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宇
從“火山”小視頻、“快手”等APP的下架,到“今日頭條”被約談,再到“內涵段子”永久關閉,整治的原因我們暫不贅述,但是可以發現這些整治行動圍繞的核心問題都是我們如何在傳播活動中體現出價值。這是在價值觀層面上進行的一次洗牌,在算法技術翩翩起舞的今天,價值觀也不是可以被沖淡的話題。
1.精準到達,私人訂制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一類聚合類新聞APP,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算法為核心,通常是對數據進行挖掘,然后為用戶推薦信息,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服務產品。這類產品圍繞著算法展開運營,其特點就是精準到達并且漸趨私人訂制的趨勢,主要的操作方式就是對用戶進行畫像,顯著的畫像結果可以對用戶偏好進行分析,其中有用戶的主動表達,包括對用戶點贊、評論、轉發、搜索等內容的分析,也有用戶的含蓄表達,針對注冊地址、IP地址以及手機型號等對用戶特征進行分析。這一算法操作的結果就是打造私人訂制化的信息,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這種特征是算法先天的優點,給人們帶來很多新鮮感。
2.迅速聚合,內容豐富
大數據時代,當一切操作穿上算法的外套就會變得迅速、便捷。算法的排序、分類、關聯以及過濾的速度是人腦遠不可及的。瞬息萬變的生活節奏以及技術的進步,為算法的興起創造了堅實的溫床。迅速的聚合使信息豐富起來,主要集中在場景和內容兩個方面。場景方面,通過算法的分析會根據不同的地區推送相關性更強的信息,人們往往對身邊的事情更加關心。在內容方面的體現是偏重于重要性,根據算法的分析,會把海量的內容投遞給用戶,用重要性來衡量,國際大事,涉及人身安全的比如兇殺事件,或者涉及到政治、貪污方面的事件都會被大量推送,這些屬于重要性高的內容,關注度也高。
1.獨立內循環,為信息繭房助力
之所以用“獨立內循環”這個詞來形容精準推送行為,是因為就像“今日頭條”的宣傳語一樣——“你想看的,才是頭條”,通過對用戶的畫像分析,給受眾推送想看的內容。這種行為在社會中是相對獨立的行為,因為人們需要交流和溝通,這種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還有了解資訊層面上,才能有共通的意義空間,了解更大的世界。但是人們只關心自己想關心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向內的循環,表面上人們生活在多元開放的大環境里,但是人們其實都生活在自己和這類新聞APP聯手打造的信息繭房中,會限制人們對于信息的接受度,一定程度上使人們視野變窄,集中在自我的世界里,這是算法比較大的一個缺陷。
2.數據可量化,情感不可量化
數據和情感,是一對很長時間就一直備受討論的話題。以前在新聞傳播領域引入機器人進行寫作的時候,人們就懷疑會不會有一天機器會代替人腦,但是討論的結果是技術在準確性和速度上遠遠精確于人腦,但是少的是人文關懷,就好像機器人記者不會有新聞敏感,也不會做感情判斷,算法也是一樣,算法的體系形式都是一連串的福阿德運算數據,這一系列的數據是可量化的,但是數據本身不會做價值觀的選擇,沒有情感訴求,不知道該給人們看什么,只能測量出人們喜歡看什么。
在價值觀和算法的博弈中,討論最多的問題莫過于什么才是衡量新聞的標準。在新聞理論課程中,我們知道新聞價值是指事實內含的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眾普遍關注的素質(要素),是新聞傳播主體衡量、選擇新聞事實的依據。通俗的理解就是被傳播的信息是否有意義以及能否引起人們的關注。實際上文科的很多概念并沒有準確的丈量方式,我們無法套公式來進行衡量,因此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新聞,什么值得傳播,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根本上,算法要讓位于新聞道德,產品理念要讓位于價值觀,不可以本末倒置,莫讓真正的內容只變成“形式”,而把形式變成主要的“內容”。
近幾年,媒介融合趨勢基本已經實現,仿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楚河漢界不像以往那么清晰了,但是在算法和價值觀的博弈中,與此還是有一定關系的。我們都知道傳統媒體盡管也是事業單位企業經營,但是傳統媒體的把關機構是很徹底的,傳統的媒體人很清楚該做什么樣的新聞。然而如今有很多新媒體,以算法為核心進行聚合以及分發,就像“今日頭條”的張一鳴曾經說,“今日頭條”不是一個媒體,只是一個聚合分發平臺,但是實際上它起到了媒體的作用,屬于一種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甚至數據顯示的很多指標要超過傳統媒體,所以時代把它放到了如此重要的位置,當你身上承載著別人對你的信任的時候,當你的影響力得天獨厚的時候,那么你應該受到更高的要求,自身的行為規范也要更加嚴格。不能讓算法一直計算下去,在點擊率與到達率的沖擊下更需要價值觀進行掌控。
算法到底有沒有價值觀?在如今的數據時代,算法的重要性早已不能忽視,因此這個議題一直以來也備受人們的關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始終秉持著“技術中立”,認為只有技術才能實現真正的客觀。豌豆莢創始人的看法則與此相反,他認為算法實際上是有價值觀的。筆者認同算法是必須要有價值觀的,或者可以說算法在起作用的過程中是摻雜著價值觀的,即使算法是一種數據的堆積沒有價值判斷,但是用算法數據來做事情,這種選擇實際上是暗含價值判斷的。
嚴格把關與內容分級是每個媒體都需要進行的程序,對于以算法為核心的媒體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因為一旦把關不嚴格,就會有暴力、色情等違法違規或者有違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內容出現。如今是個網民年輕化的時代,三觀還沒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具備強烈的獵奇心與好奇心,會在不良信息中受到影響。算法的數據本身是不會進行價值判斷的,只有人工+算法共同把關才能達到雙重的保障,將內容進行分級,并且從體制上就將真正具備新聞實務能力的人才分配到把關崗位上去,才能做出最快最正確的把關。
價值觀和算法的有機融合才是真正的王道所在,真正好的內容是一定蘊含深刻價值觀的。算法的迅速、精準要與精致的內容相結合,算法有自己的價值,但同時也要樂于為優秀的內容搭臺唱戲,算法要主動擁抱價值觀,共同演奏多彩的樂章。
2018年3月到4月間發生了一系列對于有違社會整體價值觀企業的整治行動。單純從這幾家企業的角度出發,遭到下架、受到處罰等結局都不能用“好”這個字眼來形容,但反過來看,如果沒有發生這些事,人們可能還意識不到問題所在,有過一次教訓才能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將算法和價值觀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是高效的、真實的,進一步消弭二者之間的競爭關系,這樣的傳播活動才能為社會、為公眾貢獻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