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鋼(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地心引力》極為逼真的再現了外太空,并讓觀眾產生真實感。片頭先強化了觀眾對太空寒冷、窒息、失重的印象,也是告訴不知道這些常識的觀眾,力圖通過最簡短的方式與觀眾的生活經驗達成一致,為直觀真實的構建做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鏡頭畫面內容與形式的合理利用實現了一種直觀真實的呈現。
電影美學中存在著兩種主流觀點,即以長鏡頭為代表的紀實主義和以蒙太奇學派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喜歡使用長鏡頭的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創作《地心引力》這部電影時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來營造真實性,讓影片貼近現實。在電影開場就是一個長達近13分鐘的長鏡頭,鏡頭從外太空開始真實模擬了從近600公里高空俯瞰地球的壯闊景觀。地球占據畫面的三分之二,讓地平線始終處于黃金比例分割線上,符合人們的視覺規律,沒有將地球與外太空割裂開來,將兩者在同一畫面中表現出來。同時地球的轉動既符合地球自轉的規律,也讓鏡頭在固定中創造動畫效應,不至于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探索者號”飛船從右側宇宙黑暗處出現向畫面左側移動,在畫面中逐漸變大,直至科沃斯基出現在近景畫面,然后攝像機跟隨科沃斯基移向“探索者號”,再通過科沃斯基的近景畫面逐漸將鏡頭引向瑞恩??莆炙够膸状螐溺R頭前移開,讓下面的攝像機的拍攝角度和人物位置發生了改變,實現了鏡頭內部蒙太奇的切換,讓畫面自然流暢。在這一段長鏡頭后段,從科沃斯基看到太空垃圾到瑞恩脫離航天飛機鏡頭內部人物運動速度加快和鏡頭運動加快,讓影片的節奏加快。危機到來的慌亂與太空垃圾的破壞力等細節的紀錄,讓觀眾目睹整個事故的發生,這樣一來觀眾就不用因剪輯點的存在而去腦補很難想象的過程,產生很強烈的臨場感與真實感。
影片真實感的營造除了長鏡頭的運用還有透過第一視角進行觀察的主觀鏡頭的運用。第二個鏡頭從瑞恩脫離探險者號在太空中翻轉到被科沃斯基找到,這一段五分鐘的長鏡頭極為精彩:首先是連續的景別變化,從全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再慢慢變化成大全景,需要演員極為連貫的表演,那種在災難面前驚恐萬分的神情、顫抖的聲音,粗重的喘息,讓觀眾跟著她一起緊張窒息。在這段鏡頭中,視點隨著瑞恩身體的翻轉,從頭盔外邊推到她的眼睛,再以瑞恩的主觀視角來觀察周圍的環境,然后轉出實現由客觀到主觀,再由主觀到客觀。正是由于這種視點的轉移才讓景別變化和細節雕琢有意義,讓觀眾由置身其外到置身其中,再到置身其旁而無能為力,牢牢吸引著觀眾注意力。
《地心引力》通過鏡頭使觀眾在觀看電影過程中產生對鏡頭畫面內容和形式的完全認同,電影鏡頭動畫完全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并產生了暫時的物我兩忘、人影不分的審美效應。[2]
特技的運用也是真實感形成的重要手段。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環境與人物是科幻電影營造超越現實重要的手段,盡管其表現的可能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但是在遵照已有的科學和觀眾認知的基礎之上努力在形式上形成一種真實感,形成超現實真實。隨著技術的進步,采用數字技術構建出來的場景與人物會越來越真實,摹寫的還原度越來越高。但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樣不能把細節處理好,再像真的也讓觀眾感覺假。
在既有的技術條件下,不可能真的去到太空中拍攝。目前來說,采用數字技術來進行虛擬構建與真人實拍相結合是常用的手段。而這種手段構建出來的環境與人物真實與否,觀眾會在第一時間形成印象。CG的高度還原與3D的立體臨場感實現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真實,這種構建出來時空讓影像原有的令人信服的客觀性大打折扣。但是在《地心引力》中,盡管其中的場景大部分是通過電腦動畫制作出來的,但是人物與背景的貼合的極為真實?!兜匦囊Α返臄z影師盧貝茲基在談到這部電影的拍攝時認為,如果演員的打光和動畫的光效不正確,組合就無法成功。這種看起來詭異的感覺會讓構建出來的一切看起來都很像是真的,但是在你的潛意識中會感覺有不對勁的地方,觀眾也會因此出戲。給演員打光盡可能接近自然光,與周圍的環境相類似,能夠有效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為此,他的團隊采用一個大的LED箱,通過LED屏幕模擬周圍的自然環境光投射到演員身上,保證了虛擬元素與真實的對應,即使是微弱的光也能體現出來。在瑞恩脫離挑戰者號在太空中翻轉過程中太陽、地球、其他星體的光投射到瑞恩身上光影變化,這得益于LED燈箱投射的光,讓這一幕變得極為真實。由此看來,超現實真實并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采用技術手段達到的符合邏輯的虛擬畫面?!兜匦囊Α芬袁F實為基礎,以真實為目的,達到了超現實真實的要求。
《地心引力》通過鏡頭、場景、敘事三個方面實現了直觀真實與超現實真實,這種真實并不是僅僅停留在直覺的基礎之上。這種真實能通過理性分析、反省,經過欣賞者感官和人生經驗的把握之后產生強烈自由情感,并滋養欣賞者心靈,達到客觀真實境界。這是離不開人性的表現與再現,鏡頭、場景、敘事真實都圍繞著瑞恩身上體現出來的人的本性,這種人的本性既包括求生的欲望也含有求生不能的絕望,再到垂死掙扎更為強烈的希望。這種面臨危險時,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掙扎正是人性本能的搖擺。這樣的問題和境遇能夠激發或喚醒觀眾強烈帶入感的自由情感,設身處地的思考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在這種反觀自身的過程中實現對自我思想的啟迪與情感陶冶。這種陶冶型的情感符合低碳藝術作品要求?!兜匦囊Α穼崿F了從直觀真實、超現實真實向主觀真實的轉變,符合低碳美學的要求。
在數字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到電影中的今天,如何在營造出來的虛假中達到一種真實感是創作者所追求的。但是往往創作者只是考慮電影視覺上所帶來的沖擊感,忽略了其中的人性邏輯、歷史邏輯、生活邏輯、自然規律等因素。以至于創作出來的作品雖然看起來非常逼真,但是總讓人感覺虛假。僅僅滿足人們快餐式的審美需要,有些甚至對觀眾的身心造成傷害,這是不符合低碳美學思想的。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復蘇,電影行業逐漸繁榮,但也衍生出了許多牛鬼蛇神,像最近的《三打白骨精》《封神傳奇》《爵跡》等影片。這種商業利益驅動下的電影不僅不會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對中國的電影行業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這樣的高度碳化的電影甚至引起了一些審丑浪潮,以丑為美,以丑為樂,以丑為商機。所幸,中國電影人中扔有很多有著高度的藝術追求,觀眾也在一波一波爛片的洗禮中開始建立低碳藝術的審美,市場也會在此條件下回歸理性。相信國產電影會有更多有益于人們的低碳藝術作品出現。
注釋:
[1]吳振塵.論科幻片的類型定義[J].電影評介,2011(3).
[2]馬立新.低碳人[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