新縣長鄭眾、新市長馬文彬。這樣的藝術渲染也加強了角色心態和性格的表現,使得諷刺的意味更加濃烈。
此外,還有一個雖不屬于官僚體系,但是很有市井氣息的諷刺先生——果農。他在李雪蓮得知丈夫秦玉河身亡,自己信念崩塌想上吊自殺的時候出現,那一番頗世俗的勸導“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幫個忙,去對面老曹承包的果園上吊”等意味深長。這位人到中年的果農在面對無助欲死的人時,表現出的是十足的現實感,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利益自保。這樣的冷漠,也讓我們想起了當年廣東小月月事件里路人們的表現。
都說為官之樂在于造福一方,且古人對官員有“父母官”之稱,在其位謀其職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導演馮小剛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更直言“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③“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是清朝康熙年間河南內鄉一位叫高以永的知縣所寫。文辭易懂,質樸無華,說的就是為官的品德與道理。在《我不是潘金蓮》里,有太多顧忌烏紗帽而無顧百姓權益的官員,這是諷刺先生們的群像圖。影片似乎是一個女人和一群男人的對手戲,但小荒誕對大荒誕,嘲諷更多的是這群有權有勢的“人民公仆”沒有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更深刻地揭露出官場里“山高皇帝遠”“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各人自掃門前雪”等的潛規則。
電影是關照現實的綜合藝術。不可否認,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里的人物關系和事件設計有一定的現實依托,這凸顯出宏觀意義下的中國社會進入風險社會的事實。
風險社會是烏爾里希·貝克所提出的關于社會發展狀態的概念。人類實踐所產生的全球性風險成為影響社會進步的重大因素,發展與矛盾并行,生存、生活、生態等問題裹挾不絕。在社會政治領域里,多元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這必然帶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即如何有效地將更多不同的聲音收納入有限的空間。我們看到,現實呈現出來的就是民與官的關系。轉型期的社會里,這一對關系極為微妙與敏感,民眾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權力者簡單粗暴的工作方式極易引發其反感和反抗,更會加大社會的對立和風險。權力把握者應當將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真正實現“來自人民愛人民”的誓言,而不是對上積極熱情,對下冷漠無情。作為社會成員的你和我,也應當提升理性思維,加強自身法律意識,不單單跟著感覺走,如同李雪蓮一樣,將本不成立的事情硬是鬧大動靜,那胡鬧無理的標簽也怪不得旁觀者會貼上。
“潘金蓮”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里具有女性不守婦道的意涵。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它僅是個由頭,導演馮小剛要借以李雪蓮“我不是潘金蓮”的呼號掀開官場里某些冗雜與諷刺,把這個權貴的洋蔥一層層剝開,在藝術表現和現實體驗中尋找一絲共鳴,在黑色幽默里戳中社會的痛點。
李雪蓮的事情本可以不發生,就像李雪蓮在堵縣法院前院長荀正一的車時痛斥的那樣“你們天天這么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錯嗎。”所有問題越滾越大的癥結不僅在于荒誕小姐李雪蓮那無解的起訴理由,更有諷刺先生們解決百姓困難時的機械與簡單。“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電影里已退休的縣法院前院長留下的囑咐,也許多一些踐行這句話的公仆,我們的社會就少一些諷刺和尷尬。
注釋:
①百科百科.黑色幽默
②新浪博客.《心靈史》的一些文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a0f99010007ja.html.
③人民網.《我不是潘金蓮》引熱議 馮小剛:幽默背后有道理[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124/c40606-2889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