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盼盼
朗誦,是由朗誦者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是一種語言表達藝術。我們學習朗誦時,最先接觸到的可能就是古詩詞。古代的詩詞一般都是唱出來的,節奏鮮明、音調和諧,非常講究韻律,因此古詩詞非常適合朗誦。而好的朗誦離不開情、聲、氣的配合,如何在詩詞朗誦中有效地解決好情、聲、氣的關系,使朗誦作品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是我們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情,指的是在播音過程中,播音員服務于播講目的,由具體稿件或話題引發,并由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始終運動著的情感。①
在古詩詞的朗誦過程中,朗誦者必須調動自己的情感,這種調動不是自如的、隨意的,而必須是根據具體的稿件“有目的”地去調動的。這就要求朗誦者在進行創作時,能夠充分理解作品的內容,把握好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并且能夠準確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通過自己的聲音和感情表達出來。同時要注意感情是運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表達的過程中,要時刻融入稿件,運用真情實感,使感情自然流露,呈現出完美的運動狀態。例如在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的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看似寫景,實則抒情,這就要求我們在朗誦時充分把握作者的感情,朋友的船已經消失在碧空的盡頭,詩人還久久凝望,對朋友的一片深情像滔滔江水一樣,浩浩蕩蕩。朗誦時,我們既要把景色的大氣磅礴表現出來,又要把詩人對朋友的不舍表達出來,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
聲音朗讀者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載體。如何通過聲音把古詩詞演繹得更加豐富和形象,也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古詩詞的朗誦中,我們要根據作品內容具體分析,使聲音的表達更加“規范化”“藝術化”。“規范化”主要是指我們在吐字發聲時要做到準確、清晰、字正腔圓、呼吸無聲。“藝術化”是對以普通話為表達方式的語言藝術的“聲”的層面上的基本要求,并且指出了過程,先要經過系統的、科學的訓練,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主要是指我們在能規范運用我們的聲音之后要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性,與作品完美結合。
氣息,指在播音過程中,為使有聲語言表情達意,能控制自如地使用胸腹聯合式呼吸法所獲得的發聲動力。②我們在朗誦古詩詞時,需要運用很多技巧,尤其是在進行必要的情感表達的時候,需要借助比較長的氣息來進行表達。例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人用非常簡單樸素的語言就為我們勾畫出一副氣勢磅礴的壯麗景象。為了朗誦出這種氣勢磅礴的感覺,要求我們在氣息上下功夫,“白日依山盡”可以想象到太陽依傍著山,馬上快落下去了。可以想象到在畫面中,太陽非常地遠,山也是非常地高大,在朗誦時,我們就要通過氣息的控制,把調值的幅度拉大,同時要把句式的變化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平常要注意氣息的訓練,能夠在進行作品創作時達到自如性和控制性的統一。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因此,古詩詞的朗誦要充分處理好情、聲、氣的關系,使之朗誦起來瑯瑯上口、動聽感人。
情、聲、氣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例如,在朗誦“白日依山盡”這句詩時,我們不僅要把祖國的壯麗景色描繪出來,也要考慮到作者的感情,這時感情的表達就要借助氣息和聲音的配合。
我們在古詩詞的朗誦中,要充分運用三者的關系,朗誦者在朗誦時能夠根據稿件內容對自己的感情、氣息、聲音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能夠自如地運用自己的感情、氣息、聲音。同時要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境去控制自己的感情、聲音和氣息,使之達到自如性和控制性的統一。
同時,要做好三者之間的平衡。在朗誦中,情、聲、氣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一般來說,控制性過強,容易給人做作、不純熟之感,好像理性在排斥著感性,容易造成機械的朗誦方式。自如性過多,容易給人模糊、輕率之感,似乎是感性擺脫了理智,顯得不規范。③
規整性是播音語言的基本特點。規整性是指有聲語言的規范、工整、質樸、縝密。
由于押韻,古詩詞音節整齊勻稱,句調抑揚頓挫,所以朗誦時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圓、呼吸無聲。古詩詞的朗誦不但要求正確、規范,還要講究韻律美。其次,每一組詞或詞語都要格式正確、輕重恰當。違背了輕重格式的規律不但顯得語言不夠規整,有時還會使得語意不清、語氣生硬。然后要注意邏輯嚴密,按語法關系停頓連接,按主次關系突出削弱,按邏輯聯系銜接呼應。最后還要注意語勢平穩、不濃不淡。播音切忌從語勢上追求大起大落、突起突落,也不宜從色彩上著意夸張渲染。感情色彩太淡,給人以冰冷的感覺;而感情色彩過濃,也會給人故作多情的印象。④
朗誦是一項技術活,它需要一定的技巧性,這種技巧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因此我們要勤于練習。古詩詞的朗誦對字音清晰的要求非常高。在訓練初期,可以找一些短詩進行練習,把著重點放在字音上,做到咬緊字頭,張揚字腹,歸全字尾。首先我們要打好基礎,把每個字音都發清楚,例如我們要做到知道每一音節中,舌頭的具體位置,知道每個音節的具體口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達到字音準確,字正腔圓。其次,為了夯實語音基礎,對于口腔的控制力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將詩歌的字句作夸張處理,如拉長字音、放慢速度等。
古詩詞的朗誦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篇詩詞上,我們在練習古詩詞的朗誦時,要不斷地了解詩詞的背景知識,同時要研究不同時代詩詞的演繹方式,把這些技巧融會貫通。除了對情、聲、氣的學習,我們還要善于吸取其他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善于學習其他的藝術形式,以便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我們的業務能力。只有做到這樣我們的朗誦形式才會更加多樣,更有吸引力。
氣息是我們在朗誦時用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想要完成一個較長篇幅的朗誦,氣息的支持是特別重要的。當字音、停連等外部技巧的問題得到解決后,氣息能力的鍛煉和呼吸的控制就接踵而至。這就需要我們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才能對氣息進行有目的的控制,使之能夠更好地為感情和作品服務。
感情的調動屬于內部技巧,需要我們注意日常的積累,不僅要實現有感而發,還要注意感情的控制,不能不夠也不能太過,要做好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在日常的練習中,我們要善于總結情感表達的方式,使之養成一種表達習慣,從而在朗誦過程中實現有感而發,準確生動。
朗誦者要想處理好一篇古詩詞,除了處理好情、聲、氣之間的關系以外,還要進行大量的練習。朗讀作品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勇于創新,去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這也需要我們深入生活、深入實踐,通過自己的體驗去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和受眾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鳴。
注釋:
①安然.影視配音中的聲音彈性[J].視聽,2016(07).
②趙緒新.播音中的情、聲、氣[J].活力,2015(16).
③張頌.淺談播音中情、聲、氣的關系[J].現代傳播,1981(02).
④王進.淺談播音主持中情、聲、氣結合與直接體驗的重要性[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