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6-2017年該專欄文本為研究對象"/>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楊洋
新聞評論是一種意見性的媒介產品,通常被看作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在我國,新聞評論不但體現出較強的政治屬性,而且在弘揚民族精神、關注社會熱點、傳播主流思想和引導輿論監督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評論的理性思辨和嚴密的邏輯論證結構也尤為重視。但在評論寫作的過程中,因過分強調理性聲音的表達,也造成一些評論作品缺乏具體事實的支撐,在論述中欠缺人文關懷,流于空洞的說教,使實際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西方一些國家的報紙專欄評論對基本事實的尊重和對普通公民日常生活的關注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當今中國的評論研究和媒體實踐當中,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歐美發達國家新聞評論的不同文體樣式及表達方法。但歐美地區與中國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有著較大的差異,其優秀的經驗嫁接到中國的評論工作中存在較大的難度。而日本雖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作為東亞文化圈中的發達國家,在文化背景與歷史傳統方面與中國可謂同根同源,其文化基因中也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元素,因此對于日本評論業務的先進經驗進行探討和借鑒,便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當下日本報紙的評論格局中,社論和專欄評論占據著主體地位。而與文風一貫嚴肅的社論相比,日本報紙的專欄評論顯得更為亮眼,在讀者心目中具有很強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通過對于日本五十多家全國性及地方性報刊的考察,可以發現日本國內絕大多數報紙中都開設了各具特色的專欄評論,如全國性報紙《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專欄、《產經新聞》的“產經抄”專欄等,以及地方性報紙《京都新聞》的“凡語”專欄等。這些評論專欄大體有著較為類似的格式和結構,不刊登作者姓名,篇幅在4-6段之間,為節省版面空間,段落間多用“▼”符號間隔,除固定的休刊日之外,每天刊出一篇。在這些評論專欄中,歷史最為悠久且影響力最大的是《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專欄。
“日本《朝日新聞》一貫以‘不偏不倚’自詡,其編輯方針為:立足不偏不黨的立場,貫徹言論自由,為建成民主國家和確立世界和平而努力;基于人道主義,獻身于國民幸福,排除一切不法與暴力,和腐敗進行斗爭;公允、迅敏地真實報道,以進步精神保持評論之公正;常懷寬容之心,注意品格及責任,尊重清新厚重之風。”①“天聲人語”專欄的開設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1月,至今已有114年的歷史,其他報紙的評論專欄多是借鑒了“天聲人語”的形式與結構,圍繞報紙自身的立場與黨派傾向性進行寫作,原則上由一人執筆。所謂“天聲”常被解讀為“民眾自然的呼聲”,“人語”則是作者在傾聽民眾呼聲后,表達自己的態度。該專欄內容多是對于時事新聞、社會現象或生活細節的剖析與解讀,語言犀利且用詞簡練,近年來專欄的評論風格也趨于穩定。②專欄文章評論的領域也較為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人物等多個方面。
通過對“天聲人語”專欄2016、2017年的評論作品進行考察,可以發現該專欄的評論作品與中國的專欄評論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不僅表現為評論選題的人文性與生活化,還突出地體現在其敘事手法和話語表達方式上。
在“天聲人語”專欄中涉及到社會與生活雜感類型的評論文章中,關注自然災害、戰亂、疾病中社會個體的生活境遇的議題占有一定的比重。以戰爭類的議題為例,日本不僅是二戰中的戰敗國,更是核武器的受害者,戰爭給日本民眾帶來的創傷記憶使他們對于和平更加珍視。“天聲人語”專欄中圍繞“戰爭”“核武器”“難民”等主題展開評述的文章占有一定比重,特別是在每年8月中上旬等關鍵時間節點上評論相對密集。如2017年8月15日,專欄引用了漫畫家齋藤隆夫“戰爭是人類最愚蠢的行為”和童書編輯稻葉茂勝“了解戰爭那代人的年紀越來越大,我們急于趁其身體硬朗時收集他們的筆記與聲音”的言論作為支撐觀點的論據,在停戰紀念日表達反對戰爭的觀點。另有一些文章從戰爭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生活狀況和言論入手,控訴戰爭的罪行。從類似的評論中能夠看出,日本民間對于戰爭的惡果并非沒有反思,民間對于世界和平有著強烈的渴望。
