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雅雯 楊丹寧
2010年后,隨著新媒體開始對傳統媒體產生沖擊,媒介融合被提上了各大傳統媒體的改革議程,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從中央到地市級媒體均在不斷探索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方案。對于高校媒體來說,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互聯網思維,融合高校內部新聞傳播資源是探索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示范性嘗試。
當代高校的新聞傳播模式以“學校—學院”二級宣傳模式為主,校級媒體因其龐大固定的受眾群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發展日趨成熟,而院級的學生新聞宣傳媒體由于組織的不成熟常常處于一種滯后的狀態,仍然存在機構冗余、學生記者能力單一、新聞生產流程固化等一系列問題。
高校新聞宣傳組織通常是以學生記者為中堅力量,由學生記者和編輯采寫、編輯新聞,而后報專業老師審核指導,旨在報道校園新聞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在以往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存在社團間界限較為分明的情況。在實際工作中,每遇圍繞重大主題展開報道時,指導老師需頻繁與學生進行溝通,有時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還要報上級領導進行調解。在學生這一層面,社團成員歸屬感較強,對于其他團體提出的采訪之外的任務往往不愿承擔,從而導致工作效率降低。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高校媒體融合的步伐。
在原有的校園媒體組織架構下,每支隊伍都只負責為各自的媒體平臺提供稿件。這種過于精細化和專業化的分工,使各支隊伍只熟悉本領域的工作,技能單一,導致文字記者只會寫新聞,攝影記者只會拍攝,新媒體記者只會排版編輯。通常一次采訪任務需要派出多名學生記者,若出現其中某個學生因為上課或有事未能到場的情況,新聞報道的效果就會下降,報道成本也相應提高,這不利于融媒體宣傳工作的進行。
不論是值班安排采寫還是新聞發布宣傳,學生大部分處在被動接受指令狀態,等待采寫通知或活動任務,缺少相應策劃設計環節,創新意識不夠強。在缺少新聞及活動時,一些微信公眾號通常從各種新聞資訊中擇取內容,原創性內容較少。在媒體融合過程中,關鍵的一環是要建立一個新聞集成中心。例如人民日報社推出的“中央廚房”就具備了策劃、統籌、管理、考核等各項職能,負責把不同媒體終端的采編有效整合起來,對新聞信息實行一次采集,集中處理,資源共享,最后通過多渠道分發。高校新聞融媒體中心也應該不斷借鑒其管理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報道策劃環節,提出各自的新聞采訪選題,再統一進行分發修改,使不同的分發平臺展現其各自特色。
推進高校媒介資源整合,要以互聯網思維為導向,科學管理制度為保障,整合各個媒體的人力智力和信息資源,進行采編流程的全面制造,有效提高院媒的時效性與真實性。可以在培養和鍛煉學生記者的全媒體實戰能力的同時,打造高校媒體的全媒體報道品牌,建立符合媒體融合趨勢的體制機制,整合采編、報紙、“兩微一網”(微信、微博、官網)“三位一體”的媒體信息、人力和智力資源,進行采編流程的全面再造,打造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布、多級放大、多渠道融合的高校新聞宣傳陣地。
對于媒介機構管理方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不斷加強媒介經營結構管理力度,媒介管理的中心在于“融合”,機構融合意味著刪減冗余機構,減少內容生產中間環節是提高新聞生產效率的保障,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大院媒所屬機構各不相同,或屬于院學生會,或屬于院團總支,導致各個院媒之間無法齊心協力。媒體內部機構混亂,經常出現一篇稿子層層往上最后不知往哪傳的現象,內部管理機制混亂無章程。融媒體中心的成立旨在解決此類問題,重新劃定精簡機構,融合四大院媒及文傳官網,統一管理。設置融媒體中心理事會做全面統籌工作;合并各大院媒采編中心成立采寫中心,形成融媒體中心的全方位立體資訊服務發布體系;建立發布中心,集網站、“兩微”、報紙等為一體化終端平臺;建立數據中心,搭建信息儲存倉庫,例如稿件數據庫、圖片數據庫、歷史資料庫,等等。高度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節約人力和財力成本,同時使得新聞傳播時效性增強,宣傳工作開展更加便捷。
高校新聞平臺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形成合力打造優質、有影響力的新聞內容。要在媒介定位上下功夫,發揮學院專業優勢,團屬媒體要貼近青年,服務青年,堅持反映學生呼聲,回應學生訴求,維護學生權益,服務學生成長;學屬媒體要堅持立足學院,上傳下達,服務師生。內容生產方面上,融媒體時代徹底改革了新聞的生產與消費,這樣的大趨勢下,媒介應對先前的生產流程進行全新再造,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大院媒以往各自為政,旗下各設記者團隊、編輯團隊和發布團隊,新聞質量和服務上得到了保證,但是在成本和速度方面不盡如人意,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派出多個媒體的新聞記者采集,造成人力資源和稿件費用浪費。融媒體中心成立后,成立融媒體采寫中心,所有采編人員聚合在一起,進行統一報道部署,統一策劃主題,統一組織采訪,統一發布稿件,一次生產,多次包裝發布,有效節約資源成本和提高新聞發布速度。
