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聽力作為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鑒于聽力練習過程的單調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乏味,學習耗時大、效率低。因此如何提升聽力課堂的趣味性與有效性,一直是聽力教學關注的重點。
眾多學者都對充分的肯定了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必要性(何培芬,2007;胡壯麟,2008;陳堅林,2010)。陳堅林(2010)指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內涵是指“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外語教學方式”。
英語專業學生,基礎相對大部分非專業學生基礎要好,因此基于這樣的一個特殊性,聽力內容的選材難度、選材范圍以及教學方法都應該有所不同。
因此,信息技術與英語專業聽力課程整合的內涵應該是:英語教師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在聽力課堂上的運用,創設有別于傳統聽力課堂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主導角色,以“學生為中心”,調動英專學生聽力課堂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建設一個適合學生聽力水平發展的新型高效的教學方式,培養不僅能聽懂英語,還能做出反饋,并進行積極思考的創新型英語人才。
廣義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狹義來說,或者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就是指各類計算機技術。傳統的英語專業聽力課堂主要就是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頻學生進行播放,這只能算作計算機技術中的基本操作,整個過程,學生較為被動,主動性、參與性受到很大制約,聽力效果并不顯著。因此要真正做到信息技術與聽力課程的結合,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技術入手,將聽力課程融入其中。現今的網絡技術已經十分普及,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大數據,在網絡時代,任何知識都可依托于網絡進行呈現,并根據用戶群的需求對海量的信息進行精準的信息查詢、歸類與投遞。針對聽力課程,對大數據的應用,將使得聽力教學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依托于網絡大數據的多媒體平臺,可謂是最受矚目的,它不僅包含基本的視聽功能,還能輕松地實現用戶與用戶之前的交互。因此,英語專業聽力教學,除了基本的多媒體技術的音頻,還應該依托網絡多媒體平臺(專業視聽媒介)尋找更多專業的、更合適英語專業學生的可視資源,并借助和構建交互平臺(如Superstar學習通平臺)記錄和統計學生學習數據,進行課程學習自我評價,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交互。
課本內容的局限性,不僅是選材的局限性,還是實效性的局限性。一篇聽力材料可能是幾年前的,這已經脫離了當下的實際,某個話題到現今可能已呈現出另一番模樣。因此,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利用網絡多媒體平臺,依托大數據,找尋更多話題的相關最新資源予以補充,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習材料,也深化了相關認知。
單純用耳聽,加之內容時效性缺失,學生極易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如何激發英專生的學習興趣則是關鍵。因此教學中應該多借助網絡平臺,尋找相關的視聽資源,增強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感悟。再通過一些專業學習平臺提供的實時聽力資源、自評機制,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廣度與深度。
英專學生的聽力訓練應該不僅局限于聽上,而是能夠帶動說、讀、寫、譯的同步提高。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海量的有用信息撲面而來,學生對聽力話題的感知不再局限。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聽完之后可以進行復述、可以針對話題發表評論、可以對聽力材料進行翻譯、可以對文本進行閱讀分析,進而促進英專學生英語技能的綜合發展。
所謂內因決定外因,再好的信息技術都必須由教師親自操作與運用。教師對技術的自我效能或者主觀能動性直接決定著課堂的質量,它一般包括課堂中教師技術的使用、效果評估和與課堂整合的影響(孫先洪,2013)。因此效能高的老師,教學質量自然高;效能低的老師,教學質量則低下。
因此要提高英語專業學生聽力課程的效度,就必須首先提升授課教師的技術使用自我效能。學校應該多鼓勵老師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并組織相關的培訓,讓老師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能夠對信息技術與聽力課程的整合有所了解和嘗試,并提供必要的技術經費支撐,從而激發教師自身積極的主觀能動性,樂于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聽力課堂之中,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的質量。
教學多媒體條件分為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硬件條件包括必備的語音室、語音設備;軟件包括相關的計算機網絡、軟件購買等。唯有基本條件具備了,才能夠談及對其的應用。
因此,各高校應該重視相關硬件、軟件的添置,保證教學設備的完善,注重相關的維護與升級。
本文探討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專業學生聽力課程的整合,探究了二者結合的內涵、優勢、影響因素和對策。研究發現信息技術與英語專業聽力課程的整合充分實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能較好提高學生聽力水平以及提升英語綜合技能。為了充分實現二者的整合,應該加大設施設備投入以及激發教師技術自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