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個成型的舞臺藝術作品,其作品內容中一定包含著能表達情感,突出作品主題思想的舞蹈技巧。它不同于武術中的翻騰跳躍,也不同于雜技中的驚險刺激,而是一種將情賦予其中的藝術表現過程,是一種可以將主題思想更加突出的表現手段,它用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優秀的舞蹈作品或是舞劇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在一部舞劇或是成功的舞蹈作品中除了普遍的風格性動作之外,技術性的動作往往也是其組成部分,而且發揮著普通性風格動作所不能體現出來的爆發力,同時在人物的形象塑造還有情感表達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給欣賞者一種美的視覺盛宴。
關于舞蹈技巧的定義,林長瑛老師早年就對其做出相應的解釋,即“舞蹈技巧是一定的時間內,通過正確運作人體的肌肉、韌帶、骨骼做出繁難復雜的各種動作,以表達某種感情和事務。”簡而言之,優秀的舞蹈或是舞劇作品中的技術技巧必然以舞者的自身素質為基礎,超出舞者的自身能力或者不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動作是行不通的;在這個科學的基礎上,才能在舞蹈結構中融入技術技巧。
在藝術發展歷史的長河中,舞蹈是起源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群體性活動,舞蹈學界均將舞蹈看作是“一切藝術之母”。舞蹈的發展所歷經的磨難和交替更迭即是一部完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
關于舞蹈技巧的由來,在王克芬老師的《中國舞蹈發展史》一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及,但書中所記載的反映征戰生活的“古武舞”中的翻騰跳躍以及祭祀活動中為渲染恐怖神秘色彩的“巫舞”的快速旋轉,由此可以看出技巧在原始舞蹈中就得以存在并隨之不斷發展。舞蹈發展到隋唐鼎盛時期,技巧運用的更是出神入化,例如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雖然今日我們無法再現《劍器舞》的原貌,但從杜甫的詩詞中可以感受到舞蹈的氣勢磅礴,而能夠擁有這樣的氣勢,沒有高超的技巧動作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但從其根本的形成原因上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象性的擬獸動作;比如漢代著名的角抵戲《東海黃公》,扮演老虎角色的人所使用的虎跳、撲虎等一系列舞蹈化動作就是根據老虎平時捕食的動作美化而來的。另一類則是為了烘托氣氛、表達情感而創作的;比如唐代著名樂舞《霓裳羽衣舞》,表演內容是中國道教的神仙故事,舞蹈中為了表現出神仙飄逸的身影,表達自身的敬畏之情,運用各種跳躍以及飛天的動作來表現。
舞蹈技巧,狹義的講就是跳、轉、翻等,合理地運用可以加強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但這只是技巧動作的一部分。而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則是準確的將一種特定舞蹈的風格、韻律、節奏進行完美的把握進而對舞蹈形象進行塑造。下面就從這兩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首先介紹的是從狹義的方面講,就是通過一系列高難度的超出常人生理范圍的帶有一定視覺沖擊效果的人體動作來表現人物形象。例如著名舞蹈家黃豆豆老師,在其演出的《秦俑魂》、《醉鼓》等作品中運用旋子360,直體后空以及連續的側空翻來表現秦朝士兵的勇猛、威嚴,在這里舞蹈技巧所起到的作用不單單只是給予觀眾視覺沖擊,更重要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以及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上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另外一種則是對某種特定民族風格以及韻律進行完美的表現,這應當也必須是屬于舞蹈技巧。例如楊麗萍老師所跳的《雀之靈》,遍觀全舞,沒有華麗的旋轉,沒有驚險的翻滾,沒有飄逸的跳躍,似乎這個舞蹈沒什么難度,每個人都可以學都可以跳,但是所表演的《雀之靈》卻有很大的差距。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差距呢?原因就是在對舞蹈風格的理解、韻律的表達這些細膩的地方存在差距。楊麗萍在跳舞時每一處關節每一塊肌肉甚至手指尖都發揮到極致,將自我感情的表達融入到每一個細微動作。
合理的運用技術技巧確實能夠增加一個作品的藝術水準,并且在表達情感方面會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央民族大學創作的男子群舞《奔騰》中,舞蹈演員用連續起伏的雙飛燕,表現出草原上萬馬奔騰的雄偉氣勢;舞蹈《黃土黃》,用連續不斷的跨腿擊鼓,連續跳躍,將黃土高原乃至整個中華民族那種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表現到極致;男子群舞《滿江紅》,如果編導沒有采用一連串翻騰動作的創意,或者選擇用旋轉技巧來代替這一連串的小翻,可能就很難達到劇情的高潮,從而會影響舞蹈作品整體的藝術水準。
所有的舞蹈作品的產生都不是為了炫技的,如果這樣的話,舞蹈將失去其本體特性,淪為雜技或者另外一種什么藝術。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充分理解舞蹈編創的核心思想,將技巧恰到好處的融入其中,而不是單純的進行賣弄。好的處理方式正如本文所論述的觀點一樣,會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表達以及藝術水準產生重要影響,甚至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