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也是選題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在日本社會中,因人口密度過大、男女地位不平等、經濟發展不均衡等情況造成了較強的社會矛盾,對弱勢群體的歧視與標簽化也比比皆是。如對女性出獄人員的歧視,專欄2017年2月11日的文章從幫助出獄女性重回社會的民間組織“兩全會”說起,列舉了剛出獄的女性感受不到家庭溫暖,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反復犯罪入獄的現實,號召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予以更多關注。針對日本大學生的就業壓力,2016年10月17日的評論從電影《何許人》說起,在揭示日本社會就業供需矛盾的同時,表達了對初入社會的應屆生焦躁迷茫的關懷。
專欄中也有一部分評論的選題相對活潑,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氣。如2016年母親節當天的文章,從人們普遍具有的情感出發,提到了人生不同階段與父母關系的變化,認為對母親表達感謝的方式應當不拘一格,倡導子女對母親應常懷感恩之心,語言充滿溫度的同時又不流于說教,更容易喚起共鳴、激發認同。
1.故事化的敘事方式
一般的評論敘事與新聞敘事不同,新聞敘事是基于新近發生的事實運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將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以新聞事實為主導的。而評論敘事雖然也基于客觀事實,但卻是以價值觀或意見為主導的,其價值判斷與論證方式帶有作者的主觀性。“天聲人語”的敘事方式與一般的評論敘事有著明顯的不同。一般意義上,對一篇優秀評論的評價,主要考察其輿論導向是否正確、價值判斷是否明確、論證結構是否嚴密等方面。如前文所述,“天聲人語”更加重視事實在評論文章中的運用。在寫作當中,論證結構相對不嚴密,也很少在開頭或文末給出明確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在組織和運用大量歷史事實和新聞事實的基礎上,穿插當事者的講述或議論,用大量的篇幅敘述幾個與評議對象相關的事實,輔之以作者看似不成熟的所思所感,不僅交代了評論由頭,更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與趣味性,使整篇評論在敘事上更為活潑和生動,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
專欄在涉及人物的主題中,體現出了故事化的敘事方法。如2016年6月5日的文章以拳王阿里的逝世作為評論的由頭,講述了阿里一生中的幾個故事片段:作為黑人青年,以改名字的方式表達對于歧視黑人的抗議;即便獲得奧運金牌,卻仍在美國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又因為反對越南戰爭拒絕服役,被剝奪了冠軍的稱號。最后一段,作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盡管他曾三次登上冠軍寶座,卻不難看出他的一生與祖國之間存在著遙不可測的距離”,“阿里先生曾經還以數落對手時的能言善辯著稱。這一特長轉而指向了社會及政治方面。不知道美國社會誠摯地接受了多少他這方面的凌厲重錘般的批評呢?”六百多字的文章,作者的議論也僅有這兩句。但是在其選擇事實、編排敘事次序的過程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作者大體的價值取向。
“天聲人語”專欄在格式上較為固定,每篇評論分為六段,字數大致在600-750之間。這對寫作者來說無異于“戴著腳鐐跳舞”,而作者卻能夠較為靈活地選擇和利用幾個事實片段,為讀者相對完整地講明故事、展示論據,進而展現價值取向,從一個側面也能夠看出作者自身高超的寫作水平。
2.“和歌”與中國詩歌的引用
“天聲人語”專欄寫作中引用了較多的和歌作品,特別是在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喚起讀者共鳴方面效果明顯。和歌是日本特有的一種詩歌文體,因日本民族被稱為“大和民族”而得名。日本當代文學中創作最多的短歌屬于傳統和歌的一種。在表現形式上,和歌受到了日本傳統俳句和中國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的影響,不僅在形式上體現出鮮明的日本特色,內容上也注入了日本人復雜的思想感情,無論在日本文學史上,還是在當代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5月21日刊發的評論,介紹了《萬葉集》編者大伴家持的生活方式,引用了他的作品“春日云雀婉轉啼,往事如煙忽悲戚”,形象地表現出人物在政治上被孤立時,即便面對明媚的春日依舊憂愁的心情。專欄文章也透露出日本文化中的東方文化基因,善于利用詩歌含蓄而委婉地傳達感情。
