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媛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由于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推出,傳統的“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以及“中國學”三大本科類專業被歸集為“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專業,面對此實質性的變化,學術界越來越關注“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今后的發展及專業課程體系應當怎樣設置等問題。該作筆者著眼于漢語國際教育同對外漢語間的本質差異,并在結合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本科階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展開了論述。
國內眾多業界專家認為,將原有的“對外漢語”改成“漢語國際教育”至少包含了兩方面含義。第一,由原來的“對外”到現在的“國際”,突出了漢語國際普及工作的核心逐漸從“把外國人請進來”向“把漢語言推出去”演變;第二,教育一詞延伸了這一學科,更充分地展現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漢語國際推廣戰略。與此同時,由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嶄新本科專業的設置,說明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正逐漸朝著國際漢語教學的方向轉變,所以必須盡快構建起和它相互適應的教學學科體系。除此之外,我們需要厘清一些名稱之間的聯系,比如說“漢語國際傳播的體制與科學發展”、“漢語教學的本土化問題”、“漢語國際傳播同國家軟實力建設”、“漢語國際傳播的項目評估體系”等等。合并而成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比傳統“對外漢語”所涉及到的范疇寬廣得多,“國際漢語教學”只是該專業的分支之一,其包含了許多分支領域,像“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傳播”等。
漢語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外語學習者的熱門選擇,隨之而來國內外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日益增加。一個應用型專業的發展,勢必會促進需求者對該專業人才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據專門提供對外漢語專業信息的“漢語鏈”網站披露,全國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已經由2000年的16所激增至2017年底的500多所。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個本科專業尚為年輕,新興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一直是教學研究界所關注的熱點和重點。教育部公布的該專業的核心課程,諸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文化通論、外國語(各語種)只是一個梗概,該專業應由哪些具體課程組成一個系統的培養體系,細化到每一門課程該如何定位培養目標,各個高校的專業建設隊伍尚在不斷探索之中。
我國許多教育學家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陳慧首先闡述了中華才藝課程在漢語國際教育當中的重要地位,并對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階段才藝課程中出現的教學內容模糊、課程考核模式不合理、課程目標不準確等情況進行了論述,旨在建立起更加科學合理的中華才藝課程體系。再如,朱宏和王麗二人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背后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探析,并且對本科階段設計該課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譬如漢語言文學課程與英文課程內容的簡單疊加、不重視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忽視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等等,緊接著發表了自身對此專業課程設置的若干觀點。又如劉文霞對最近二三十年對外漢語本科專業課程的設置問題作出了自身的論述,旨在總結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主要特點,同時尋找到當中的缺陷與不足;另外提出,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面臨著職能變換的考驗與挑戰,這一專業課程的設置除了應當充分體現出對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能力的培養外,也應當更加重視對學生從事語言文化傳播與溝通能力的培養,從而令其有足夠的能力肩負起向全世界傳播中國經濟、政治、基本國情及歷史文化等知識信息的責任。總之,研究者們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諸多方面進行了自己的闡釋和構擬,但尚沒有形成系統的可供操作的具體應用方案。筆者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專業教學與研究十余年,基于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逐漸摸索整理形成了一套與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及培養要求相符合的課程設置體系,下面呈現出來以就教于方家。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中華文化在技藝層面的才藝實踐教育非常關鍵。把中國傳統文化具象化的才藝引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之中,并以中華民族文化作為漢語言的基本載體,除了能夠滿足傳播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際需求外,也可以有效實現活躍漢語國際教育課堂、提升外來學習人員學習熱情。漢語國際傳播者如何適應所在國的本土語言和文化,特別是如何適應非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風土人情,這是漢語國際傳播面臨的一個國際性的實踐難題。最理想的狀態是,漢語國際傳播者能熟悉不同傳播國別所使用的本土語言,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英語中介語,從而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學和傳播任務。其次,“漢語國際教育”重在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教學與傳播,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大多對中國人生活的這塊土地充滿興趣,以探討中國人生活與所處空間的人地關系、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規律以及中華民族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及其歷史流變的“中國人文地理”,無疑將為傳播對象提供釋疑解惑的知識和理論。這一課程在這一板塊中最具應用價值,學生當努力掌握相關知識和政策。
第一點,教學者應當培養學生用英語介紹、講解中國歷史文化,能用英語比較準確地轉譯中華文化的內涵和精神,這當是更高的標準,但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卻也十分必要。如果該專業英語課僅僅停留在大學一般基礎英語的層面,而不能向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層面提升,勢必會大大削弱英語課程在該專業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漢語國際傳播者如何適應所在國的本土語言和文化,特別是如何適應非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與風土人情,這是漢語國際傳播面臨的一個國際性的實踐難題。鑒于此為一項復雜性極強的系統工程,因此應當從師資力量、教務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著手。第二點,知己知彼,方能出奇制勝。了解國外文學以及文化的一些概況,無疑對漢語國際傳播事業大有裨益,這也是開設“世界文學”和“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這一課程板塊旨在培養學生國際漢語教學以及漢語國際傳播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專業學以致用的重要板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我們構擬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法”、“對外漢語語法專題”、“多媒體課件制作”、“H SK研究”、“中外語言對比”、“中西比較文化及跨文化交際”、“國際禮儀”、“國際形勢”等課程,意在讓專業內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相關課程的學習,得以盡快培養和提高其漢語國際傳播的職業技能與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當前采取措施盡快構建起一套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令“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能夠愈發成熟,進而為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與傳播工作輸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