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高校新聞網是指由高校創辦的,以傳播高校新聞、發布各類信息、收集資訊言論、服務廣大師生為主的綜合性網站。全國絕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專門的新聞網,作為網絡信息化時代高校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高校新聞網具有宣傳性、權威性、教育性等特點,在呈現學校發展動態、發布學校重要信息、展現全校師生風采、開展文化育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了解學校發展現狀提供了重要平臺。除日常的信息傳播功能外,高校新聞網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即作為高校黨委的喉舌,代表學校官方公布重要信息,并在全校師生之中形成凝聚效應。高校新聞網和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等一起構成了高校的官方主流新媒體渠道。在新媒體廣泛流行的時代,高校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和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已經取代了校報、校園廣播電臺等傳統校園媒體的作用,成為高校信息傳播的主渠道,而且微信、微博等校園新媒體工具還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歡迎。但高校新聞網在新媒體時代下出現了信息傳播功能弱化的趨勢,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力逐漸降低,對校園的輿論引導能力下降,高校新聞網的對外信息傳播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高校新聞網雖然是高校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但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大學校園中,學校新聞網對廣大師生的影響力有限,而且還在不斷降低。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從入學到畢業都沒有瀏覽過學校的新聞網,有些同學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學校新聞網的存在。究其原因,高校新聞網作為學校的官方信息傳播平臺,其宣傳作用遠遠大于新聞作用,承載了大量的學校官方新聞,諸如領導活動、會議信息、政策解讀等,這些信息對于普通的教師和同學來說,存在一定距離,并且新聞的內容也過于模式化,文字過于繁瑣,不夠接地氣,可讀性不強,難以對師生產生吸引力。而高校相關部門在重視對新聞網傳播內容的宣傳的同時,忽視了對新聞網本身的“宣傳”,導致新聞網在廣大師生中的影響力較小,新聞網所傳播的信息的影響范圍有限。但與新聞網同屬于高校主流新媒體平臺的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和官方微博卻很受高校師生特別是廣大青年學生的歡迎,這些即時性移動端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高校新聞網在高校新聞信息傳播上的主導局面,并且還在某種程度上讓高校新聞網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高校新聞網在師生中影響力較小是高校新聞網信息傳播功能弱化的前提。
高校新聞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校園主流價值觀,開展文化育人,引導校園輿論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作用。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高校新聞網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當前的高校校園中,高校新聞網因為在師生中的影響力較小,很難對師生的言行產生帶動性。而且新聞網本身所呈現出的信息的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缺少互動板塊,在完成宣傳作用的同時沒有給師生留下反饋或者發言的空間,無法像校園貼吧、論壇等網絡社交平臺那樣實現充分的交流,也無法感知師生對學校新聞網所傳播的信息的反應程度。在輿論引導能力下降的同時,高校新聞網的育人作用也長期被忽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把新聞網作為高校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沒有通過發揮新聞網互動交流的作用實現與大學生的溝通,進而對學生進行思想、學業和校園生活方面的指導。
高校的新聞傳播工作對內要通過開展政策理論和思想文化宣傳,來引導校園輿論,傳播正能量;對外要通過開展學校綜合實力、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學科建設水平以及就業率宣傳,來展示學校良好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力。高校對外宣傳的主要媒體渠道本應是新聞網,但現在有很多高校的對外網絡宣傳職能事實上是由學校的官方主頁和官方移動端新媒體平臺來行使的。新聞網的對外信息傳播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原因在于很多高校的新聞網在高校官方網站之外是相對獨立的另一個網絡系統,而高校的官方主頁本身即具有新聞板塊,其內容和新聞網是重復的,很多人通過瀏覽學校官網即可獲得新聞信息,不需要專門進入新聞網。而且一些高校不重視對外宣傳工作,很多新聞對外屏蔽或者單獨設立了一個“校內新聞網”,校內各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的新聞信息只對內不對外,這進一步降低了高校新聞網的對外信息傳播功能,不利于社會大眾對高校進行深入了解。
提高高校新聞網對師生的吸引力,就要提高新聞網內容的包容性、排他性和可讀性,實現主題多元化。高校要在不影響新聞網宣傳作用的基礎上,重視新聞網對“新聞”信息傳播功能的體現,保證新聞的還原性和及時性,不斷豐富新聞網的欄目設置,在傳統的文字信息的基礎上,增加視頻和圖片新聞板塊或專欄,多報道一些校園中的優秀教師和學生的個人事跡,拉近高校新聞網和廣大師生之間的距離。高校還要重視對新聞網權威性的塑造,賦予新聞網在信息傳播功能上的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地位,讓新聞網中的部分內容逐漸成為“獨家新聞”。在新聞文字編撰過程中要深入貫徹中央對改進文風、改進新聞報道的相關要求,深刻反思自身在新聞宣傳活動中的形式主義現象,切實轉變文風,根據新聞價值適當合理地簡化新聞報道,提高新聞內容的精煉性、可讀性和靈活性,根據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文體,讓新聞真正“活”起來,以“正常”的新聞形式得以體現,提高對廣大師生的吸引力。
高校要借鑒微信公眾平臺、微博、貼吧等新媒體社交平臺運營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高校新聞網中。新媒體社交平臺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展現出網絡社區的開放性優勢,帶給用戶一種自由開放的體驗,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既能進行最大程度的表達,也能開展最大范圍的信息傳播。高校要吸取這些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在新聞網中添加留言板塊或者師生網絡意見箱,讓新聞網成為學校與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的平臺,通過提高新聞網的互動性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還要鼓勵同學們對學校新聞網的內容進行反饋,不斷改進新聞網的缺點和不足。高校還應該在新聞網中發布一些由教師或學生撰寫的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評論性文章,將主流價值理念以新聞評論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廣大師生的互動、討論,把握師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采取行動,讓高校新聞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
高校要在官網主頁的新聞欄目和新聞網之間建立有效鏈接,達到點擊官網中的新聞標題即可進入新聞網的效果。除此以外,還要對校園媒體資源進行整合。高校現有的校園媒體除新聞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和官方微博外,還包括各二級學院、各級學生組織所開辦或負責運營的媒體平臺,高校還設有專門從事新聞媒體業務的學生社團組織,如大學生記者團,而且高校開設的新聞傳媒類相關專業的師生也是校園新聞網建設的重要力量。各高校的大學生記者團(或“校報記者團”)的成員大多以新聞傳媒類相關專業的學生為構成主體,其職能中就有撰寫新聞評論的部分。高校新聞網對外信息傳播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整合這些校園媒體的資源優勢,讓全校媒體的特色和亮點都在新聞網中有所呈現,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校新聞網的信息傳播功能,特別是對外信息傳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