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從2002年開始,我國高校影視傳媒教育規模逐年擴大,以傳統的理論框架來培養影視傳媒從業者,是無法滿足媒介融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在當今社會,新媒體的發展為媒介融合提供了強大的內驅力,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媒介融合活動中出現了種種障礙,行政分割現象難免存在,且媒介自身也存在諸多弊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資金短缺。無論是媒介從業者在行為上的融合,還是媒介組織在行為上的融合,都需要資金作為保障,而資金短缺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媒介融合工作的開展。
營銷管理的缺失。由于缺乏合理的品牌管理手段與營銷手段,不僅會影響大眾媒介的發展,也會阻礙新舊媒體融合的進程。
高素質人才的短缺。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在媒介融合形式下,高素質采、編、播人才的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傳統育人模式的滯后性,影響了人才的培養質量。
媒介融合可以分為五類,即戰略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結構性融合、所有權融合、信息表達融合,其中,戰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所有權融合屬于組織行為,是不同媒介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與信息表達融合是一種個體行為,是媒介從業人員的技能融合。在媒介融合時代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針對媒介融合的分類,業界還有不同的聲音,但是從大體來看,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媒介融合是新時代的一項必然要求。從媒介從業者素質上看,其素質的融合是由媒介組織行為融合背景決定的,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必須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影響,但是作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媒介融合對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網絡電視、數字廣播開始興起,節目購買、節目外包等結構融合也對媒介產生深遠影響。為了滿足媒介融合的需求,必須要改革傳統的育人模式,培養具備媒介融合技能的采、編、播人才。在育人方面,不僅要提高人才的專業能力,還要提高他們的現代化數字技術能力。
媒介融合是基于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背景下誕生的,由各個產業組織在社會需求、經濟利益的推動下,通過并購、合作、整合等方式,實現媒介形態融合、媒介終端融合以及傳播渠道的融合。如今,媒體依靠單一的渠道是無法實現信息傳播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報紙、廣播、電視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在影視傳媒人才的培養上,也需要根據媒介融合發展需求,實現專業、課程與學科的整合。打破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介質的育人方案,以媒介融合培養方式和思維模式來設置課程與專業,以能力為基礎,培養出掌握多媒體傳播手段、具有跨媒介意識的綜合型人才。作為專業教師,要加強學習,主動打破專業、課程、學科之間的限制,促進三者之間的相互融合,既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能力,更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當然,影視傳媒人才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新聞專業、攝影攝像專業、節目制作專業、影視編導專業、數字出版發行專業等,我們倡導的媒介融合,并非模糊學科界限,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宏觀思維,在術業有專攻的前提條件下,對其他的專業、課程有深入的了解。
新媒體時代導致職業傳播者、非職業傳播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以攝影為例,進入了移動社交時代后,社會大眾可以直接參與進新聞攝影中,很多新聞媒體也會直接采用大眾攝影圖片,激發社會大眾的參與熱情。大眾攝影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與可讀性,但也影響了攝影作品的真實性,這對于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發展下,部分非職業性的新聞傳播者忽視了社會責任感,一味博取受眾眼球,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各類非真實性、非權威性的消息充斥在人們的視野中,嚴重擾亂了傳媒環境的穩定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高等院校要重視傳媒人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開辟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出能夠引領時代發展的傳媒人。
進入信息時代之后,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化的生產、消費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文化價值逐步得到凸顯。文化產業以文化價值為基石,影視傳媒人才是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對于影視傳媒人才的培養,需要以文化產業需求為著眼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拓展現有傳媒人才的就業崗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視傳媒人才的就業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可以從事個人傳媒、企業傳媒、文化事業、企業宣傳、廣告創意、傳媒產品制作、公關策劃、自媒體、電子商務等行業。在育人過程中,要注意拓展影視傳媒人才的就業視野,讓他們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要實現影視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僅僅依靠高校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要提高育人質量,需要打造專業化的傳媒教師隊伍,并配備相應的設備,為此,需要進一步拓展現有的資金來源,為影視傳媒專業的改革設置實驗室、添置媒介設備,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以拓展外包業務,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的各項宣傳工作中。加強與媒體之間的聯系與協作,用廣告的方式來籌措資金,為影視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礎。針對影視傳媒人才的育人需求,還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影視傳媒行業的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與業務水平,狠抓基礎教學與實訓課程,加強與影視制作公司、專業電影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實現雙邊文化交流,促進影視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轉型。此外,還可以推廣業界實訓教學模式。業界實訓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影視傳媒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十分有益,為此,學校需要加強與各類企業之間的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將先進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傳遞給學生,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為企業提供綜合素質過硬的高標準人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構建仿真媒體工作室,讓學生真正投入影視傳媒工作中,熟悉影視傳媒的工作流程。
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傳媒業內容生產主要表現出內容產生多元化、創新性趨勢明顯,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的內容不斷融合的特征。文化基礎課程是影視傳媒育人體系的重要課程體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重專業、輕文化”的問題,這種厚此薄彼的育人方式影響了影視傳媒人才的綜合性與全面性,不符合媒介融合時代下的育人要求。對VR技術、AR技術、大數據分析、融媒體運營技術、云技術等新興傳媒技術的掌握成為影視傳媒人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備素質。此外,媒介融合背景集“策、寫、采、編、播、營”等于一體,在抓好專業課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語文、英語、計算機等文化基礎課程,注重對學生寫作、外語、計算機能力的培養。
媒介融合時代下,影視傳媒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相應地,高校影視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思維、課程設置、授課方式、師資隊伍、評價機制等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對高校影視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來說,媒介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校要主動適應新變化,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資源,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活動,完善服務體系,將媒介融合思維與創新能力培養貫徹于影視傳媒專業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