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騰沖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云南 騰沖 679100)
新中國成立后,歷史教學主要是仿照蘇聯模式,對于歷史教師和學生的評價主要以中高考成績為主。一名歷史教師優秀與否是在于學生中高考時的高分人數和考上大學人數,評價一位學生也是以成績為主要參考,而忽略了綜合能力的考查,忽略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培養。同時歷史課在學校和師生、家長眼中是副科,不能占用太多時間。而在新課改后,歷史課程的內容編制、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內容編制又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一部分學生呈現出歷史知識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不能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歷史體系。而新的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通過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改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在以國家教材為主要依據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知識面,能夠更全面、更客觀的看待歷史,使歷史教學生動起來,并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導地位。筆者就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對一位高中歷史教師進行訪談,他說到:“在目前國家的考評機制中對歷史教師唯一的衡量標準是中高考成績,為了滿足學校、家長的愿望和學校對自己考評,在歷史課教學時,不能拓展太寬,一是教學任務完成不了,二是學生會有意見”。筆者在對滇西抗戰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時也曾經過嚴密考慮,只選擇了初中八九年級和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而且僅僅利用了一個周末,不敢占用學生太多時間。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應該對教師和學校領導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培訓,從思想意識上改變教學觀念,并能有序的組織展開鄉土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培訓工作應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不能僅僅在某一時段或某一方面,而且還要深入課堂進行觀摩、討論、評價、及時總結等。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是課程資源利用的主要載體,大多數學校缺少進行物展的專門教室,圖書館資源少的可憐,對外出進行博物館、遺址參觀考察時程序繁瑣,要很多部門批復,安全責任重大,致使課程資源又失去一重要載體。而且大多數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都屬于教師個人行為,沒有得到學校和年級組及其他教師的協同支持,導致鄉土歷史課程資源開發比較難,老師不僅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還有對安全因素的考慮,使得老師不得不放棄。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環境,創造條件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每一位歷史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以筆者為例,一個人進行改課題研究,考慮了滇西抗戰史在本土,課程資源豐富,使用比較方便,本人曾任教過初高中歷史,并能得到一線教師的支持。比如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專門開設了校史展室,而本校是由抗戰將領葉佩高將軍所創辦,展室中有大量關于葉將軍本人及抗戰的歷史資料,同樣作為滇西抗戰的主戰場,在戰爭結束時,國民政府實行就地解散,致使許多抗日士兵及本地參加的士兵留在騰沖,并成家立業。這可以讓學生耳濡目染,從家庭中接受到一些相關知識和思想感染。這也為筆者進行滇西抗戰史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便利。此外,為倡導愛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騰沖縣政府免費開放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并且配有講解員進行專門講解,這為筆者帶學生參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充分利用身邊便利的鄉土課程資源是目前一線教師在資源開發中的最好途徑,能使得教學載體擴大,便利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
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目的是通過拓展教師教育視野,激發教師在思考中進行創造,轉變教育觀念,跨越以課本為中心的狹隘教育內容,把師生的生活和經驗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改變學生學習地位的同時也轉變了學習的課程功能及學習方式。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的鄉土史課程資源開發是圍繞教材內容來完成的,對是否符合中高考需求而進行的。就目前新課改后的中高考試題雖然涉及到鄉土史的考查,但是由于歷史教師的教學任務重、鄉土史所涉及的內容又比較廣泛,涉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時間很少,而且在開發利用過程也僅僅是由歷史教師一人完成,所以在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鄉土史往往是被忽略的。例如2008年高考時,全國文綜卷的綜合題目以駝峰航線為切入口,考查了歷史、地理、政治三個課程內容,而作為本地學生竟然不知道駝峰航線是什么,于是對于第一小問,駝峰航線的開辟原因無從下筆,白白失去分值,充分說明圍繞高考試題也必須關注鄉土史,鄉土史也正是全國史的組成部分,筆者利用假期曾就2008年的這一試題,咨詢了幾位歷史教師,呈現出的結果是高考復習只對二戰的內容進行全面復習,但所涉及到滇西抗戰史,實在太小,考查也很偶然,基本不講,讓學生課后自己去找資料看。同樣筆者也就滇西抗戰史的基本史實和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詢問了一些學生,但是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同學寥寥無幾。因此筆者認為,中高考考察的內容不是某一方面的知識,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對基本歷史的融會貫通能力的考察,這恰恰是在鄉土史的研究性學習中最便于培養和形成的一些基本能力。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師在指定的課程中是傳授者和闡述者,學生是指定課程內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完全被忽略。所以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對歷史教師提出轉變思想觀念、進行課程改革培訓;并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問題,勤于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各種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1]為此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是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先決條件,在筆者對滇西抗戰鄉土史課程資源開發時,定位是義務教育中的歷史是通史編排,目的是讓學生在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的同時掌握歷史上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普及性。該學段的學生從心理特征上來看,是處于一種渴求知識探索,好奇心重、但又沒有正確的方法指導自己獲得知識的狀態;同時處于青春叛逆期,渴望通過自主、獨立的方式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為此筆者在八年級中進行了兩次滇西抗戰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第一次是滇西抗戰史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征軍入緬作戰有初步認識,使得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由遠而近,讓學生通過探究鄉土歷史參與到歷史教學中感受歷史就在身邊,激發學生興趣,初步形成動手動腦的能力。第二次滇西抗戰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是參觀本地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在講解員的講解下,從心靈上感受到歷史,認識歷史發展,認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鄉土史成為中學生的最佳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并升華學生的精神認識。在高一年級中主要通過戰地記者模仿,使學生在原有通史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鄉土史拓展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因此鄉土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建立在對學生學情基礎之上,只有把握了學生學情,其開發利用價值才會充分發揮。
注釋:
[1]齊世榮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2 :15