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播音創作基礎課程在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課程設置中處于核心課程地位,它同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一起組成了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四大主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設置中起到承接普通話語音基礎以及開啟廣播電視節目語言表達的重要作用。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內外部技巧表達能力,內部技巧包括備稿六部、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強調培養學生理解感受與文化積淀能力;外部技巧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強調培養學生聲音技巧表達能力。
隨著全媒體的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傳統的考核方式——現場抽題進行文段播讀不再是最適當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雖然能檢驗學生的識讀能力,但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位置,不利于調動積極性與創造性;其次,由于考核對現場準備時間有嚴格的限制要求,學生容易忽略對內部情緒的調動,導致考核多注重對外部技巧的檢驗,考核知識點存在盲區,不夠全面;再有,獨立考核的形式大大延長了考核時間,一定程度上造成評閱老師審美疲勞,考核公平性減弱。
對此,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對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做了大膽創新探索,即以舉辦年級影視配音大賽的方式,以賽促學、以賽代考。
影視配音大賽作為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自實施以來,已有三年時間,期間經過不斷完善,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實施方案。
為了保證大賽的公平性和作品的豐富多樣性,也為了保證作品能最大程度的體現參賽者實力。單個作品參賽人數要求為三到六人,時長要求保證每人有兩分鐘展示時間,即三人組作品時長要求為六分鐘,四人組為八分鐘,以此類推。
首先,影視作品一大特點是有情節有沖突有交流,團隊合作的形式更利于作品的呈現;其次,播音創作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它的考核要求每人都要參與實踐當中,團隊合作的形式既保證了個體的參與性,又提升了考核的豐富性與觀賞性;第三,團隊合作的形式大大節約了考核時間,對師生來說都是一種解放。
影視配音作品的指導教師,即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從人員的組合分配、作品的制作選取、到人員的語言呈現、組員的配合搭檔,全程參與指導,并切實推行“學生為主,老師為導”模式,激發學生自主性、自覺性、自律性結合的學習熱情。導師指導以專業實踐課形式落到實處。
自2014年開始,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實施了強技能的 “學、訓、展、行,活力一體,教學與實踐相融通系統工程”。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考核以影視配音大賽的形式呈現,正屬于工程項目之一——“展”。在學生中成立大賽組委會,大賽從宣傳制作、場地選取到嘉賓邀請、舞臺設計、節目串聯等各方面,由大賽組委會成員全權負責,指導教師從旁協助,最后以教學成果展示演出的形式呈現,最終評選出的優秀配音作品將會在其他學院及兄弟院校巡回展示,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技能訓練、創意展演和踐行社會的各環節形成相互呼應與有效融通的有機整體,立體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為人才市場輸送合格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所有播音主持專業教師均參與大賽評分,此外,需邀請適當人數的一線媒體嘉賓參與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終得分取平均分。除對每一位參賽學生進行評分,評選出個人等級獎項,還應對整體作品進行評定,依次評選出最佳團體配合獎、最佳創意獎等團體獎項。全體教師參評的方式,一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重視程度,二來也提高了評分的公正性,避免出現教師以偏概全、機械刻板評價學生、“以師為本”、以個人喜好先行的弊端。一線媒體評委的加入,更提高了評分的合理性,一定程度避免出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的現象。
評分實行百分制,平時成績(其中出勤率占40%,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各占30%)與期末成績(即影視配音大賽評分)各占50%。賽前需召開評委會議統一評分細則,評分細則要求能體現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知識點考核、能激發參賽者創新意識的構建、能反映影視配音的創作要求。其中語音準確清晰占10分;聲音貼合畫面,包括口型、氣息、情境貼合,占20分;作品完整度,包括角色交流感、整體節奏變化等,占20分;人物塑造,包括人物性格、行為、生理特征的捕捉,語氣、停連重音的表達等,占20分;動效音樂與畫面匹配,占10分;創意分占20分,創意不僅包括配音作品文字的創作、畫面的制作呈現,更包括理解感受、語言表達的創作。我們反對簡單盲目的模仿,更不主張尋求所謂“最對、最流行”的樣式。我們鼓勵參賽者獨立思考、用心體驗、大膽實踐、勇于創新。
影視配音是一門藝術語言,是配音演員通過自己的聲音和語言在話筒前對劇中人物進行完善和塑造的再創造活動。它并不是單純地將劇本上的語言復述出來, 進行簡單的模仿還原, 而是藝術性“還魂”的過程。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要求從稿件的內容和形式出發,在“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于聲-及之受眾”的過程,達到思想感情和語言技巧的統一,整個過程體現了播讀者進行二次創作的能力。由此可見,影視配音與播音創作存在緊密關聯,首先,影視配音和播音創作都是通過有聲語言得以呈現,其次,二者都體現的是創作者的再創造活動和能力,第三,二者都是以內外部技巧為載體,以情感為靈魂,進行有聲語言表達。因此,以影視配音作為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考核形式,不僅具有創新性,更具有合理性。
首先,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呈現,加強了學生間、師生間的團隊學習交流能力。其次,影視配音作品準備時間、準備條件充分,能最大程度展現學生水平,利于課程知識點的全方位綜合考核;第三,影視配音大賽的考核形式打破了學生被動接受考核的現狀,最大程度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全體教師參與指導與評分,又極大地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第四,大賽最佳創意獎項的建立及評分細則中創意分數的占比,利于培養學生文字表達和后期制作的創新能力;第五,大賽中對專業一線媒體嘉賓的邀請,利于社會實踐實習平臺的搭建;第六,配音作品的選題、設計、制作由學生團隊合作完成,利于學生后期制作能力的培養,為大四畢業作品設計做前期準備。
以影視配音大賽的形式作為播音專業播音創作基礎課程的考核,可集課程考核、學生能力提高、教師成果展示三大作用于一體。其實,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觀念的更新。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開放、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 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切以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 創新考核機制;考核命題從培養目標出發, 根據播音主持學科的綜合特點, 遵循知識和能力相統一原則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擬定。只有如此,方能發揮課程考核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