融媒體時代,要想推動高校媒介資源的融合,除了要搭建一個融合平臺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內部人員的專業技能,加強人員的管理和培訓,讓他們能夠真正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在媒介人員管理方面,融合時代,媒介內容的生產者由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共同組成。鑒于院媒的宣傳屬性和嚴肅性,內容生產主要依靠媒介內部專業人員,但院媒工作人員的專業性和積極性等因素都影響著媒介內容的可靠性。目前存在的較大問題是人員眾多,招新門檻較低,存在大量無作為在崗人員;培訓力度不夠,人才流失到校媒或其他學院院媒。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后旨在解決此類問題,設置人才培養考核體系,邀請專家教授、校級優秀媒體人參與,對院媒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障傳媒技術和傳媒理念的正確性;同時定期裁撤不積極不作為不負責的“三不”人員。減少內耗,盤活人力是融媒體中心人力管理的宗旨。
融媒體中心的成立,將不同形式的不同媒體平臺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媒體全方位的傳播合力,更好地進行道德建設、交流溝通、引導輿論、宣傳政策的工作。同時,融媒體中心分為采寫中心、發布中心以及數據中心,實現了文傳院各媒體平臺的扁平化管理,強調了媒體融合與資源共享,符合當前時代背景。
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學院官網、先鋒團報、文苑報、文傳學工、先鋒之聲五家媒體,其中學院官網自然是互聯網網站,先鋒團報、文苑報是紙媒,而文傳學工和先鋒之聲是微信公眾號。在融媒體中心成立之前,每家媒體單獨看來都井井有條,但從宏觀視角觀察就會發現,幾家媒體內容、功能上有所重疊,相互之間溝通也甚少,還經常出現不同媒體各自派出多個記者采訪一個新聞事件的現象。融媒體中心的成立,將不同形式的不同媒體平臺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媒體全方位的傳播合力,更好地進行道德建設、交流溝通、引導輿論、宣傳政策的工作。采寫中心從題材共享、媒介聯合、人員互動三方面完善資源共享體系,將新聞來源、采寫,活動策劃文案,專訪、傳播、報道反饋進行系統規劃。這種采寫編發的模式實現了多媒體的共同策劃、統一采訪、素材共用,優化了新聞資源的配置,節省了各項成本,實現了管理制度上的初步創新。
高校新聞媒體成立專門的采寫中心,從題材共享、媒介聯合、人員互動三方面完善資源共享體系,將新聞來源、采寫,活動策劃文案,專訪、傳播、報道反饋進行系統規劃。其中一個重要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對新聞采寫進行統一部署,實現“一次采寫,多次生成”。學生記者不僅需要在這“一次采寫”之中收集足夠多的信息,還需要進行多媒介形式的采寫,比如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媒介的采寫。之后,各個媒體平臺再根據各自的需要,對新聞線索或投稿稿件進行編發——新聞網站需要強化圖片、視頻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讀者的多元閱讀感受,而微信公眾號需要注意提高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以迎合不同媒體平臺的受眾。這種采寫編發的模式實現了多媒體的共同策劃、統一采訪、素材共用,優化了新聞資源的配置,節省了各項成本。
“一次采寫,多次生成”是融媒體中心適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方式。同時,這種內容生產模式運用到多媒體表現形式,增強了新聞信息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是融媒體中心運用互聯網思維的表現。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數字時代的來臨,各種新的傳播形態不斷涌現,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后起之秀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高校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搭建受眾面更廣的輿論宣傳陣地。
原有的院校新聞宣傳媒體格局之中,各學生組織只負責為本媒體平臺供稿,學生記者習慣于各司其職,有些記者負責采訪和寫作,有些負責攝影攝像,彼此之間缺乏默契,導致圖文不契合的現象出現。為了改變原有情況,學院為學生記者開展了相應的培訓。首先,開展媒體理論知識培訓,通過邀請本校或其他院校的專家學者來本校開展新聞傳播學專業講座,使學生記者們可以接觸到當前傳媒領域的發展趨勢,對媒介融合的概念有更具象化的意識;其次,對學生開展專業業務培訓,既要對不同崗位的記者開展其專業方向的培訓,同時也要開展基礎的采寫編基礎培訓,使每個記者擁有獨立采寫新聞的能力;再次,要增加學生的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到校外專業媒體單位實習的機會,從而真正了解行業發展。
而采寫過程中的“一次采寫,多次生成”模式,迫使學生記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向全媒體記者轉型。這要求學生記者具備新聞聚合的頭腦,不僅要繼續完善文字寫作,更要掌握照片和視頻的拍攝技巧,同時還需運用文字思維和圖像思維進行信息采集,以使不同媒體平臺都能獲得符合自身需要的稿件。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符合當前融媒體時代背景,符合新的傳媒生態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