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學術圖書不同于大眾類、消費類閱讀圖書,它以學科體系為基礎、以學術研究為依托,往往是經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凝聚而成的作品。學術圖書具有嚴謹性、深刻性、系統性、前沿性等特點,讀者群體相對固定。從內容特點來看,學術圖書更偏向于深度閱讀,體現了學科發展的承接性和整體性。然而,在互聯網對閱讀的影響日益加深、數字化閱讀越來越普遍的時代趨勢下,學術圖書出版要借助“互聯網+”提升出版價值,從而更好地推出學術精品圖書,滿足讀者的需求。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出版國際化按需出版數字平臺”眾書網、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學術數字出版聯盟”,旨在促進中國學術出版規范體系的建設,實現我國優秀學術成果數字化、集約化、國際化傳播,推進中國學術精品“走出去”。這無疑對學術圖書出版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為學術圖書的數字化出版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借助“互聯網+”,如何提升學術圖書的內容價值,成為我們出版人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
學術圖書的出版除了確保研究內容的高質量、高水平,確保編校加工質量之外,還要避免內容的同質化。而互聯網+時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同類研究的進展情況和同類圖書的出版情況,這也體現了信息化時代信息獲取的便捷和有效性。通過對比同類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界定圖書的內容水平,判斷其在該領域所處的位置,特別是有助于國內外研究的對比,從而避免內容的同質化,確保圖書內容的含金量。
學術研究都有一個傳承和遞進的過程,學術圖書數字化出版平臺的打造,不僅有利于資源的保存和數據的整理,也有利于推進學術圖書數字化出版的交流,也為學術圖書的出版提供了合作平臺。能夠納入數字化出版的學術圖書,一定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或者具有指向性和發展性,能夠為后續的研究或實踐做出引導,這也是對學術圖書數字化出版最基本的要求。
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傳播的迅捷和廣泛,這對圖書的數字化出版也拓寬了傳播途徑,便于提升學術圖書內容的影響力,打造學術圖書品牌。雖然目前還沒有像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定那樣來評價圖書,但是我們也可以提升學術圖書內容的影響力,將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圖書匯聚到一個數字化的學術平臺,將這個平臺打造成評判學術圖書水平的一個標準,在數字化平臺和學術圖書之間建立專業化的關聯,通過高質量的學術圖書完善數字化平臺的內容體系,反過來,數字化平臺高質量的內容體系也對后續納入的學術圖書提出高標準的要求。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術圖書的內容影響力,打造良好的學術圖書品牌和口碑。
在數字化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移動閱讀、數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使閱讀超越了紙質媒體,使閱讀無處不在成為可能。信息獲取和交流的渠道大大地拓寬了,獲得信息的速度大大提升,交流的頻率和迅捷也是紙質媒體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利用互聯網,為讀者搭建閱讀、交流的平臺,可以提升學術圖書的閱讀價值,也可以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讀者第一,為讀者服務,無論是數字媒體時代還是紙質媒體時代,這都是圖書出版業奉行的一個準則。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溝通交流的渠道拓寬了,出版社不僅要為讀者提供豐富的閱讀產品,即內容資源,還要讓讀者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便捷地獲得知識,了解學術發展走向和前景,為讀者打造便于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出版社不僅扮演了出版商的角色,甚至還是服務者、運營商。
在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數字化閱讀越來越呈現出碎片化、快餐化、功能化等趨勢,這對學術出版都提出了挑戰,而學術研究、學術內容恰恰體現的是學科發展的系統化、整體化。圖書內容數據的碎片化是建立圖書數據庫、開展數字閱讀服務的需要和基礎工作,但是經過碎片化的數據要彼此建立有機的、整體的關聯,以便于數據的提取、整合和再加工,否則我們為讀者提供的就僅是數字化形式的圖書,提供的是淺層面的閱讀,也僅僅是閱讀媒介的改變而已,使讀者喪失了深層次的閱讀體驗,也失去了學術圖書的特性和價值。在數字化閱讀時代,在自由閱讀、廣泛閱讀的時代趨勢下,我們要努力探索學術圖書出版的最佳方式,使學術圖書既能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又能確保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提升深度閱讀。
一個事物只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滿足人們的需要才具有存在的價值和生命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學術圖書出版除了保證圖書內容的高質量、高水平,還要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為學術圖書的讀者,如專家、學者、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等提供交流、探討、互動的平臺。在數字化出版時代,按需出版應運而生,不僅滿足了圖書出版的需求,而且發揮了數字出版的技術優勢。
目前,很多出版社圍繞學術圖書的出版,利用互聯網開展了有益的嘗試。例如,利用微信平臺,定期推送與圖書有關的周邊信息,拓展了圖書內容,深化了閱讀范圍。還有的利用二維碼技術,將難以用紙質圖書呈現的內容通過網絡互連、數字技術等呈現出來,為讀者的閱讀和理解提供了便利,而讀者只需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輕松地閱讀和參與交流。這些數字化技術拓展了讀者的閱讀和交流渠道,搭建了讀者和作者溝通的平臺,也使學術圖書更加生動化和立體化。
要想做好學術圖書的按需出版,利用好數字化出版平臺,還要做好學術圖書內容的數字化分割和整理,注重體系化,建立完善的學術圖書信息數據庫,方便讀者按需查詢、提取信息,更好地為讀者提供知識服務和閱讀服務等個性化服務。一般出版社較難獨立打造這樣的平臺,且資源內容有限,可由多個出版業內的機構共同打造服務平臺,或針對出版社的學術出版專長打造特色化平臺。這樣不僅有利于學術圖書數據的整理和保存,也激活了讀者的互動渠道,不局限于讀者之間的互動,還有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無論在互聯網+時代還是紙質媒體時代,提升圖書內容質量,更好地為讀者服務的圖書出版工作本質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產生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閱讀方式。這需要我們出版人用新的思路和視角探尋在信息資源如此豐富的時代,讀者的需求、喜好是什么,怎樣在圖書內容和服務跟蹤上提升圖書的出版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圖書出版依然要有文化根基,做好文化與技術的融合。互聯網的出現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互聯網、數字化、圖書出版這幾個關鍵詞也不是今天才被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之所以對“互聯網+”與圖書出版這個話題進行持續深入的討論,就是要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激發圖書出版的活力,提升圖書出版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學術圖書出版價值提升的關鍵在于將互聯網的優勢和學術圖書的特點相結合,找到兩者的契合點,最大限度地發揮二者的優勢,從而促進學術圖書出版價值的提升,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推進更多學術精品圖書的出版,推動學術圖書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