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東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持續(xù)深入推進,新聞宣傳工作受到黨中央的重視。特別是習近平提出新聞宣傳工作48字方針以來,新聞宣傳工作進入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曾經,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占據宣傳主陣地。但是近些年,在新媒體大環(huán)境之下,昔日的傳統(tǒng)媒體從信息傳播速度、新聞內容含量、影響力等各個方面都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地方宣傳發(fā)展的現實需要。怎樣順應時宜、因勢利導,把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拓展成宣傳地方的新方式?如何引領新聞宣傳工作的從業(yè)人員熟悉并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些是新時代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手機在手,萬事不愁。”這樣的現象如今已經司空見慣,人人都擁有手機,生活、學習、工作中使用手機已成為常態(tài)。不可否認,“機不離手”的時代已經來臨。微信公眾平臺就是被眾人認可、可以快速捕捉各方信息、增強互動交流的一種新渠道,目前用戶量上億。據悉,2015年,騰訊微信官方首次公布微信用戶數據。數據顯示,當年截止到9月,微信平常日登錄用戶達5.7億。微信用戶中有29.1%的人關注了微信公眾平臺,平均每天打開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戶達到55.2%。時至2018年,這一數據仍呈飛速增長態(tài)勢。
大平臺如此火爆,小平臺的經營如何?“神池你好”“神池縣廣播電視微頻道”等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于2017年10月開通以來,用戶的關注量逐步得到提升。神池,一個僅有10萬人口的小縣城,微信用戶就有6萬之多,這樣的規(guī)模令人驚訝。可見微信公眾平臺在地方上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目前平臺發(fā)布內容主要包括神池經濟建設、風俗民情、地方特產等方面,及時地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互動,有效提高了神池縣的知名度,提升了縣域形象,樹立了軟文化品牌。
以“神池你好”和“神池縣廣播電視微頻道”為例,地方微信公眾平臺在發(fā)布內容之初,按照當地網信辦要求,必須經過層層審核把關,把當天最鮮活的第一手信息及時傳遞出來,信息推送是瞬時同步完成的,所有關注的用戶接收信息沒有時間差,保證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避免由于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誤差或再加工而導致的信息丟失等現象的發(fā)生。
新媒體相比傳統(tǒng)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受眾通過手機等終端可以隨時隨地瀏覽資訊、傳遞消息,碎片化的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不可否認,微信公眾平臺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除了簡單的溝通功能外,公眾號就像一個地方網站,使相關信息以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形式得到傳播分享,受眾可通過瀏覽、轉發(fā)、分享到“朋友圈”,將內容進行多次傳遞。微信公眾平臺是目前地方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打造了地方品牌形象。
與宣傳展板、噴繪櫥窗等傳統(tǒng)宣傳媒介相比,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省去每次制作展板等需要的材料費和人工費,省時省工又省錢。宣傳工作者在保證黨性的底線上可自主制作微信頁面,增添藝術效果,增強頁面觀賞性。尤其是宣傳內容不會隨著每期更新而消失,用戶可以通過歷史消息查看之前發(fā)布的內容,從而獲取所需,內容傳播的時間長、作用大,所以更受受眾的青睞。
地方新聞宣傳工作者要有敏銳、超前的眼光和較強的時代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并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新傳播環(huán)境,并要學會使用新傳播工具。從微信的普及率來看,六億多的微信客戶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作為地方宣傳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保持并不斷發(fā)揚傳統(tǒng)媒體的專業(yè)精神,擯棄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弊端,充分運用微信公眾平臺,提升信息發(fā)布的及時性,堅持為人民服務,在宣傳內容上要緊貼地方中心工作,在微信平臺上發(fā)布高品質的、能夠引起受眾共鳴的服務信息,轉發(fā)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中央精神和國家政策。例如“神池你好”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的內容都是精心篩選的,具有全面性、地方性和針對性,縣里縣外,國事家事,雅俗共賞,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地方新聞宣傳工作彰顯著當地意識形態(tài),其宣傳的內容必須具備正面導向性。傳統(tǒng)的宣傳形式過于枯燥,文章繁冗過長,不利于人們閱讀。現在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編輯短小精悍、不失黨性、雅俗共賞的宣傳內容,對于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粉絲群體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人性是美好的,由人操控的互聯網平臺也要充滿人情味。地方微信公眾平臺編輯在制作微信時,既要陽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突出時代特色,并融入民情,如“十九大精神進基層”“改革開放40年巨變”“神池故事”“熱議十九大永遠跟黨走”等新欄目,以熱點、焦點話題契合受眾關注點,吸引用戶參與話題討論。在微信公眾平臺“留言”或“評論”中鼓勵人們多留言,或者匿名發(fā)言,提出自己對某事的意見和建議,達到凝聚人心、激發(fā)斗志的良好效果,進而為地方營造出團結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氛圍。
打造地方微信公眾平臺,需要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運營團隊。例如神池縣委宣傳部和神池縣廣播電視臺都設有固定的專職采編人員、頁面制作人員,由此才能責任到人,保證任務有力執(zhí)行。地方微信公眾平臺統(tǒng)籌運作,信息的選取、審核、編輯、美化、發(fā)布均有專人來負責,責任明確,便于把控。
地方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日常維護中,可以從文章的閱讀數量、點贊數量、轉發(fā)數量、評論數量以及評論內容互動方面進行分析,找到用戶的關注點,再從關注點出發(fā)找素材,及時更新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增強用戶對平臺的關注度,擴大平臺的影響力。
色香味齊俱,才是好菜。微信公眾平臺也是如此。首先需要標新立異的題目,靈活運用地方俗話和民間俏皮話。“獵奇”“賞新”是人之本性,由此入手,編輯新聞標題時應當與時俱進融入雅俗共賞的俏皮話,增加新意。
其次要增強微信公眾平臺頁面的視覺沖擊力。網頁模板的運用很重要,挑選一個合適的模板能確保微信頁面設計成功一半。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是信息堆積就能吸引眼球,必須使頁面看起來整潔大氣。編輯可借鑒《南方周末》《光明日報》等文化品位高的媒體排版風格,吸引讀者眼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平臺網頁的色調、特效以及元素要給人以美感,并符合所宣傳事物的性質,讓人回味無窮。
最后需要提升文章內容的語言藝術水平和圖片藝術美感。就如烹飪一樣,色香味俱全才是“硬菜”。微信制作人員應廣集素材,去粗取精,深度加工,吸引受眾眼球,并要注意留存好相關資料。根據手機微信用戶越來越普及的客觀現實,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來探索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良性運營途徑,有效對接傳統(tǒng)媒體、服務地方大宣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48字方針,遵循新聞規(guī)律,從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