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偉(哈爾濱市宣慶小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市 150001)
引言:在當今的教育形勢下,積極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有效培養,對于促進當今教育環節的有效發展、提升向社會輸送的人才質量具有重大意義。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的起步階段,在該階段積極加強德育,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均具有積極推進作用,值得教師群體的積極重視與應用。
目前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德育方面依舊存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師與家長對數學學科的卷面成績與書本知識過度關注、忽視了課堂教學中德育過程的重要性,從而使德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影響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教師對于教材和教學資源中的德育素材發掘不到位,導致德育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缺失;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有效培養,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實際的學習效率,也會降低教學的整體質量,從而對學生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教師欲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對在課堂加強德育滲透的重要意義進行充分的了解與認識。積極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乃至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歷史上與數學相關的建樹與成果也相當豐富。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積極發掘教材內容與相關教學資源中的史料和典故、并對此進行適當的補充講解,不僅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可有效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人在數學方面取得的建樹與成果,積極了解如祖沖之等為數學理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古代數學家的生平、品格與貢獻,從而積極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
同時,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教材中提供的各類數據,為學生普及近年來祖國建設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從而進一步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培養。例如,在進行數學知識、特別是統計學相關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需要涉及大量的數據,而此類數據自身的涵蓋范圍相當廣闊,大到近年來祖國建設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小到家鄉近年來產生的變化,均可以有效幫助同學們充分感受祖國的繁榮與昌盛,對近年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產生切身認識,從數據內容中積極體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與農業不斷發展、教育與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等方面為生活帶來的各種變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對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在進一步提升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的綜合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在面對問題是積極進行思考、有效拓寬思路,積極從多種思維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有效培養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質,進而提高教學質量,達成小學數學學科應有的教育目標。
數學學科的整體思維方式建立在邏輯思想、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和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積極地進行該方面的訓練,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基于理性主義的思考方式與思維習慣,從而在進一步加強對于數學知識的有效掌握的同時,也促使學生更加理性、邏輯化的方式看待、思考問題,并從小學低年級起培養對科學的信任、熱愛與向往,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核心素質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與精力旺盛、求知欲強烈,積極致力于探索世界、認識世界過程的階段。在此背景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內容、積極貫徹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培養和發展,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影響重大。
縱觀歷史發展過程中,從各種數學知識和定理的發現、發展,數學問題內部固有矛盾表現出的運動性,以及數學學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系列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等方面,均可反映出“物質與規律的客觀性”“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運動性”“矛盾的對立統一”等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相關的內容。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引導并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以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2]。
結語: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加強德育滲透,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學精神、創新意識、正確世界觀與認識論,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均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群體應積極加強該方面的有效認識,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有效促進課堂教學中德育環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