“天聲人語”對中國古代詩歌和歷史典故的巧妙運用,也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如2017年4月1日針對森友學園事件中政府的行為進行含蓄的批判,引用了《詩經》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認為其做法“忖度”了首相及其夫人的心理,是對當權者的察言觀色。不僅寓褒貶于詩句的引用當中,還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同時又不乏戰斗性。此外,一些文章還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以具體的實物為意象,借以表明觀點、抒發情感。
3.留給讀者充足的思考空間
中國的專欄評論有明確的價值導向,而“天聲人語”專欄與此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其類似于散文的漫談式論述中,往往難以明確提煉出作者的價值觀,卻能夠通過作者的引導感知其價值取向。作者一般不在文章中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從事實或所見所思中提煉出問題,為讀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一方面體現出作品的親和力,同時也尊重了讀者的主體地位。如2016年6月26日,專欄以日本當時所處的梅雨季為背景,關注了“愛心雨傘”的去向問題。高達九成的雨傘在借出之后沒有被歸還,經常被他人隨意拿走。同時引用了學生志愿者面對此現象的失望感受。文章并未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也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僅在文末提到,“想來雨傘也是個倒霉的工具,不知是否有人有什么好辦法提高雨傘的地位。”留白式的結尾,不僅號召人們反思這一現象,同時也為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表現出對讀者的尊重。
《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評論專欄無論是在選題還是內容表達方式上,都表現出了較強的人文性,雖與中國專欄評論的形式與風格迥異,但卻與傳統意義上的雜文有某些相通之處。中國的專欄評論更傾向于對事件或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在倫理道德、法律、文化傳統和人性的基礎上進行說理,強調就事論事,試圖探尋現象背后的原因和解決方式,更注重理性的思辨。因此造成了許多文章理性有余,但溫度不夠,缺乏對“人”的關注。盡管中日兩國的社會文化與評論的社會功能有所不同,但專欄的人文性是中國的專欄評論值得借鑒的。
“天聲人語”的作者在寫作之前,通常會組織大量事實,基于事實的串聯提出觀點。而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是基于作者對事實的尊重、冷靜的思考甚至是自身的實際體驗形成的。專欄中所引用的事實,多是歷史事實或基于大量采訪和調查形成的新聞事實。面對網絡時代的評論因過分追求時效而忽略對于真相追問的現實,“天聲人語”作者冷靜思考、追問真相、尊重事實的意識顯得難能可貴,更顯示出報紙評論在網絡時代的社會責任。
此外,強調評論員的文化修養與自身閱歷這一點也值得借鑒。當下的一些評論,自說自話現象較為普遍,在缺乏親身經歷的情況下,常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難以從被評議主體的實際情況考慮,這就使評論少了“溫度”,甚至淪為說教。有學者認為,“隨著評論專業分工的細化,某些專業領域的評論作者必然要求更職業、更專業,這成為一種新趨勢。由于專業領域存在的差異性,其對評論作者的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及綜合素質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③評論作者對于不熟悉的領域應該“慎言”。而執筆過“天聲人語”的多位作者都是具有多年采訪經驗的記者出身,對不同的社會領域都有著獨到的體驗與思考,加之語言上用詞考究,通俗中不失文雅與思想性,可見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文化修養,這也是評論作品能夠膾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就評論文本的層面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是就評論選題而言,現今中國的專欄評論選題一般是以某一具體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為由頭,在文章開頭簡要介紹事實之后,開始提出觀點并加以論證。但這種方式往往是就事論事,結論可能缺乏普遍的社會意義,對讀者的生活也很難產生具體的啟發。并且,中國的評論在說理方面,過于注重理性的思辨,而忽略人的真實情感與生活細節,因此即便邏輯嚴密、敘述完整,也未必會得到讀者的普遍認可。
另外,在論述的過程中,中國專欄評論的價值觀非常明確,又注重邏輯,對事件或現象的價值判斷、價值尺度和理據都十分清晰。而分析“天聲人語”專欄的評論文章,絕大多數都很難找到明確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判斷,看似是羅列事實,給讀者講故事,但實質上是通過為讀者提供更為全面的事實,來拓寬讀者的思考空間。換言之,中國的專欄評論在論述中是由面到點,即最終呈現作者的論點;而“天聲人語”專欄的評論則是由點到面,“點”是評論的由頭,“面”是與之相關聯的事實,通過事實的呈現,引導讀者思考并從不同視角審視同一事件或現象,這也是對于讀者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的表現。
當下中國的媒介倫理規范多是對媒體、記者和新聞報道進行一定的制約,但對新聞評論作品和評論員的規范還相對不夠完善。筆者對于日本的相關規范進行考察時,發現日本新聞界對評論作品、評論者的獨立性有著制度層面的保護,這也是“天聲人語”專欄能夠膾炙人口且長盛不衰的重要制度保障。
日本新聞協會1946年制定的《新聞倫理綱要》中提到了這樣的內容:“撰寫評論,故意違反事實以黨同伐異,實在違反優良的報業精神。”“評論應為撰寫個人信息的直率表現,而非阿諛諂媚的言辭。更有甚者,撰寫人在評論時,應秉持服務公眾的精神,成為那些沒有機會發表意見的代言人。”④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新聞界不僅特別強調在報刊評論的撰寫中要基于事實,還要求評論作者必須要具備獨立的思考與客觀的分析,同時提出評論要樹立一種為弱勢群體發聲的“服務意識”。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實踐,這些理念早已深入評論作者和公眾的內心。
日本新聞協會在繼承原綱領基本精神的基礎上,于2000年6月頒布了新版《新聞倫理綱領》,其中也提到“表達自由權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報紙無論在新聞采訪還是編輯評論方面都有絕對的自由”“編輯評論同樣應該是作者理念的真實傳達,絕不能為了迎合大眾而喪失準則”“為了保證評論報道的客觀公正,報紙應該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因素并保持獨立,在有人想要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報紙的時候也絕不動搖”“在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也要提供發表空間,讓準確公正的言論面世。”⑤這些都體現出日本新聞界十分注重新聞評論的自由與責任、準確與公正、獨立與包容。筆者在考察包含“天聲人語”專欄在內的日本五十多家報紙專欄評論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不同評論理念與視角的并存與碰撞,體現出了評論作者們強烈的民族自豪與社會責任感。
《朝日新聞》的“天聲人語”專欄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評論對象、選題,都表現出對于社會弱勢群體與普通讀者的尊重,踐行了相關的制度規范,體現出了服務社會、服務生活的基本功能。日本報刊的專欄評論普遍注重社會功能,寫作中注重事實的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尺度相對隱性,給予讀者較大的思考空間。網絡時代,中國的專欄評論也應當突出讀者的主體地位,從具體的生活和典型的細節入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人的情感,使評論有態度、有尺度、有深度、有速度、有溫度,在對社會進行批判思考的同時,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兼顧評論的政治功能與社會功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變革、進步與和諧。
注釋:
①馮浩,神內智尋.中日報紙比較研究[J].現代傳播,2005(03):107-108.
②王銳.天聲人語解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1-2.
③曾建雄.轉型期新聞評論功能的拓展與內容形式創新[J].國際新聞界,2012(12):6-12.
④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1.
⑤牛靜.全球媒體倫理規范譯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